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胡適口述自傳(平裝)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一般人對口述歷史的了解,大抵是從唐德剛這部《胡適口述自傳》開始的。這是他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學部」所公佈的胡適口述回憶十六次正式錄音的英文稿,和他自己保存、並經過胡氏手訂的殘稿,對照參考,綜合譯出。是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與胡適親身交往,提著錄音機完成的一項偉大「口述史傳工程」。

胡適先生此書的重點是對自己一生的學術作總結評價,而這評價反映出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簡直沒有甚麼出入,所以正如唐先生所說,讀過胡適《四十自述》的人,在這一本口述中很難看到新東西。但唐德剛先生在把英文口述譯為中文後所作的注釋評論,卻是不可不讀的好文章。本書「傳」與「注」已成為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而言,注釋部分的分量,恐怕還遠在傳文之上。七十年代海外史學界盛稱「先看德剛,後看胡適」。唐先生在這些注中所表現出來的學養見識具有難得一見的才情風致,真正讓人有讀其書想見其人的欽慕之感。

就寫作的體裁來說,本書倒不失為別開生面、自成一格的「學術性的自傳」。也是一本簡單明瞭,童叟無欺,而包羅胡適學識、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書。是一部最淺近的、最適合青年讀者需要的、胡適自撰的「胡適入門」。研究中國近代文史的專家們,抽空瀏覽過,這本小書或許也可幫助他們,把他們概念中的「胡適」,整理得更有條理。因為它是一本辭簡意賅、夫子自道的「胡適學案」。一般遣興讀者,工餘飯後翻翻,也可大略體會出,胡適底「反動言論」和「毒素思想」的來龍去脈。至於它是毒草還是香花,胡適自己並沒有「自賣自誇」;他只是「據實招來」而已。賢明的讀者們──不論批胡也好,擁胡也好,既批又擁也好──自然會各自做其正確的判斷。

作者

胡適(一八九一 ~ 一九六二)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一八九一年一二月十七日出生。幼年受私塾教育。一九○四年赴上海,入梅溪學堂、澄衷學堂、中國公學等校接受新式教育。一九一○年考取庚款留美生,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一九一五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影響。一九一七年一月,他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新青年》雜誌發表,被詡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一時享譽全國。一九一七年完成博士論文(一九二七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胡適提出文學革命要創造一種「活的文學」,即「國語的文學」;並把白話文學提到「中國文學之正宗」的地位,這是文學觀念一個大變革。在治學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學術界也深有影響。所有這些,使胡適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九二二年創辦《努力周報》。一九二七年與徐志摩等人合辦《新月》雜誌。一九三二年創辦《獨立評論》。一九三八~一九四二年任駐美大使。一九四五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九四九年離上海赴美。一九五八年離美回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病逝臺北。

唐德剛(一九二○ ~ 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回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回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系發行,大陸有中譯本)、《胡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胡適雜憶》(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張學良口述歷史》、《五十年代底塵埃》、《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戰爭與愛情》(遠流)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別出版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國舊金山,享壽八十九歲。

著作:
《晚清七十年(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
《晚清七十年(貳)太平天國》
《晚清七十年(參)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
《晚清七十年(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
《晚清七十年(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袁氏當國》
《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
《五十年代底塵埃》
《書緣與人緣》
《史學與紅學》
《胡適雜憶》
《胡適口述自傳》
《張學良口述歷史》
《戰爭與愛情》
《李宗仁回憶錄》

目錄

寫在書前的譯後感/唐德剛
編譯說明/唐德剛

第一章 故鄉和家庭
徽州人
我的家族──績谿上莊胡氏

第二章 我的父親
青年期的家難
考試和書院教育
吳大澂的知遇
在臺灣任知州和統領

第三章 初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學生生活
與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觸
我對美國政治的興趣
放棄農科,轉習哲學

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訓練
公開講演的訓練
學習議會程序
對世界主義、和平主義和國際主義的信仰

