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

Humble:Free Yourself from the Traps of a Narcissistic World
人人必讀:「從我變成我們,修復親密關係的傷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失控的「自尊強化運動 」,
已經讓自我變得比過去更焦慮、寂寞、脆弱、封閉……
超自我時代,人人都需要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逆思維》作者 亞當‧格蘭特 強力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佳評如潮

當我們來到安迪.沃荷預言,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時代。
自戀性格,重視自我,成為所有流行文化,社會心理的主要焦點。

我們怕被別人看見「真正的我」,所以假裝自己很懂;
我們覺得自己是正確的一方,夫妻伴侶吵架絕不讓步;
我們以為高人一等,掌握支配權力,當作是自信的表現;
我們不想面對一團亂的現實,選擇逃避,躲起來,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當每個人習慣看向自己的肚臍眼,每個人都想保護自己這顆虛胖又脆弱的自尊心,「自我」已經登上了神壇地位……

戴瑞.凡.湯格蘭博士提出長久以來被大家忽視的古老安靜美德:謙遜。
如果我們的整個價值體系都以自我行銷為導向,獎勵每個人自戀,
但我們對這樣的價值追求又徹底無力,「謙遜」是一道強而有力的光與力量。

他提出四個領域:關係型、智識型、文化型、存在型,也就是包含人際關係、思考想法、生活方式與生命。
透過看到自己能夠改進的空間,我們得以成長;
透過承認自己的懷疑,我們得以學習;
透過接受自己的價值觀不過是眾多價值觀之一,我們得以跟與自己不同的人產生真正的聯結。

作者以社會心理學的堅實後盾,為我們打造一劑從內到外的謙遜之藥,
論理清晰不失幽默,提出人人都可以實際運用與思考的解方。
也許活在這個世代,我們無法對「自戀」與「自私」免疫,
但因為「謙遜」,我們坦然接納真正的自己,培養自我洞察的能力,善待自己,克服自慚形穢,
對自己的生命有了自主權與安全感,繼而充滿勇氣,與世界互動。

【關於謙遜】
謙遜的第1個特質,清楚了解自己,包括優點與弱點,也就是自知之明。
謙遜的第2個特質,你必須要能自省。覺察自己的優勢跟擅長。
謙遜的第3個特質,為他人著想。重新建構自己的世界觀,讓自身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謙遜是讓你接納真實的自我,以及讓你相信自我的價值源於你就是你。
不需要額外做什麼才需要被關愛或被接納,你是圓滿的。
這樣的體認能讓你自由,並且改變你的人生。

本書特色

謙遜,一個古老但陌生的美德,消失在我們的社會中已久,而在這個自我的時代,謙遜將成為拯救我們日漸孤獨的解方──

◆完整解構「謙遜」,從定義開始,由淺入深談論「我們為何需要謙遜」以及「謙遜可以帶給我們的人生禮物」。
◆作者分享許多日常生活案例、各式研究成果,文字條理分明、親近易懂。
◆人人必讀:「從我變成我們,修復親密關係的傷害」!

 

名人推薦

國內外好評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前教授 王雅各 專文領讀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ICU熱血暖心  陳志金 醫師 齊聲按讚

在上個世紀已有汗牛充棟的「自戀文化」「自戀科學(和新科學)」論述的美國,有關謙遜的討論已然成了最新話題(甚至救贖)。在台灣的我們,能夠讀到這麼一本相關且有血有肉的書,是件很幸運的事。__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前教授  王雅各

謙遜或許是老派的美德,但它無需卑躬屈膝,而是從眼前的世界退後一些,用同樣的臂展,去摸索更完整的弧線。__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國外推薦】
「在一個自負心態無所不在的世界,謙遜這種美德的重要性,受到了最嚴重的低估。在這本思路清晰、面面俱到的書籍中,一位頂尖專家成功說服我們坦然面對自我的弱點—並且讓我們看見這如何能成為我們的力量之源。」—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逆思維》(Think Again),同時為 podcast 節目《工作生活》(WorkLife)的主持人

