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 9 270
    30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不可以?」

 

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對話與反思,
都是啟發孩子「思辨力」的必要之路。
跳脫框架思考,奠定前進世界的重要先機!

 

當孩子不再受限於標準答案,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在家裡、在學校、在生活周遭、在電視裡看到的……
現在被禁止的事,
是孩子未來要獨立面對的事!

 

媽媽,到底為什麼不可以?(「原則」觀念的深耕)
為什麼大人可以,我不行?(「負責」的真正意義)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禁止」背後的權力思考)
老師沒說「不行」的事,就可以做嗎?(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
可不可以請假出去玩?(透過思考,學習判斷)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同理心的最佳實境課)
為什麼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對與錯之間,培養思考彈性)
公園裡,哪些事不能做?(公共空間展現的人性關懷)
媽媽,「大家」在哪裡?(自我保護不等於自私)
為什麼我不能養貓?(尊重生命的多元價值)

 

禁止,是最簡單的規範方法,一句「不可以」,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但進一步想,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嗎?

 

面對孩子的天真疑問,身為溝通專家的羅怡君巧妙運用生活對話,激發孩子對於框架規則的靈活反思,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深度及廣度,從小開始,深耕與世界接軌的智慧和實力。

 

如果願意藉由與孩子對談,啟發小孩的思辨能力,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都是一個思考的最佳起點。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者)

 

★【強力推薦】許芯瑋(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番紅花(作家).黃哲斌(文字工作者).黃益中(《思辨》作者)(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試閱

為什麼溜滑梯不能往上爬?
在對與錯之間,培養思考彈性

◎小孩:「只有我一個人在玩,為什麼不能往上爬?」

公園裡的溜滑梯和鞦韆,可說是小朋友最喜歡的遊樂器材;而事情的另外一面就是,這兩樣,也是孩子們人生中必有的爭吵項目雙冠軍。

鞦韆數量不多,有爭議的多半是等待多久、換誰盪的問題。溜滑梯則像是「進階題」,考驗家長和孩子的是:插隊、逆向往上爬、連續追撞。其中,「逆向往上爬」也是造成插隊爭議和追撞的主因之一。

不知道為什麼,幾乎每個孩子看見長長的滑梯,總有一股爬上去的衝動,這算是種「人往高處爬」的天性嗎?(別誤會了,我猜的是「避難天性」。)

大多數的老師或家長都會告誡自己的孩子「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原因多為安全考量。不能往上爬的規則,的確能迅速建立起共識和秩序,除了沒有相撞的安全疑慮,也排除了任何插隊的爭議,否則一直乖乖在上面等待的小朋友,哪有機會等到空檔?

但是,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問問孩子,可不一定比核四議題簡單。

當溜滑梯只有孩子一個人玩,她溜下來後想往上爬的時候,還有多少人會阻止孩子這麼做?

這個流傳已久的爭議,意見大概分為兩派:

一派主張沒有人的時候,愛怎麼玩怎麼玩,畢竟不同的遊戲方法也是種創意。

另一派則堅持這是原則問題,而且就算沒有安全疑慮,也要有公德心的考量(用腳踩上去會弄髒滑梯)。

更細緻一點的討論與教養方式有關:若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原則有異,是否會讓孩子混淆?是否會讓孩子覺得規則可以改變而無所適從?或者被聰明的孩子當成一種反駁理由?溜滑梯大多是混齡使用,有些年幼的孩子若無法判斷,不就一團混亂,紛擾四起了?

◎溜滑梯的自創溜法

有天接妹妹放學時,她說要給我個驚喜,於是把我拉去學校的溜滑梯旁邊,展現一段「特技表演」,說穿了就是用一種看起來有點好笑,但其實很容易就跌下來的自創溜法。對於這位謹慎「惜皮」的小姐來說,的確是目前人生中最大膽的肢體嘗試。

