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THE QUESTION OF GOD: C. S. Lewis and Sigmund Freud Debate God- Love- Sex-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究竟人們需不需要信仰?

沒有信仰,我們要怎麼抵禦來自死亡與意義感的鐵拳?

 

出身猶太家庭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如何成為堅定的無神論者?

自認死硬派無神論者的文學家路易斯,如何下跪禱告、皈依上帝?

 

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和《納尼亞傳奇》的作者、英國文學巨擘C.S.路易斯,兩位絕頂聰明的大人物從未真正見過面,卻在本書中鮮活對話,辯論人生關鍵議題:快樂、性、愛、失去、受苦、死亡、信仰……

 

《兩種上帝》改寫自哈佛大學數十年的超人氣課程。兩位大師都認為,上帝存在與否是人生最重大的問題,他們的觀點卻大不相同。佛洛伊德嚴肅謹慎,對信仰有諸多質疑,揭露宗教神聖帷幕下的偽善和自欺;路易斯則歷經憤世嫉俗的青年時期,一生飽受艱難,最後卻超然開朗,擁抱生命,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信仰代言人。

 

本書以兩人的作品為經,以兩人生命軌跡為緯,透過大量書信、口述歷史等材料,在思辨的交鋒之處呈現了兩位觀點迥異的思想家對終極議題真切的探求。無論是無神論者佛洛伊德,還是信仰者路易斯,他們的生命故事都是「對超越的回應」。

 

作者尼科利並不預設哪種觀點是正確的,而是鼓勵讀者自己決定哪條人生道路。即便主張不同,但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生命中走過的離合悲歡、愛與痛苦,都為我們徬徨無所依憑的人生提供了可以參照的意義與方向,帶給我們接納生命、懷抱希望的勇氣。

 

「這本書是給那些自認沒有信仰的人讀的,也是給那些自認擁有信仰的人讀的。無論您在光譜的哪一邊,請來看看兩位偉大的前輩思想家如何用一生的時光來認識和剖析這個問題,而他們又活出了什麼模樣。」――鐘穎

 

本書特色

 

★改寫自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HMS)三十五年人氣課程,聆聽兩位大師畢生功力精華與生命故事,為正在經歷人生難關的人們指引一個可以依循的意義和方向。

 

★美國公共電視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受到本書啟發,製作四小時的同名電視節目,挑戰並鼓勵觀眾尋找自己對生命終極問題的答案。

 

★本書從實際臨床經驗出發,作者並從佛洛伊德主治醫師得到第一手口述歷史資料,佐以少有人知的私人信件,是一部有著人性溫度、又極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本書是著名舞台劇「佛洛伊德的最後一會」(Freud's Last Session)的創作靈感來源。改編電影即將上映,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佛洛伊德。

 

真誠推薦

 

朱全斌|傳播學者、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秉華|靈糧宣教神學院牧靈諮商科兼任教師、宇宙光全人關懷輔導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許德謙|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靈修導師

許明輝|大隱心理諮商所所長、台灣團體關係小組創辦人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社工督導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

阿曼德.尼科利(Dr. Armand M. Nicholi, Jr., 1927-2017)

 

尼科利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並於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臨床主要對象是失去父母的兒童和青少年,研究專長與關懷亦在探討父母缺席對兒童和青少年情感發展的影響。曾共同編輯、撰寫第三版《哈佛精神醫學指南》(The Harvard Guide to Psychiatry)。此外,他還是基督教非營利遊說組織「家庭研究委員會」的創始董事會成員,也為政府機構、民間企業和職業運動員長期提供諮詢服務。

 

尼科利在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HMS)教授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關課程達 35 年以上之久,深受學生歡迎,課堂幾乎場場爆滿。值得一提的,如本書所述,尼科利曾經直接向當時深諳佛洛伊德病情的專科醫生菲力克斯.德伊奇(Felix Deutsch)和佛洛伊德晚年的主治醫生馬克思.舒爾(Max Schur)請益,因此能夠以更全面細緻的視野來了解當時的佛洛伊德,使這本書不僅僅只是比較心理學家與文學家兩造觀念的理論書,更是在實際臨床經驗基礎上撰寫的一部有著人性溫度,又極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成為我自己》、《死亡與生命手記》(心靈工坊)等作品。

 

目錄

【推薦序一】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鐘穎
【推薦序二】關於神,你怎麼說?/蔡怡佳
前言
第一部 我們應該相信什麼?
一、兩位主角: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的生平
二、造物者:有超宇宙的智慧存在嗎?
三、良知:有普世的道德法則嗎?
四、大轉變:哪一條道路通往真實?

第二部 我們應該怎麼活?
五、快樂:人生的至樂來自何處?
六、性:追求享樂是唯一目的?
七、愛:一切的愛皆為性的昇華?
八、苦:人生之苦如何開解?
九、死亡:生命唯一的終結?

