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永遠的老師:代代母親的溫暖傳承

願天下的母親,深深信任時間的力量與時間裡應盡的努力。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 11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教育/親子教養親子教養父母隨筆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蔡穎卿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翁書旂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天下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6/3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父母無須十全十美,但須盡心盡力!

 

一個孩子由母親啟蒙人生,當他生活裡最初的老師,
是絕對的幸運。

 

一個孩子的母親,能因為子女智能的增進,
而不斷鞭策自己成長,因而成為終身都能指點孩子迷津的老師,
是生命最高的祝福。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不是一種期待或教養趨勢,
而是同處在競爭激烈、腳步迅速的社會裡,
大家珍惜孩子唯一的方法。

 

本書是蔡穎卿過去這一年,集母親、保母、教師三種角色於一身的經驗,
從中實際探討現代教養的問題,
以及她自己所思考、實驗、執行出來的教養方法。
書中特別收錄她母親從小給她的言教與身教,
以及周遭幾位母親溫暖而堅強的故事,
以此勉勵每一位現代母親。

 

媽媽要相信自己是孩子永遠的老師,
必然因時間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願天下的母親,深深信任時間的力量與時間裡應盡的努力。

 

蔡穎卿想與每一位母親分享:
◎母親沒有典型

個人發展、成就感或經濟需求,讓許多母親從家庭走向職場;但「幸福感」或「無以託付」的焦慮,又把另一些職場母親逼回家裡。我對「進」或「退」的母親都感到敬佩,願天下母親,在不同的型裡有著共同的安心。

 

◎不用鑽牛角尖去追尋完美理想生活
如今當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在經濟上,用於教育的費用比上一代沉重多了;在持家的能力上,已不像上一代可以被環境自然教化;在價值觀上,社會分陳的論述更讓人難以心定。
這種改變的強勢,是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阻擋的,而唯一不變的是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父母無須十全十美,但需盡心盡力。

 

◎相信自己能教導孩子
當母親不能、也不用自卑,覺得「孩子的功課我沒辦法教」;只要有心,「讀書環境」是任何父母都給得起的終身禮物。

 

◎深度關懷孩子課業
我非常主張父母要深度關心孩子的功課,父母對孩子這塊「材料」了解的最清楚,對「成才」的期望最殷切。如果父母懂得根據學校授課的不足,給予關懷,孩子即使被老師放棄,也不會真正失去機會。

 

◎勇敢面對教養恐懼
並不是有了電玩之後,這個世界才出現這類使父母煩惱的問題,而孩子無論什麼年齡出問題,父母都不能選擇走避。

作者

蔡穎卿/著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畢業於成大中文系。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旅行私想》(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餐桌》(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

 

工作室網站:http://bubutsai.com/

 

翁書旂/繪(封面)

 

1990年生,畢業於羅德島藝術學院,目前執業空間設計。

目錄

自序

封面的故事

 

輯一 慈母

引言 從子宮說起

1母親沒有典型

2母親與父親的責任分工

3母親與孩子一起堅強

4母親的自我突破

5母親的眼光

6母親的心理準備與成長

7母親要克服的教養恐懼

8母親的關懷

 

輯二 保母

引言 從臍帶說起

9牧羊必須大老子

10不能傷本又厚工

11保母計劃再整

12轉戰生活地

13安全與自由的界線

14保母出遠門

15斷然拒絕

16錯誤的鼓勵與合理的要求

17準備交接

 

輯三 子師

引言 從觀念到實踐

18易子而教的迷思

19媽媽教好好說話

20媽媽教穩穩走路

21媽媽教好好吃飯

22媽媽教讀書識字

23媽媽教認識時間

24媽媽教信任

25媽媽教判斷力

26媽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輯四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引言 從孩子最初的老師,到永遠的老師

27鋼木蘭

28母親的務實

29我是你心中永遠的明燈

30知女莫若母

31給孩子寧靜平穩的家庭氣氛

 

輯五 母親的迴響

漸入佳境

家庭的理想樣貌

課子的一分一秒都不會虛度

相信自己能教孩子讀書寫

不必成為高手,只需用心陪伴

序/導讀

【自序】母親結

十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粉紅小書使我成為一些年輕母親的朋友,她們不只視我為象徵性的母或姊,也常急切的對孩子提起我這個人。

有個小朋友,從三、四歲開始就經常聽媽媽說起未曾謀面的「Bubu 阿姨」,孩子因為媽媽的極力推薦,不只記在心裡,對我也自然有了莫名的好感;不只有好感,更把我的第一本書銘記在心。聽說,她覺得我的書名很有道理。

這小女孩慢慢長大了,從缺牙、口齒不清的小小孩,長成一個讀書識字的孩子。有一天她恍然大悟,對她媽媽說:「原來 Bubu 阿姨的書叫《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還以為是《媽媽是最粗魯的老師》!」