「媽媽,怎麼樣?很厲害吧!」妹妹得意地說。

「真的滿厲害的。你自己想的姿勢喔?練習很久了嗎?」

難得這麼大膽,當然要好好讚美一下。

「我跟同學一起想的,而且大家都練很久喔!」

「可是下課的時候,不是很多其他班的小朋友也在玩嗎?這樣怎麼練啊?不會弄到別人嗎?」我故意找麻煩地問。

真可惜溜滑梯旁邊沒裝隱藏攝影機,不然真想還原現場,看看小孩們怎麼「喬」事情。

「對啊!有別班同學的時候,我們就會幫忙看,如果有人要溜,就會跟自己的同學說不要練,人少的時候才會這樣玩。」

人生真有這麼美好?雖然我相信,孩子們的世界自有一套邏輯和難以言喻的溝通方式,但是,怎麼可能都沒擦槍走火?也許時機未到,我還是先耐心等待好了。

◎終於,擦槍走火了

果不其然,某天放學時,妹妹一看到我,立刻跟我分享今天發生的「大事」。

「媽媽,我跟你說,今天有一個二年級的人超凶的,他說我們不能這樣玩溜滑梯。」

「喔,那時候你們是怎麼玩的?」

看吧看吧,我就知道。

「我們就亂玩啊!那時候都是我們一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比較少玩溜滑梯了。」

「然後呢?」

「然後我跟同學就走了。」妹妹乾脆地說。

「全部的人都走了?」

「沒有啦,有一些其他班的還在,他們就改成正常地溜,可是我們不想那樣玩,就先去玩紅綠燈了。」妹妹補充說明。

「是喔,那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嗎?」我特別注意用詞,可不想當個挑撥離間的媽媽。

「我只是覺得那個二年級的很愛管,講話又很凶,結果他根本沒有玩,只是想學大人一樣管人而已。」

我大吃一驚,原來那個二年級的沒要溜喔?

「那……干他什麼事啊?你們大家又沒吵架。」我脫口而出。

「對啊!大概認為自己是二年級,長大了吧,想學老師跟大人的口氣,一年四班也有個男生這樣。」這是妹妹個人的解讀。

妹妹發表完高見之後,就開始說起明天想帶什麼東西去學校玩,我們針對溜滑梯的討論到此打住。因為我發現,其實根本不需要討論。

◎別讓孩子陷入「一定要誰讓誰」、「一定有對錯」的思維裡

這似乎是大人自尋煩惱的問題。

面對衝突,孩子們的彈性很大:玩?怎麼玩?現在不玩?另外去玩什麼?因為他們不認為離開就是「認輸」,現在不玩就是「妥協」。如果我們大人沒有在旁邊碎碎念地「灌輸」孩子一些意見(如:這樣很沒規矩、很沒家教),那麼他們對於這些行為的「評價」並不多,只會針對問題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把問題愈弄愈複雜。

我們不夠相信天下的孩子們:不夠相信他們的純真善良,沒有孩子存心想欺負別人;不夠相信他們有能力判斷該怎麼應對;不夠相信他們彼此能溝通,他們的世界自有公平正義。
當然,我相信絕對有其他案例反映出不同情況,但下一次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能不能讓他們自己做出決定,無條件支持他們的決定而不評價?

別讓孩子陷入「一定要誰讓誰」、「一定有對錯」的思維裡,因為最後為難的大多是自己,不是別人。

★思考的延伸……

真實人生

除了文中描寫的經驗,當然,在其他地方也遇過全武行的激烈場面。雖沒有什麼統計數據,但巧合的是,幾次較大衝突的案例都發生在大小孩(五至七歲)和小小孩之間。

從旁觀察的猜測是,大小孩的表達速度與能力比小小孩成熟許多,而他們遊戲時較無耐心或無法理解小小孩的回應訊息,很有可能直接以推、拉、擠的動作,代替口語溝通。小小孩對突如其來的接觸來不及反應,而放聲大哭,這一哭,就容易讓陪伴的大人以「大欺小、大不讓小」的方式詮釋整個過程,接下來的氣氛自然更加緊張。

我的建議是:先帶著孩子在旁觀察正在玩溜滑梯的人,讓孩子自行理解當下現有的節奏與潛規則(每個滑梯可都不太一樣),引導孩子觀察其他同伴;當孩子自認準備好的時候,就可放手讓他嘗試融入,或許他會做出其他選擇甚至有其他反應。

與其當個現場制定規則的糾察隊大人,不如練習當個善於潛移默化的好教練。

他不帶衛生紙,都用我的怎麼辦?
人際關係的應變和表達

◎到底是孩子不高興?還是爸媽不高興?

不管是幼兒園或小學,老師都會請孩子們各自帶衛生紙到校使用。沒想到這件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卻在網路上引發一陣討論。有位媽媽首先發難,留言徵詢網友的意見。

我家兒子一包衛生紙用不到半個月就說沒了,我問他怎麼用這麼快,兒子就說:「有個同學不自己帶,每次都抽我的用。有跟他說要自己帶不要抽我的,但是他不聽,還是來抽我的。」

請問大家該怎麼辦?該告訴老師嗎?