「曾幾何時,謙遜曾是飽受低估的一種美德。情況要改變了。引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戴瑞‧凡‧湯格蘭讓鎂光燈聚焦在這個陳舊又老派的美德上,讓它呈現出嶄新的風貌。他的文字清楚而具說服力,透過解說謙遜的諸多意義、層面以及層次,讓讀者看見謙遜在當今世界為何如此必要。乍看之下,謙遜如此深藏不露、安靜低調。但我們不應當被它的外表所蒙蔽。」—羅伯特‧艾蒙斯(Robert Emmons),《正向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總編輯,著有《關於感謝的一本小書》(The Little Book of Gratitude)

「自我迷戀及自我行銷的心態,誘引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浪費生命在假扮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但是戴瑞‧凡‧湯格蘭博士讓我們看見了出路:透過謙遜,這個古老的美德。如果你對當代生活的膚淺感到厭煩,《謙遜》正是解藥。它能引導我們脫離虛渺,腳踏實地。」—醫學博士 丹尼爾‧Z.‧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與他人合著有《貪婪的多巴胺》(The Molecule of More)

「這是一個有趣又諷刺的科學真相:一旦明瞭謙遜的力量,你就能活出更有自信的面貌。無私竟能造就更好的自己—誰會想得到?」—麥可‧E.‧隆恩(Michael E. Long),與他人合著有《貪婪的多巴胺》(The Molecule of More)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過度自信不單惹眼,似乎還能獲得好處。在他這本優秀的新著作中,戴瑞‧凡‧湯格蘭博士說服了我們謙遜確實是美德:謙遜不是逃避生命,而是以開放的心胸去面對自我、人際關係、周遭世界,同時願意接受自己並非全知。《謙遜》能激勵我們成長,並且讓我們得以塑造豐富而真切的人生。」—W.‧基斯‧坎貝爾博士(W. Keith Campbell),著有《自戀新科學》(The New Science of Narcissism)

「本書啟發我們去看見一個受到忽視的美德。以科學發現立論,佐以幫助理解的小故事,凡‧湯格蘭讓我們相信,謙遜能讓我們把自己、他人,以及周遭世界看得更清楚,也更懂得如何去善待自我及他人。」—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麥可‧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著有《陌生人的善意》(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作者

戴瑞.凡.湯格蘭 (Daryl Van Tongeren, PhD)

美國霍普學院(Hope College)的副教授。身為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已經發表超過兩百篇學術論文及書籍章節,探討的主題諸如生命、謙遜、宗教、寬恕、關係,以及幸福。他的研究曾於數不清的媒體上發表,包括《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哈芬登郵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附屬電台、《科學美國人》,以及《男士健康雜誌》(Men’s Health)。他也是《受難的勇氣》一書的共同作者(另一位作者為莎拉‧A‧修沃特‧凡‧湯格蘭)。凡‧湯格蘭接受了約翰坦伯頓基金會(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許多次的研究贊助,他的研究曾經獲得美國國內及國際獎項。他目前擔任《正向心理學期刊》的副主編,以及《宗教與靈性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跟《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的顧問編輯。他喜歡跟太太莎拉一起在所居住的密西根州荷蘭城(Holland)一帶跑步、騎腳踏車,以及健行。

darylvantongeren.com
IG:darylvantongeren|Twitter:drvantongeren

譯者簡介

朱浩一

已出版譯作二十冊,類型包括童話、繪本、傳記、小說、科普、身心靈、教養等。除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外,小說、散文、童話等創作也數度獲獎,獎項包括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等。亦以短篇小說集《艋舺奇幻調》創作計畫,獲國藝會2022-1期常態補助(文學類)。以翻譯工作需要的深度閱讀,滋養創作的文字;以創作文字需要的多變表現,豐富翻譯的可能。工作邀約或連繫,請寄至luketsu@gmail.com。

 

目錄

引言 | 何謂謙遜?