我聽到這個因為未解人事而與自己有關的童心真言之後,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的確是生命中的實情與實景,但《媽媽是最粗魯的老師》也說不定是每一位母親難免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在當足三十年母親之後,我已經比十年前剛出書時,又更能理解那些不得已的「粗魯」背後,實在所藏的隱憂與急切;我也更了解這完全不尋常的十年所帶來的生活改變,以及改變的過程中,母親們承受的壓力與期待。所以,我不改初衷的把第一本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從我自己養育孩子的故事,延展為每一個母親必然因為時間而擴大的影響力─《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對每一位初為人母或正在生活與工作中兩頭忙的媽媽們來說,我的年齡一看就隔閡了經驗上的可信度。也許有人會因此而認為,我所給的建議只是同情,並非了解;只可歸為前輩的意見,但缺乏現代的觀點。

為了主動說服讀者,我必須提出這十年來,我一直因為教導不同年齡小朋友的生活課程,而有機會接觸孩子,但更重要的經驗則是,在一○五學年裡,我同時擔任一個雙薪家庭的課後保母,負責照顧一年級的小男孩和三年級的小女孩,並打點他們上課日的家庭三餐。

我的角色真實說來,就是管家婆與課後老師的結合;更古典一點的說法,這個不分職的角色就叫「媽媽」。儘管這一年因為自己突發奇想的計畫,而使得我的生活與時間全都分割成片片段段,但也因為這種親近才得以深入了解,使我毫不猶豫寫下「媽媽是永遠的老師」這幾個字。我確信,這不是一種期待或教養趨勢;而是同處在競爭激烈、腳步迅速的社會裡,大家珍惜孩子唯一的方法;我更深信致力於這個信念的母親愈多,我們的生活與知識水準將愈迅速提高。

一個孩子能由母親啟蒙人生,當他生活裡最初的老師是絕對的幸運;換一個角度想,一個孩子的母親,能因為子女智能的增進而不斷鞭策自己成長,因而成為終身都能指點孩子迷津的老師,更是生命最高的祝福。

在《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出版十整年寫這本書,我心裡最大的願望,是看到更多、更多的母親,能因為自己永遠都得是孩子誠懇的好老師,所以用知識在心中打下一個個明理、堅毅的行動結;又因為跟孩子共處的方式有了不同的改進與實質的互動之後,而解開了原本鬱鬱於心中的憂懼之結。

十年前寫在書裡的那句引言,永遠都是為人父母前進與自勉最好的明燈:父母無須十全十美,但須盡心盡力!

試閱

母親的關懷

我是一個非常主張父母要深度關心孩子功課的資深母親,支持我這種想法的理由很簡單:

一是,我從小時候好好做功課的習慣裡,養成了日後自己取得或補上工作能力的方法,也延伸出面對工作難題時可以耐下心來的習慣。

二是,當了母親後,兩個女兒在離開大學之前,我一直都對他們的功課表達深度的關懷和濃厚的興趣。這個習慣到了後來,自然而然轉變成我們分享彼此工作的關心。

從小,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禮貌要求都很嚴格。只有在知識的討論上,孩子跟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好朋友。

前不久,《中國時報》開卷版有位記者電訪我對《正午惡魔》這本書的看法。她問我為什麼會看這本書,我記得那是七、八年前跟大女兒在談話中,討論到一名員工的憂鬱症,當時,我們的觀點有些不同,於是,去看一本資料豐富的書是擴展討論的好方法。

這本書是女兒介紹我看的,她一提出建議,我立刻上網買了書,認真看,因為我想跟她有深刻的溝通。

在我當母親這三十年,孩子所看的書有些是因為我們的引介而讀的,我也有不少書是因為她們的推薦才讀的。但這種習慣,並不是一開始就以一本本書的規模出現,而是他們小的時候,我總是關心她們的功課或留心看一張考卷得來的了解。無論形式是什麼,「內容」才是父母安放關心與發展了解最好的位置。

三是,以眼前社會的發展來看,知識程度就像一種基本配備。一個成績太差的孩子,即使有專家提出不少美好的理論,來支持「不一定要讀書」的人生路,但父母除了暫時感到寬心之外,又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幼年的孩子來發展自己?先不要說發展,就說小學或國中不好好讀書,整天要做什麼?既然社會已經比較富裕了,允許他們延長依賴期,把義務教育推向十二年,這代表他們是一定要在學校裡好好過完十八歲以前的人生。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幫助他們把每一天過得踏實一點?不要逃著書本,躲避學習。

把書讀好,跟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是一樣的態度。沒有耐力解決課業困難的孩子,也往往在其他工作上表現出只有三份熱情的態度。絕對不能隨便找幾個成功的例子推論出「不會讀書會工作」的必然。無論讀書或工作,能吃苦的人都會比較出色。

四是,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因材施教,各成其才」的教育,但從教育現況看來,集體教育是現實,不管規模大小,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團體裡受教育。只要是集體教育,師資的素養與教導的時間,就難以全面達到父母對「因材施教」的期待。而在這種口號之下,孩子反而更早被放棄。父母對孩子這塊「材料」了解的最清楚,對「成才」的期望最殷切。如果父母懂得根據學校授課的不足,給予關懷,孩子即使被老師放棄,也不會真正失去機會。