第五章 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威
文科各系的教授陣容
杜威和實驗主義
實證思維術

第六章 青年期逐漸領悟的治學方法
〈詩三百篇言字解〉
〈爾汝篇〉和〈吾我篇〉
論「校勘」、「訓詁」之學

第七章 文學革命的結胎時期
革命的導火線
孤獨的文學實驗 大膽的革命宣言

第八章 從文學革命到文藝復興
國語的文學 文學的國語
文學革命的數種特徵
中國文藝復興的四重意義

第九章 「五四運動」--一場不幸的政治干擾
陳獨秀入獄的經過
「科學」和「民主」的定義
「問題」與「主義」之爭:我和馬克思主義者衝突的第一回合

第十章 從整理國故到研究和尚
國學季刊發行宗旨
我在幹些甚麼
研究神會和尚的始末

第十一章 從舊小說到新紅學
第一部「整理過的本子」
紅學的誕生

第十二章 現代學術與個人收穫
揭穿認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老子比孔子更「老」
並不要打倒孔家店
雙線文學的新觀念
再談中國思想史
中古期的宗教
駢體文有欠文明
現代的中國文藝復興

序/導讀

前言

寫在書前的譯後感


  在動手翻譯這本小書之前,我曾遵劉紹唐先生之囑,先寫一篇「導言」或「序文」。誰知一寫就陰錯陽差,糊裡糊塗地寫了十餘萬言;結果自成一部小書,取名《胡適雜憶》,反要請周策縱、夏志清兩先生來為我作序了。

  在我寫那篇「序」的期間,我對這本小書的英文原稿已經有二十年未去碰它了。我想原稿既然是我以前一個字一個字整理出來的。縱是倒背我也可倒背若干,翻譯之前來寫篇序,也用不著先讀原稿再動筆了。所以只有在《雜憶》脫稿之後,我才又把英文原稿細讀一遍;距上一次的細讀,是整整的二十個年頭!

  二十年前我對這篇稿子的看法,大致有三點:一,它的內容根本沒有什麼新鮮的材料;二,它反映出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簡直沒有甚麼出入──說胡適的思想前後一致也好,說胡適沒有進步也好;三,不過就寫作的體裁來說,他這部小書,倒不失為別開生面、自成一格的「學術性的自傳」。

  十八年過去了。兩年前我寫《胡適雜憶》時,印象中強調的還是這三點。可是最近一年來,我對我以前的看法,漸次覺得有修正或補充的必要。這不是近一年來,「胡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也不是我自己對胡氏的估價發生了甚麼「今日」對「昨日」的挑戰。只是胡適之是位「實用主義者」,一輩子看重「實用價值」;因而以這本小書對一般讀者的「實用價值」來說,那它在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倒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筆者說這句話,也是近一年來,面對海外中國知識界的實際現象,有感而發:

  最近一兩年來,由於報章雜誌上。對胡氏生前一些有趣的小問題──如學位問題、戀愛問題等等的討論,甚或辯論的關係,「胡適」往往又變成一些學術上和社交上談話的題材。在這些場合裡,我也在無意中發現,那些自港臺來美的「知青」──包括很多我自己的學生──對胡適這個命題已十分陌生。他們之間好多都能寫一手好的白話詩文;但是「胡適」與「白話詩」、「白話文」,究竟有多深的關係,他們就不知其詳了。至於甚麼「實驗主義」、「杜威」、「羅素」……什麼「乾嘉學派」、「言字解」、「吾我篇」、「問題與主義」……那就更不必說了。總之那樣活生生的一位「天下何人不識」的「我的朋友」,現在已漸次被歷史的潮流淹沒了──淹沒得如此之速!

  最糟的要算是最近才從大陸上出來的一些「知中」了。我們偶爾聊起天來,他們所知道的有關「胡適」的舊聞就更少了。其中有些極有成就的科技專材,竟然對「胡適」和「胡適之」是否是同一個人,也發生了疑問!