第一部
謙遜的益處
第一章 | 覺察與接納
第二章 | 真誠的關係
第三章 | 抱負與成就

第二部
培養謙遜心
第四章 | 尋求反饋
第五章 | 減輕防衛姿態
第六章 | 建立同理心
第七章 | 自律的重要性

第三部
謙遜如何改變你的人生
第八章 | 消弭分歧
第九章 | 取得進展
第十章 | 蓬勃發展的社群

總結 | 邁向存在型謙遜
謝誌
註釋

試閱

引言 | 何謂謙遜?

驕兵必敗。
這句古老的警語橫跨了文明、穿越了時間。希臘神話裡看得見它的蹤跡,宗教經典也宣揚過它。想想納西瑟斯的故事。他迷戀上自己的倒影,無視於美豔的追求者,最終渴求死亡。這個故事揭示了自戀的危險。至於阿拉克妮(Arachne)的神話,則告誡我們過度自信、不聽他人言、拒絕從他人身上學習很危險,會讓你從一介織女變成一隻蜘蛛,成天只能漫無目標地織網。各種宗教—從佛教到基督教到伊斯蘭教—都警告信徒切莫驕矜自滿。那些自大、狂妄、自滿的人都注定遭到擊敗、遇到挫折,或慘遭羞辱。妄自尊大,你就會被憤怒的神明或宇宙的正義力量痛扁一頓(或被變成一隻八腳昆蟲)。
關於謙遜,在當今時代,我們發展出了兩種看法。第一,開始將謙遜跟屈辱產生連結。我們學習到,自吹自擂的人最後都會有報應,例如當眾受到羞辱,或者覺得自己很丟臉。這可能演變成自我否定跟隱瞞功勞,讓我們既有抱負又怕出頭。在英文中,謙遜(humble)跟屈辱(humiliation)有相同的字根,但兩者大不相同。屈辱關乎丟臉、羞恥,或臣服。謙遜發自內心,無法由他人或外在環境強加。研究發現,人類對屈辱抱持負面觀點,對謙遜則抱持正面觀點。若將謙遜視為屈辱,它就成為了懲罰,猶如一塊肥皂,專門用來刷洗粗鄙的自誇心態,而且這塊皂開始發酸了。
第二種看法,來自那些長久以來拋棄了任何有關神明或因果報應想法的人。他們認為謙遜是種過時的思維,在當代毫無一丁點用處。真要說謙遜有什麼功用,那就是被用來壓迫少數異議分子,讓當權者的地位得以穩如泰山。有太多人聽過別人假「謙遜」之名,要他們墨守成規或噤聲不語。這個時代主張力量來自權勢、侵略或支配。「好人沒好報」,到頭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信奉謙遜精神的老頑固走到哪兒都碰壁。人活著最好還是自傲、膽大、有自信,就算你只是「弄虛作假」。
如你所見,謙遜經常遭到誤解或利用。
但是真正的謙遜既非屈辱,也不是壓迫。它既不是懦弱者的特質,也不是驕傲者該受的懲罰。它不是用來壓迫的工具。事實上,當代科學發現,貨真價實的謙遜,其實是對外在世界抱持穩定開放的心胸;能夠坦然地接納自己的能力跟侷限,也讓他人明白我們的能耐在哪裡,同時尋求並學習各種新觀點,而且真心關懷身邊的人。這不是羞愧或愧疚,也不是要你逆來順受。保持謙遜,讓我們得以靠近自我、他人,以及世界。這種怡然自足—無條件地認同自我價值—能讓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世界的本來面貌。二十年來的科學研究也同意:謙遜能夠幫助強化關係、增強工作能力,以及改善社會。它強而有力、促進轉化,而且十足反文化。而且很有可能,這正是我們需要的一帖良藥。

