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音檔QR Code)

生活有時候沉重心酸,也許給自己一首詩,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會員好評 ★★★★★(2)
  • 13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文學國學/古詩詞唐詩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蔣勳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有鹿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3/17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關於唐詩,華文世界最充滿祝福的詮釋之作
有「詩」,我們就有了美的鑰匙……
生活有時候沉重心酸,也許給自己一首詩,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

 

★作家、建國中學國文教師凌性傑──專文導讀,唐詩就在生活中
★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線上收聽連結,雲門舞集音樂顧問梁春美配樂監製
★《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同步上市中

 

詩,像是一種生命的轉圜,一種生命的告解、修復與完成……
聽蔣勳有滋有味地說唐詩,七堂和唐代詩人心靈連線的國文課,
不論是13歲或93歲,都可以領受跨越時空的感動

 

「詩是在我們最哀傷、最絕望的時刻,讓人安靜下來的東西。……很多儲存在心裡的零散、破碎小片段,在生命的某些經驗中會忽然活過來,活過來不是因為我們閱讀它,而是因為我們忘了它。」──蔣勳

 

「蔣勳老師那樣的品味方式,以最真摯的敬重愛惜去貼近、去理解文本,讓每一首唐詩與自己的靈魂相互成全。」──凌性傑

 

唐代是詩的盛世,詩的形式已經完美到了極致。蔣勳從大唐盛世說起,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與李商隱的生命與詩作,巧妙揉合歷史知識與美學觀點,推敲一首首詩的完成。並以最貼近文本的方式,理解每一位詩人的經驗與情思,讓舊詩煥發光彩。蔣勳用自己的開放心靈呼應了那些歷久彌新的詩,分享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感動。

 

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祕密,是生命的傾訴,也是文化的密碼,透過《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不僅有滋有味地解讀了唐詩,更引領我們看見自己,理解各自的生命密碼,讓身心安穩,讓心的祕密,塵歸柔軟之地。

 

※ 聲音的劇場:《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
──詩,最好的詮釋可不可能是自己朗讀的聲音?
隨書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線上收聽連結,蔣勳深情朗讀,雲門舞集音樂顧問梁春美統籌製作,和你一起有滋有味的品味唐詩。


曲目
1.張若虛詩選:〈春江花月夜〉
2.王維詩選:〈竹里館〉、〈觀獵〉、〈使至塞上〉……
3.李白詩選:〈月下獨酌〉、〈行路難〉、〈登金陵鳳凰臺〉……
4.杜甫詩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5.白居易詩選:〈問劉十九〉、〈花非花〉、〈琵琶行〉……
6.李商隱詩選:〈登樂遊原〉、〈暮秋獨遊曲江〉、〈無題〉……

影音介紹


作者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著有散文《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Facebook: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目錄

自序 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蔣勳
唐詩語言和文字都太美了,忘了它其實如此貼近生活。走出書齋,走出教科書,在我們的生活中,唐詩無處不在,這才是唐詩恆久而普遍的巨大影響力吧。

導讀  被祝福的人生 凌性傑
歷數唐代詩人,細細琢磨他們各自開創的境界,《品味唐詩》提供的正是一種溫柔的觸動。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每一首詩都像是一個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祕密。

第一講 大唐盛世
詩像一粒珍珠,那些累積了很長時間,和我們的身體、呼吸已經有了共識與默契的語言和文字,才叫作文學。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交響詩般的樂章,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所有的主題一起出現,彷若一部交響曲,為我們闡述了生命的最後歸宿。

第三講 王維
他經營的不是山水,而是自己的心境──宇宙不會因為人事而變遷,只是人自己在誇大喜悅與哀傷而已。

第四講 李白
他的豪放與豁達背後,是對時間本身的感傷,美到極致的感傷,空間如此空曠,時間如此短促,活著,為什麼不好好盡歡?