底下的留言串大略分為三派:

第一派就是請老師處理,告知那位同學應該要自己帶,順便了解一下原因。

第二派則是傾向不用計較,衛生紙事小,可能那位同學缺乏照顧,讓孩子大方分享不是什麼問題。

第三派則是建議教導孩子如何拒絕別人,從這件事學習自己解決,不要什麼都請老師處理,告狀說不定反而造成同學間的心結。

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我注意,是因為這類「小事」其實充斥在你我身邊。

在職場上,總是有些同事從來不做小事,老是「拗」你幫點小忙;或者有些朋友,老是喜歡占點小便宜。你可能心裡感到不舒服,但又覺得講出來是小題大作,於是不痛快地相處著。和平過日子倒是沒什麼問題,只不過跟那個人也就差不多這樣了。

我可從不認為大人比孩子會解決這種事情。要不,哪來這麼多職場問題?

◎如果是你,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好奇地向妹妹描述情境,然後想聽她的反應。

「如果是你,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會覺得不高興耶!一次、兩次忘記沒關係,要是他一直都不帶,我不想借的話,會藏起來不給他抽。」

果然是天蠍座的,我都沒想過這招。

「那你怎麼分辨他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忘記?」

「我會觀察啊,媽媽,我分得出來耶!」嗯,順便給我一個衛生眼,一副我小看她的樣子。

隔天,到班上去當故事媽媽,說完故事後還有點時間,我就拿這個問題出來問問大家。有一個小男生舉起手來,說:

「可是我不會覺得怎麼樣耶,要用就用啊!阿姨,那你呢?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覺得不高興嗎?」

我誠實地點點頭,卻心想這下可好,衛生紙事件愈來愈複雜了。

◎當孩子覺得無所謂……

這個小男生的反應提醒了我,關於「借用」衛生紙的問題,到底是誰感到不高興?

是孩子?還是媽媽?如果孩子一點都不覺得怎麼樣,那麼身為家長的,有需要告訴孩子應該覺得不舒服嗎?應該「提醒」孩子該感到生氣嗎?

人際關係是門藝術,既然孩子覺得無所謂,那麼我們也無須在旁搬弄是非,反而讓孩子感到困惑、不快。

不過,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像我和妹妹一樣,借幾次之後就開始心裡不舒服,那麼,又該怎麼表達和處理呢?

「藏起來」,可能會讓對方轉移目標,暫時解決自己的困擾。這聽起來像是個「軟釘子」,不過,畢竟自己老是要躲躲藏藏的,絕非長久之計。

◎小心無限迴圈,跳出負面情緒的陷阱

沒想到這個問題竟然讓我想這麼久。我打算和妹妹討救兵,說不定我陷入大人的迷思裡,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了。

「妹妹,上次我問你要是有人一直不帶衛生紙那件事,你還記得嗎?」

妹妹點點頭。

「會不會是因為那個同學家裡有什麼問題,所以沒辦法帶啊?我們好像都沒有想到這點?」

「嗯,對啊。說不定他用衛生紙很浪費,他媽媽不讓他帶,或是規定他一個禮拜只能用多少。」妹妹隨口就說了兩套劇本。

「也是有可能。那你會跟老師講,請老師跟他說嗎?」

「我會直接問他為什麼不帶啊!如果他說的理由我可以接受,那就可以用我的;如果別人可以接受,那他就會用別人的。除非我不讓他用他還硬搶,我才會告訴老師,那老師就會跟他媽媽說吧。」妹妹回答。

「那要是他都不改變,怎麼辦?」我還在迷宮裡出不來。

「媽媽,你不是告訴我,我們沒辦法改變任何人嗎?又不會一直碰到這種人,所以不要花腦筋想了啦!我不想再討論這個問題了。」妹妹將對話劃下句點。

看到這裡,說不定有人會噗哧一聲笑出來,這什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怎麼會鑽牛角尖成這樣?

是啊,但仔細想想,人生還不少這種「鳥事」困住自己,只是每個人的鳥事不太一樣而已。身為父母的我們得小心這樣的無限迴圈,學學孩子的大氣和灑脫,哪天也反過來協助孩子跳出負面情緒的陷阱,而不是陪著孩子繞圈圈喔!★思考的延伸……

●通常我們和孩子討論的事情,是我們在意的觀點,還是孩子的感受?

●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孩子毫不在意,但父母卻很放不開的?這個落差從何而來,會造成衝突嗎?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
客觀地欣賞、讚美別人

◎小孩:「別人畫的我更喜歡啊!」

妹妹上了小一之後,我自願成了說故事的志工媽媽,每隔週五去班上一次,和孩子們一起「殺時間,聊是非」。

有一次,我在說完一個故事後,讓孩子們一起順著故事情節,玩集體創作的畫畫遊戲。全班分成六組,每人畫二十秒後就傳給下一個人,而且不能干涉別人要畫什麼,每組最後會完成一頂共同接力設計的帽子。

六頂帽子出爐後,我請每組派代表上台介紹帽子,只見大家滿口瞎掰,胡言亂語,逗得其他人哈哈大笑也很有趣。

最後,孩子們希望能票選出最喜歡的。原本我覺得票選活動沒什麼意義,但是拗不過孩子,就依了他們,把六張帽子圖畫貼起來,開始投票。

第一頂帽子,兩票。第二頂帽子,零票。第三頂帽子……也零票?