  適之先生是筆者所熟識的,最看重身後之名的一位前輩。他老人家底「身後之名」消逝得這樣快,該是他生前所未曾想到的罷。

  最近筆者接到老朋友朱文長教授的來信。他說他在看《傳記文學》的胡適自傳時,是「先看德剛,後看胡適。」驟讀此信,我會覺得是老朋友對我錯愛了。其實全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像朱文長教授那樣,當年在大陸上受大、中學教育,今日流落在海外教書的「知老」,胡適這本小書上的哪一句話,他未看過──甚至聽胡氏親口說過──十遍八遍迺至更多遍呢?

  俗語說,「話說三遍如爛草!」讀書亦何嘗不然?縱是胡適著的書,讀過、聽過三、五、十遍,也會變成一堆爛草,朱教授也就不要去「先睹為快」了。至於我這位無名作家,不管我寫的是怎樣地「瞎扯淡」,但是總歸是朱教授「尚未寓目」的閒文、閒書。他老人家如史席有暇,和娘子一起來翻翻「報屁股」,消遣消遣,那我底「瞎扯淡」,自然也就在「先看」之列了。余小子如不知輕重,把這句「朱子語錄」當真,而自覺「老子文章賽胡適」,那我豈不是一名天大的阿Q嗎?

  須知胡適之先生生前在中國享盛名,歷四十年而不稍衰。因此他底一生,簡直就是玻璃缸裡的一條金魚;它搖頭擺尾、浮沉上下、一言一笑──在在都被千萬隻眼睛注視著。稍有一點關於「胡適」的小故事,在報章雜誌上不是「頭條」,也是「花邊」。全國上下──尤其是茶餘酒後──對他都有極濃厚的興趣。

  以前的娛樂場中有句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因而就「看胡適」(Hu Shih watching)這宗娛樂項目來說,它和「看梅蘭芳」實在是大同小異的。會看的專家和藝人們,便看某「門道」;一般遣興的觀眾和讀者,則看其「熱鬧」;而大家爭看的興緻則是一樣的。筆者不敏,當年在大陸上,夾在千百萬「知青」之中,爭看這場「熱鬧」,也是自七八歲就開始的。我想和我平輩或長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那時也是人人如此的。試問我們這一輩以前在大陸上受大中學教育的人,哪一位不能對「我的朋友」,品頭論足一番呢?既然大家對胡適之都很熟悉,也各自有一套主觀的看法,那末一旦「朋友」不要了,把老胡適拖出來咒罵一通,則人人皆可罵出一套來──罵得個痛快淋漓,罵得他狗血噴頭。

  這就是五十年代裡,大陸上舉國批胡的全盤經緯。由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人人都知道「胡適是老幾」;所以毛澤東一聲令下,大家也就可以指著太平洋,大叫其「胡適算老幾」了。大家對「我的朋友」都有三分熟,寫起打差文章來,也就容易繳卷了。

  六十年代之初,適之先生不慎因貪酒亡身而引起港臺兩島皆哭的現象,也是同一個道理。他老夫子文壇祭酒,風雲際會五十年;最後撒杯人寰,含笑而去,死亦何憾?但是他底死,卻使我們的社會上頓時失去了一位,老少咸欽、熱熱鬧鬧的大眾發言人,則生者奚堪?所以大家就望電視而墮淚了。

  如今二十年快過去了。在歷史上說二十年原不算長。但是便在這短短的二十年內,胡適之先生卻由一位嬉笑歡樂、妙語如珠的「我的朋友」,轉變成和韓文公、朱文公、王文成公等擠在一起的木頭牌位了。這片後來居上的「胡文公神位」,究竟代表些甚麼呢?這問題的答案也就隨著地球的旋轉而愈來愈模糊了。

  記得筆者在一九七○年冬季訪臺時,蒙林語堂先生盛情召宴。我按時前往。在一家嘈雜的大酒店內,我問那位衣冠楚楚的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裡?」他把兩眼一瞪,大聲反問我一句說,「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G」失笑之餘,我心裡也在想,工商業社會的變動多大啊!