第五講 杜甫
他有一種天真,在記錄時代的悲劇背後,他悲哀自己,也同時對民間生活喟嘆,他的人道主義直接在詩裡寫出來了。

第六講 白居易
他的詩是為了民間而寫,為了民間發聲,這是他做為知識分子的心願。對生命的豐富關懷,對於一朵花都會尊重,都會疼惜,這才是文學真正的力量。

第七講 李商隱
晚唐的靡麗詩歌,其實是對於大唐繁華盛世的回憶,他的詩是幻滅與眷戀的糾纏──捨不得是眷戀,捨得是幻滅,人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糾纏。

序/導讀

自序

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蔣勳

我喜歡詩,喜歡讀詩、寫詩。

少年的時候,有詩句陪伴,好像可以一個人躲起來,在河邊、堤防上、樹林裡、一個小角落,不理會外面世界轟轟烈烈發生什麽事。少年的時候,也可以背包裡帶一冊詩,或者,即使沒有詩集,就是一本手抄筆記,有腦子裡可以背誦記憶的一些詩句,也足夠用,可以一路唸著,唱著,一個人獨自行走去了天涯海角。

有詩就夠了——年輕的時候常常這麼想。

有詩就夠了——行囊裡有詩、口中有詩、心裡面有詩,彷彿就可以四處流浪,跟自己說:「今宵酒醒何處——」,很狂放,也很寂寞。

少年的時候,相信可以在世界各處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來,大夢醒來,或是大哭醒來,滿天都是繁星,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詩人一樣,醒來時隨口唸了一句:今宵酒醒何處——

無論大夢或大哭,彷彿只要還能在詩句裡醒來,生命就有了意義。很奇怪的想法,但是想法不奇怪,很難喜歡詩。

在為鄙俗的事吵架的時候,大概是離詩最遠的時候。

少年時候,有過一些一起讀詩寫詩的朋友。現在也還記得名字,也還記得那些青澀的面容,笑得很靦腆,讀自己的詩或讀別人的詩,都有一點悸動,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日久想起那些青澀靦腆的聲音,後來都星散各地,也都無音訊,心裡有惆悵唏噓,不知道他們流浪途中,是否還會在大夢或大哭中醒來,還會又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說:今宵酒醒何處——

走到天涯海角,離得很遠,還記得彼此,或者對面相逢,近在咫尺,都走了樣,已經不認識彼此,是兩種生命不同的難堪嗎?

「縱使相逢應不識——」讀蘇軾這一句,我總覺得心中悲哀。不是容貌改變了,認不出來,或者,不再相認,因為歲月磨損,沒有了詩,相逢或許也只是難堪了。

曾經害怕過,老去衰頹,聲音瘖啞,失去了可以讀詩寫詩的靦腆佯狂。

前幾年路上偶遇大學詩社的朋友,很緊張,還會怯怯地低聲問一句:還寫詩嗎?

這幾年連「怯怯地」也沒有了,彷彿開始知道,問這句話,對自己或對方,多只是無謂的傷害。

所以,還能在這老去的歲月裡默默讓生命找回一點詩句的溫度或許是奢侈的吧?

生活這麼沉重辛酸,也許只有詩句像翅膀,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天長路遠魂飛苦——」,為什麽杜甫夢到李白,用了這樣揪心的句子?

從小在詩的聲音裡長大,父親、母親,總是讓孩子讀詩背詩,連做錯事的懲罰,有時也是背一首詩,或抄寫一首詩。

街坊鄰居閒聊,常常出口無端就是一句詩:「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撿字紙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為是「字紙」撿多了也會有詩。

有些詩,是因為懲罰才記住了。在懲罰裡大聲朗讀:「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詩句讓懲罰也不像懲罰了,朗讀是肺腑的聲音,無怨無恨,像天山明月,像長風幾萬里,那樣遼闊大氣,那樣澄澈光明。

有詩,就沒有了懲罰。蘇軾總是在政治的懲罰裡寫詩,愈懲罰,詩愈好。流放途中,詩是他的救贖。

「詩」會不會是千萬年來許多民族最古老最美麗的記憶?