驕兵必敗?
我對謙遜產生興趣,是從讀研究所的時候開始。我加入了一個正向心理學研究小組,小組目標是試圖找出人類得以繁榮興盛的要素。我們的研究心力主要集中在寬恕上。不過在我加入時,我們開始進一步去探討各種性格優勢,以及這些性格優勢對人際關係產生的影響。我當時在研究生命意義以及寬恕。而我的論文主題,是我們如何透過寬恕情人,來維持一段有意義的戀愛關係。我的好朋友及研究所同學兼同事唐‧戴維斯(Don Davis)的論文主題,是謙遜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謙遜在各方面的功效逐漸顯現。再加上另一位研究所同學喬許‧霍克(Josh Hook),我們三人試圖在這個泰半遭到心理學忽略的領域,繼續往下鑽研。
在當時,心理學之所以尚未仔細研究謙遜,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阻礙,就是研究者認為,衡量謙遜,會是一場數值測量上的噩夢。畢竟,去問對方他們有多謙遜,不是很奇怪嗎?一個真正謙遜的人,會真心誠意地表示自己非常謙遜嗎?抑或他們會想到所有那些比自己更謙遜的人,進而表示自己普通謙遜?會不會一個無比自戀的人浮報自己的謙遜程度呢?研究者擔心自我陳述的謙遜十分不可信。幸好,他們找出了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結果發現沒有原本想的那麼困難。事實上,數不清的學者加入了謙遜的實際調查,使得相關研究成了學術詢問度相當熱絡的領域。
但還有第二個阻礙,而且依我之見,比第一個阻礙還大:謙遜難以推廣。從表面上來看,許多西化的個人主義社會並不獎勵謙遜。「會吵的孩子有糖吃」,而且通常最吵鬧、傲慢、自信的人都能取得權力、資源、金錢;同時看似拿走了所有的好處,還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我們看重虛榮,讚揚炫耀;我們認為自戀式的排場是做生意的代價。事實上,我們變得十分崇拜類似的行徑,錯把這一切當成了自信的顯現。
但透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東西都膚淺又短暫。一段縱情自戀的自私人生既空洞又空虛。這種態度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毀壞以及內在的混亂。簡單來說,我們的心理層面追求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及意義,而這種追求與成為一個自戀狂互相牴觸。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終於獲得了支持這項說法的心理學研究證據。我們明白了古代的哲學家及詩人所宣稱的:謙遜是值得培養的能力。撇開當代迷思不談,狂妄自大其實是種陷阱,會吞噬掉我們的時間及注意力,並且讓我們孤單又幻滅。然而謙遜卻讓人自由自在、自主自立、煥然一新。
因此,當我們問「驕兵必敗」這句話正確與否時,不妨想想:根據美國權威辭典出版機構韋氏公司(Merriam-Webster)裡的人指出,早期「驕傲」這個詞的含義為「過度自信」以及「優越感帶來的過分自負」。驕傲被囊括在七原罪的清單中。隨著時代變遷,這個詞的意義產生了轉變,使它也具備了自尊或群體中的自我價值。以前的人認為驕傲有害,心態上近似妄自尊大;後來的人則認為驕傲沒什麼危害。儘管如此,謙遜的對立面不是驕傲。謙遜需要源自安全感的健全自我意識。事實上,謙遜的相反是自負或自大;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其他人則地位低下,理當受到自己的支配。而這樣的心態潛藏在日常生活中數不盡的語詞中,持續受到社會文化滋養,被娛樂圈及政治人物奉為圭臬—而這最終只是一場空無。事實上,妄自尊大的人才注定失敗。但是謙遜能夠讓生命充滿意義、人際關係圓融,以及內心穩定踏實。當代文化也許告訴我們,擁抱自私及自負,是通往美好人生的途徑,但是科學研究則提出了不同的說法。