後記
附註
參考書目
致謝
索引

序/導讀

推薦序一

 

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我們有百千種不同的生命哲學,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要用一個比較簡便的劃分法來做區分,或許可以這麼說:有信仰的,跟沒有信仰的。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有信仰的人比較快樂。但在這個傳統宗教破敗的時代,多數人對信仰變得不置可否。但這並不意味著信仰正從我們身旁消失,剛好相反,對信仰的需求從未消失,它所意味的,是我們必須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信仰。

 

佛洛伊德便是那個在信仰中苦尋不得,從而憂鬱且常感絕望的代表人物。而 C.S.路易斯則反是,他早年雖然也否定信仰,但最後他卻找到了上帝,信仰因此讓他改頭換面,從類似佛洛伊德那樣的憂鬱狀態中成為自在而安樂的人。

 

這本書所探討的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在人生不同面向所反映出來的差異。

 

我在這裡一直避免使用無神論與有神論這樣的詞彙,為什麼?因為多數讀者可能不清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宗教,在其草創之初,其創教者與教徒也都曾被攻擊為不信神的無神論者。

 

佛陀、耶穌、與穆罕默德都是如此。佛教說一切無常,既沒有不滅的靈魂,自然也沒有不死的鬼神。世間萬物都是因緣結合所生,六道眾生(包含神鬼)都在輪迴,成神根本不是修行者的目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致力於撲滅偶像崇拜,前者對聖人崇拜與天使崇拜時允時禁,後者的宇宙觀裡除了阿拉外,更無其他鬼神(而用精靈來替代),這使穆罕默德創教之初相當艱難。

 

在他們倡議改革的年代,同樣受到當地的傳統宗教抨擊為無神論者。再想想蘇格拉底的罪名:不信神。想想孔子的名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背後所反映的,其實都是軸心時代全新的人文精神。

 

但兩千年後,他們當時的「無神言論」卻重新成為了教條,再次受到了大眾的反感與批判。因此人們真正厭惡的究竟是信仰,還是教條呢?

 

作為佛洛伊德曾經最器重的學生,榮格這麼評論他的老師,他認為佛洛伊德一直是理性、開放的人,但只要談到性,他就會臉色大變,不准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言下之意,佛洛伊德並非沒有信仰,性就是他的信仰。他一直念茲在茲的,是使精神分析成為抵禦神祕主義(佛洛伊德將其稱為黑色浪潮)的堡壘。

 

有趣的是,佛洛伊德想要守護什麼?精神分析想要取代什麼?知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佛洛伊德的使命》一書中這麼評論:這位心理學的摩西想要創立的不只是一門新科學,而是一門新教派。反對基督教的他卻經常以摩西自況,這不是很令人玩味的現象嗎?

 

讓我們再次回頭思考這個問題:究竟人們需不需要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要如何挺過生命各種現實的要求,或者說,抵禦來自死亡與意義感的鐵拳呢?

 

這本書,詳細討論了兩位思想家對性、愛、苦難、死亡、宗教、與生命的觀點。一個找到信仰的人,和一個自稱沒有信仰的人。而他們同樣值得尊敬。

 

在你往下翻這本書之前,我想跟你分享一段往事,那是一次我和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簡短對話,他就是一個標準的無神論者。他並不反對宗教,但他並不相信有超越人類的存在。

 

歐文.亞隆這幾年歷經了幾位重要親人的離世,我曾詢問他,他對宗教的觀點是否有所改變?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沒有。

 

我祝賀他的勇敢,但我明白,這樣的勇敢並不適合每個人。榮格認為,信仰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都應思考我們在對抗什麼,又想從中獲得什麼?

 

盲目地投入信仰是不對的,因為那經常反映了我們的膽怯和囫圇吞棗的思考習慣。但堅決地否認這個需求也很值得懷疑,這本書裡羅列了佛洛伊德的各種信件與著作,當中清楚可見他的猶豫與痛苦。

 

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

 

且不論這個「神」指的是誰,有什麼名字,在內還是在外?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先不討論,我們只談經驗。誰不曾對滿天的星空感到敬畏,不曾在親友的葬禮感到焦慮?人對自己的反思,對個人有限性的反思,促使我們追求那終極不變的東西。

 

你可以像哲學家邊沁那樣,在保守的年代將自己的遺體捐給任教的大學,目的是要嘲諷世人對死亡的恐懼。也可以像佛洛伊德與歐文.亞隆那樣,和上帝展開漫長的對決。但我更希望你像 C.S.路易斯,在半生的痛苦及迷惘後,找到了認識上帝的路。

 

當然,不用是上帝,可以是佛陀、可以是道祖,也可以是祖靈,或者其他足以安頓你自己、甚至專屬於你的私人信仰。

 

我相信作者阿曼德.尼科利之所以費心地讓佛洛伊德與 C.S.路易斯做出跨時空的終極辯論,其未說出口的目的便是如此。退一萬步來說,哪怕信仰是一種妄想,我也認為它是理性且健康的妄想。

 

就像每個孩子都需要相信自己很勇敢、自己跑步比爸爸媽媽還快一樣。每個大人也都需要相信希望。

 

這本書是給那些自認沒有信仰的人讀的,也是給那些自認擁有信仰的人讀的。無論您在光譜的哪一邊,請來看看兩位偉大的前輩思想家如何用一生的時光來認識和剖析這個問題,而他們又活出了什麼模樣。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7334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