不久前,有位媽媽跟我說,她下定決心,要好好關心老二荒廢了好一段時間的功課,所以她跟孩子提議:「我們每天早起,媽媽先陪你讀一點落後的進度,你再去上學。」沒想到隔天孩子更早起,在她還沒開始陪讀之前就跑到學校去了。

當這位煩惱的媽媽傾訴時,我只問她一句話:「他的功課內容你知道嗎?」她搖搖頭,我於是提議:「不用跟孩子宣告你要開始關心他的功課或陪他讀書,先把學校上什麼內容弄清楚。」

我告訴她,就算你起得比孩子更早,把他抓住,卻不知道功課的內容,也只能進行無話可說的監督。父母先檢討自己的態度,了解課業內容,就可以幫助大家進入踏實的關懷。

又一個早上,我收到一名學員寄來的 E-mail,她已經幫孩子請了數學家教,很謝謝我對孩子的關心。我立刻給她回信說,不是請家教就能解決問題,她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三十六分或五十二分代表了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我請她過幾天來找我,我鼓勵她在我面前演算幾題孩子的數學題。

我這樣做是想讓她了解,一份考題裡,提供了多少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機會,還可以改善親子相處的氣氛。人如果真正同工,想專心把事做好,會自動不吵架,轉為對事不對人;看孩子功課就是要從這種心情開始,才會慢慢升等為更高階、更豐富的關心。
媽媽教信任

沒有責任做為中介,人不能表達「信任」,也不能了解「被信任」的意義。但是責任的規模可以小到很小、大到很大;如果想要盡早教會親子「信任」這一課,絕對可以從幼兒時期就落實於生活,而不是空喊「媽媽相信你,你一定做得到」,就能建立孩子的信心。

媽媽們往往忽略了自己是一個多麼不信任孩子的指導者;有時是怕孩子去完成責任,會帶來更多麻煩;有時是怕他們在完成責任當中受傷害;但更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擺在眼前的,原來就是一個可以完成責任與信任循環的機會。

讓小小孩自己倒一杯水、打一個蛋這種生活學習,如今已是媽媽們願意也了解的信任教導;但同樣的父母,卻不一定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拿起筆,把眼前的一個水杯好好畫出來,或在教導下穿針引線之後,就可以自己縫紉。很多其實需要一點耐心或逐步克服一點小困難的工作,往往就被父母自行歸類於興趣或才能的一方。而孩子逐步要面對的課業也一樣,父母很少運用信任所能發揮的力量。

信任不是禮物,不能愈送愈大。在我的眼裡,信任就像滾元宵。父母先投出一個善意,那點「信任孩子做得到」的善意就是餡。這個善意滾上薄薄的第一層粉之後,信任就轉為能力。而後繼續一次次的努力、再努力,最後滾成了一顆元宵,擴大的全是屬於能力的粉,而不是餡。但誰來判斷一次次努力的規模呢?當然是父母。父母保持彈性的進退,何時該給予鼓舞,何時可以強力要求,才是「信任」的實務工作。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教我做家務,以整理一隻燙過毛的雞來說,就分為十幾次才完全放手讓我做。將近五十年前,家裡一個月頂多兩次會以整隻雞做為食材,母親在規劃這個教導時持續了好幾個月,是因為她了解,養成能力對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需要一步、一步來;但那一步、一步當中,又不能只是看過或做過就好,絕不能疏於練習,逢有機會就溫故。

我記得頭幾次媽媽在燙雞時,只讓我在一旁看,看她怎麼穩穩抓住雞的兩腳,在煮開的水裡翻身燙毛,但她不會讓這麼小的我就嘗試這種事。我也很乖,不會不管大人的生活現實,習慣得寸就進尺。我因為早早學會尊重大人的判斷與決定,更增強了母親對我的信任。陪伴過媽媽拔兩次雞毛,仔細的示範怎麼處理大羽毛和需要用眉毛夾處理的小細毛之後,母親才放心的讓我自己處理,分身去做其他事。

我為了想學拔毛之後更細部的工作處理,一心一意把眼前所會的工作,做到能贏得母親的讚賞,那就是除了交給她一隻乾淨俐落的光雞之外,我還把毛都包好了拿去丟,也把地都洗得乾乾淨淨。得到信任之後,母親開始教我怎麼取內臟,做米血。我每學會一件事,就代表下一次不用任何提醒,能從頭至尾完成同樣的工作。

母親用信任,養出我一生受惠無窮的工作習慣──從計劃到完成。她不是發號施令,也不會不停的協助我,更不會在我的工作成果並不夠好的時候,敷衍了事的說我「已經很棒了」。她總是客觀、誠懇、平心靜氣的跟我檢討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記憶裡,我的生活裡不是由稱讚或責備填寫起來的,而是充滿了信任的、一個大過一個規模的「能力訓練」。

我的弱點,因為母親信任我而能更好的得到提升,我的強處,也因為母親對我的信任而得以盡情發揮。比這兩者更好的是,這種教育的養成,使我在面對任何責任時都習慣對事不對人;習慣要求自己,勝過要求他人。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79238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4 出貨 限量品餘: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