有趣而脆弱的自我
我是一名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一所校風開明、規模較小的藝術學院任教,學校離密西根湖岸邊不遠。我們這些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主題,是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行為,會因為他者的存在,而產生怎麼樣的變化。根本上來說,就是別人如何對我們產生影響。這項研究蒐集了各種線索,諸如團體之間為什麼要競爭、侵略行為的本質,以及遭到別人拒絕的感受。但在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各種主題中,有一種我們極感興趣—很有可能你也非常感興趣—那就是自我。我們可以把自我,視為回憶、感受、思緒、自我定義,以及身分認同的集合。我們這些學者把針對自我的研究像在切派一樣,切成了無數塊,研究例如自尊、自我意識、自制、自我疼惜等等。我們相當著迷於研究自我—大眾文化也很愛談這一塊。
過去二十年間,「自我」已經登上了神壇的地位。縱使十年前,自拍這個詞還沒出現在許多人的日常詞彙中,但想想看,過去六個月(對某些人來說,只要六天就夠了!),你拍了多少張自拍。我們使用的手機幾乎都有前後鏡頭,好讓我們能拍攝自己的照片。重視自我的流行文化,是由三個趨勢所推動,而這樣的流行文化,則讓我們變得比從前更為悽慘,也更為脆弱。
第一個趨勢,是更加透過外在世界,來尋找自我價值及自我肯定。我們把自我認同跟自我肯定交由自己以外的他人去評斷,從而勞心勞力地去獲得他們的認同。研究指出,有些人一天要在網路上分享八張自拍;而設計巧妙的實驗性研究則發現,隨機指定女性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張自拍,會增加她們的焦慮,並且降低她們對自我魅力的評價,即便給她們修圖的機會也一樣。單單只是將自己交由他人評價這個行為,就足以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我們不只是擔心別人如何品頭論足,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與他人互相比較。由於得以參照網路上幾乎沒有盡頭的各類典範,諸如美貌、財富、成就、功績、能力、幽默或建樹,我們經常發現自己不如他人。自我認同、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價值,是讓我們覺得活得是否有意義的核心要素;而我們將評量這些核心要素的權利,轉移到文化標準及外界觀感上。我們把自己的生命意義及幸福快樂交到了他人手中。
由於他人對我們衡量自我價值的影響,你會覺得我們應當留心那些來往的對象。現實卻非如此。準確來說,第二個趨勢,正是交友圈的窄化,我們逐漸只結交看法、意見,以及信念與我們相近的人。我們嚴格篩選自己的朋友、新聞頻道,以及資訊來源—全部都要配合我們的既有觀點—使得類似的想法不斷聚集。我們創造出了一條應聲蟲,藉此證實自己長久以來的想法正確無誤,並且取消追蹤、解除好友,或者取消訂閱任何異己之聲。死守著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當然,我們認為那才是正確的觀點),於是我們再也聽不見不同的意見。到頭來,對於那些我們不同意其觀點的人,我們失去了好好跟他們對話的能力。生活中,要過濾掉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異己之聲很容易,而我們也將愈來愈無法容忍差異。有時候,這種意見的分歧會轉變成鄙視、敵意,以及暴力。我們認為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愚昧無知,甚至野蠻。我們跟對方身在天平的兩端。
第三種影響,是我們強烈渴望自己獲得極高的正面評價,特別是牽涉到他人時。我們變得習慣認為自己優於常人、多對少錯、天賦英才、難得糊塗。這種傾向被稱為高人一等效應(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我是透過課堂練習來教導學生,你也可以試試看同樣的練習。我要他們想像一個一般人。這個人要跟他們同樣年紀,處在同樣的人生階段(我們學院的一般學生)。我要他們給自己打分數,分數從一到一百。一分表示,在我所指定的範圍內,他們的表現極差;一百分則表示,相較於那個一般人,他們的表現極好。我問他們,跟那個一般學生相比:
‧你有多聰明?
‧你多善交際?
‧你多會運動?
‧你多有魅力?
接著,我要他們記下自己的分數,然後算給我一個平均數。他們在索引卡寫下自己的答案後交給我,不記名。我從十幾年前在研究所教書的時候,開始進行這項練習,幾乎每次的結果都差不多。我把統計結果跟全班分享,同學們眼都沒眨地聽我說,大家給自己打的分數平均落在六十五分到七十五分之間。
明白了吧:我們都高人一等。