  「胡適之」雖然和「林語堂」一樣,今後永遠不能和「公司」競爭了,但是胡適終究是胡適。它是個中國文化史上的「客觀實在」。後世學人還會去繼續研究它的。

  再者,胡氏生前提倡了一輩子,甚麼「民主」、「自由」;「實驗哲學」;「不疑處有疑」;「不讓人家牽著鼻子走」……等等成筐成簍的大道理。雖然這些都不是胡適之享有專利的發明,但是當這些概念還在「反動」和「毒素」的階段時,大家都慷慨捐輸,把它們一股腦都寄存於「胡適」名下,變成胡適之的私產,而胡適也當仁不讓地據為己有。因而在胡氏含笑歸天之後,這些概念也就和「胡適的幽靈」結下了不解緣。有朝一日,時移勢異,毒草變成香花,胡適的幽靈借屍還魂,又成為後世青年仰慕的對象,亦未可知。

  但是「胡適」這個名詞,除掉它底模糊的「歷史形象」(historical image)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其他的實際涵義呢?「後世青年」既無金魚可看;也無小道消息可聽,要了解「胡適」,那就只有求之於「書」了。但是哪樣的「書」才能有效地提供他們所渴望的知識呢?《胡適思想批判全集》?《胡禍叢談》?《胡適與國運》?《胡適文存》、《文選》、《論學近著》……老實說,這些鉅著都會使「後世青年」,愈看愈胡塗,愈看愈不知道「胡適」是什麼回事。他們所需要的實在只是一本簡單明瞭,童叟無欺,而包羅胡適學識、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書。如果這個文化需要,由於時代轉換而成為事實的話,那末胡先生這本小小的《口述自傳》(也是他一輩子所編撰的最後的一本「上卷書」),對青年讀者的「實用價值」,也就會逐漸地上升了,因為它是一部最淺近的、最適合青年讀者需要的、胡適自撰的「胡適入門」。

  研究中國近代文史的專家們,抽空瀏覽過,這本小書或許也可幫助他們,把他們概念中的「胡適」,整理得更有條理。因為它是一本辭簡意賅、夫子自道的「胡適學案」。

  一般遣興讀者,工餘飯後翻翻,也可大略體會出,胡適底「反動言論」和「毒素思想」的來龍去脈。至於它是毒草還是香花,胡適自己並沒有「自賣自誇」;他只是「據實招來」而已。賢明的讀者們──不論批胡也好,擁胡也好,既批又擁也好──自然會各自做其正確的判斷。

  上述這些雅俗共賞的「實用價值」──尤其是對後輩青年讀者的「實用價值」──倒是適之先生和筆者當年未曾想到的。現在筆者既然有感於時事而千慮一得地想起了,所以就補寫一點譯後的感想。

  還有我想在譯後補充說明的,便是胡適之先生這本自述,從頭到尾原是他老人家說給我一個人聽的。他那時想像中的「將來讀者」,則是美國大學裡治漢學的研究生。因此我也就遵從他底意思,在章目結構、材料取捨上,以「美國研究生」為對象。同時我自覺我對這些可能的讀者們,漢文底子和學習風尚,所知較深,因而在編稿時,有許多地方也是我替他硬性作主,其後才由適之先生查閱認可的。所以在那十餘萬言原稿的背後,還有胡老師與筆者千百萬言的討論和對話。如果這本書的讀者,忽然從碧眼黃鬚的美國學生,轉變成黑髮無鬚的中國學生,那這些錄音背後的討論和對話,就可能比錄音稿上的正文更為有趣而「實用」了。

  本來,「對話」(dialogue)比「講課」(lecture)更有價值,原是世界學術史上的通例。古代的聖哲如孔子、孟子、蘇格拉底、釋迦、耶穌、穆罕默德等等都是述而不作的。他們底哲學和教義,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6723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7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