我狐疑地看著大家,問:「ㄟ,你們不喜歡自己設計的帽子喔?」

有個聲音回答我:「本來喜歡啊,可是別人畫的我更喜歡啊!」

我看了這位同學同一組的夥伴,他們也一副「對啊對啊,就是這樣」的表情。不知為何,我開心極了!

繼續投票下去──第四頂,三票。第五頂,兩票。第六頂,十票!

大家彷彿很滿意地拍拍手,好像這個活動這樣才算圓滿落幕。

◎孩子展現的心胸與氣度

這種票選活動在生活裡比比皆是,公司票選最佳員工、最佳專案……還有網路活動票選最佳小模特兒、最佳攝影照片、最佳圖畫……我們又是怎麼投下那一票呢?

但更深層的意義是:我們有這樣的雅量拋開自己(或所屬的團體),以客觀的眼光欣賞別人、讚美別人,甚至做到「君子有成人之美」嗎?

「喜歡」的感受效應原本就會投射、轉移,一點錯也沒有。用簡單的例子比喻,「最佳人氣獎」就是將喜歡的感受區隔出來,盡量降低對作品好壞鑑別力的影響。在這種投票活動上,機制或許還能提醒我們拿出心中那把尺。但在其他時候呢?

我心中會這麼激動,或許與過去的經歷息息相關。沒有利害關係時,也許「成熟」的大人們會互相拉抬,悶著頭也要亂讚美一番或是誇大其詞地美言幾句。然而,面對相同領域的同伴們,即使對方表現得很好也當作沒看到,或是嫉妒之心不自覺地削弱了彼此打氣、學習的正面力量。

孩子們呢?盡力做完後,當起最客觀的鑑賞家,投入心力關注在喜歡的作品裡,誰畫的、喜不喜歡那個人根本不重要,眼中只有純粹的藝術與美,只盡力追求更好。

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力量,真正的讚美才能發揮鼓舞作用,不是因為「她是我孩子,所以一定很好」,不是因為「他是我朋友,所以一定是最佳人選」!

我們要的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相信大家有能力追求更好。一個只愛聽好話而不能接受批評的社會氛圍,只會集體耽溺在自我感覺良好裡,那種濫情會逐漸退化創造力。

一個無法讚美、欣賞陌生人的社會,必定走向結黨營私的老路,有意無意地築起高高的城牆,把自己禁錮。

孩子向我們示範的是心胸、是氣度,那種純淨眼神讓我無法忘懷,這過程裡沒有人驕傲,沒有人覺得受傷。

共好,原來是這幅模樣。

◎嫉妒是什麼?

當天睡前,我忍不住和妹妹聊起早上發生的事。

「妹妹,你今天當小老師沒投到票。你會想投哪一張啊?」

「我也會投第六組耶!」妹妹和大多數同學看法一致。

「那你們自己畫的呢?大部分的人沒有投你們的作品,你會有什麼特別感覺嗎?」

我又開始當起小惡魔。我真的很好奇,也很想再一次體驗孩子的世界。

「沒有什麼感覺啊!她們畫得真的很可愛耶,而且她們說是魔法帽,戴了跌倒都不會痛,好好笑喔!」妹妹說著說著笑了起來。

「你們真的好棒,都不會嫉妒別人,媽媽真的好感動。」

「媽媽,你剛說什麼嫉妒,那是什麼?我聽不懂。」妹妹搖搖頭,疑惑地看著我。

我沒有再多作解釋。

嫉妒會侵蝕善意;而激勵他人時,自己也會受到鼓勵,得到更多力量。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的孩子這輩子都不會知道嫉妒的感覺。★思考的延伸……

●「欣賞別人」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能力嗎?如果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失去這種能力呢?如果不是,又該如何後天培養?

●孩子有辦法接受別人表現得比他好嗎?肯定別人的同時,會影響對自己的自信嗎?

●身為父母,能不能自己先做到欣賞他人的表現?還是裝作沒看見以免競爭失利?孩子曾經聽父母讚美過誰嗎(讚美其他孩子不算在內)?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021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yu****434 說:
    2015-08-28
    大人總是告訴小孩子:「不可以」!卻忘了再向他們解釋為何「不可以」。殊不知,對內心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說,越是「不可以」就越是讓他們想去嘗試,因為不清楚「不可以」背後隱藏著什麼樣他們無法想像的後果,他們稚嫩的、幼小的肩膀是否能承擔得起?閱讀這本書,試著讓小寶貝們去反思吧!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2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