你不需要是數學天才,就能發現不可能我們所有的人全都高於平均值。統計上來說,班上有半數的人應該低於平均值。我把這個真相跟他們分享的時候,學生們都點點頭,臉上掛著微笑,腦袋裡想著:沒想到居然每個人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幸好我是真的比一般人優秀。
你拿到幾分?你又有什麼想法呢?
想想看,不應該每個人的分數,都能超過五十這個中間數(這才是最準確的一般人標準)。而在某些項目中,有些人是應該把自己的分數打得比較高(舉例來說,在競技運動這個項目裡,學院裡的運動員或許會幫自己打九十分或以上)。然而,我們實在太習慣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從而使得我們變得不習慣聽從別人反饋、接納他人批評,或者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那可能表示我們沒自己想的那麼優秀。我們很快就會選擇忽略現實,或者讓自己對批評帶來的傷害麻木,而非選擇接納自己的缺點,並藉此讓自己成長、改變。
將這三股影響力──讓外在世界決定自己的價值、孤島式的意識形態,以及自我感覺良好—集合起來的結果,造就了一個脆弱的自我。我們持續去守護這個脆弱的自我,精挑細選親友,仰賴他們不牢靠的意見;更屏蔽掉那些可能會干擾我們對自己抱持正面評價的聲音。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與防備,匆匆忙忙地去保護我們的自我認知跟觀點,而非讓自己能跟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或者接納那些看待世界的角度與我們不同的人所提出的批評。我們進入一個能守護自身信念的世界,而非從經驗中學習。與他人比較令人焦慮,自我評價令人恐懼,我們可能因而迷失。而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統統放在探尋自我認可的無限循環中。我們所處的族群成員(外貌長得像我們,信念跟我們接近,以及說話方式跟我們差不多)的每一次認可,都給予短暫的多巴胺刺激,讓我們享有片刻的歡愉,但終歸只留下空虛跟遺憾。到最後,我們變得外強中乾,心裡悲傷、寂寞、焦慮,因為這樣的自我形塑方式,並沒有符合身為人類的任何核心需求。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自戀性格的流行
在一九七〇及八〇年代,心理學家(絕大部分都是社會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自我認同。相關研究急速進展,到了九〇年代,社會政策的制定都根基於一連串的研究結果,聲稱自我認同是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問題在於,這些政策都沒有發揮效用。大眾還是跟以前一樣孤單寂寞、表現欠佳、爭強鬥勝,以及悲苦不幸。事實上,有些人認為,把政策的焦點放在自我認同上,反而還讓情況變得更嚴重。
研究自戀的頂尖專家珍.特溫格(Jean Twenge),針對一九八二到二〇〇九年自戀性格量表(用來測量一個人自我認知的膨脹程度,填寫者多半是美國的大學生)測得的全部結果,做了一份整合分析報告,發現嚴重程度明顯與日俱增。換句話說,美國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之所以會大幅膨脹,部分原因可能跟一九八○及一九九○年代的社會政策聚焦在自我認同有關。由於這份分析報告,她跟另一位研究自戀的專家基斯‧坎貝爾(Keith Campbell)認為,美國正處於自戀性格的流行期中。而其他報告發現,全球崇尚個人主義的西化國家(例如英國)的大眾自戀程度,都比東方國家嚴重。雖然這份報告招致一些批評,但所傳遞的訊息很明確:比起舊世代的人,新世代的人更為自戀。
而這種自視甚高心態的成長,又會導致什麼問題呢?研究指出與此同時,人們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懷程度降低,而對寬容與公平的認可程度則增加了。如今的人們更加關注自己,較不願意接納他人的觀點,即便他們心態上同意寬容與公平的概念。毫無疑問地,數十年來專注於膨脹自我認同的政策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個政策沒有解決社會問題或個人的不安。相反地,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反而覺得孤寂、焦慮,以及困惑。人際關係變質、衝突持續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鴻溝變得更深,也比從前更難建立連結。是時候該試點不同的方法了。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179779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3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