希臘古老的語言在愛琴海的島嶼間隨波濤詠唱——《奧德賽》、《伊里亞德》,關於戰爭,關於星辰,關於美麗的人與美麗的愛情。

沿著恆河與印度河,一個古老民族邊傳唱著《摩訶婆羅達》、《羅摩衍那》,也是戰爭,也是愛情,無休無止的人世的喜悅與憂傷。

黃河長江的岸邊,男男女女,划著船,一遍一遍唱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歌聲、語言、頓挫的節奏、呼應的和聲、反覆、重疊、迴旋,像長河的潮汐,像江流宛轉,像大海波濤,一代一代傳唱著民族最美麗的聲音。

《詩經》十五國風,是不是兩千多年前漢語地區風行的歌謠?唱著歡欣,也唱著哀傷,唱著夢想,也唱著幻滅。

他們唱著唱著,一代一代,在庶民百姓口中流傳風行,詠嘆著生命。

《詩經》從「詩」變成「經」是以後的事。「詩」是聲音的流傳,「經」是被書寫成了固定的文字。

我或許更喜歡「詩」,自由活潑,在活著的人口中流傳,是聲音,是節奏,是旋律,可以一面唱一面修正,還沒有被文字限制成固定死板的「經」。

〈大雅‧綿〉講蓋房子:「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變成文字,簡直聱牙,經過兩千多年,就需要一堆學者告訴年輕人:「馮馮,聲音是憑憑。」

如果還是歌聲傳唱,這蓋房子的聲音就熱鬧極了,這四種聲音,在今天,當然就可以唱成「隆隆」、「轟轟」、「咚咚」、「碰碰」。「乒乒乓乓」,蓋房子真熱鬧,最後「百堵皆興」,一堵一堵牆立起來,要好好打大鼓來慶祝,所以「鼛鼓弗勝」。

「詩」有人的溫度,「經」剩下軀殼了。

文字只有五千年,語言比文字早很多。聲音也比文字更屬於庶民百姓,不識字,還是會找到最貼切活潑的聲音來記憶、傳達、頌揚,不勞文字多事。

島嶼東部原住民部落裡人人都歌聲美麗,漢字對他們框架少、壓力少,他們被文字汙染不深,因此歌聲美麗,沒有文字羈絆,他們的語言因此容易飛起來。

我常在卑南聽到最近似「陾陾」、「薨薨」的美麗聲音。他們的聲音有節奏,有旋律,可以悠揚婉轉,他們的語言還沒有被文字壓死。最近聽桑布伊唱歌,全無文字,真是「詠」、「嘆」。

害怕「經」被褻瀆,死抱著「經」的文字不放,學者,知識分子的《詩經》不再是「歌」,只有軀體,沒有溫度了。

可惜,「詩」的聲音死亡了,變成文字的「經」,像百囀的春鶯,割了喉管,努力展翅飛撲,還是痛到讓人惋嘆。

「惋」、「嘆」都是聲音吧,比文字要更貼近心跳和呼吸。有點像《詩經》、《楚辭》裡的「兮」,文字上全無趣味,我總要用惋嘆的聲音體會這可以拉得很長的「兮」,「兮」是音樂裡的詠嘆調。

從「詩」的十五國風,到漢「樂府」,都還是民間傳唱的歌謠。仍然是美麗的聲音的流傳,不屬於任何個人,大家一起唱,一起和聲,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變成集體創作的美麗作品。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只有歌聲可以這樣樸素直白,是來自肺腑的聲音,有肺腑間的熱度,頭腦思維太不關痛癢,口舌也只有是非,出來的句子,不會是「詩」,不會這樣有熱烈的溫度。

我總覺得漢語詩是「語言」帶著「文字」飛翔,因此流暢華麗,始終沒有脫離肺腑之言的溫度。

小時候在廟口聽老人家用閩南語吟詩,真好聽,香港朋友用老粵語唱姜白石的〈長亭怨慢〉,也是好聽。

我不喜歡詩失去了「聲音」。

「漢字」從秦以後統一了,統一的漢字有一種霸氣,讓各地方並沒有統一的「漢語」自覺卑微。

然而我總覺得活潑自由的漢語在民間的底層活躍著,充滿生命力,常常試圖顛覆官方漢字因為裝腔作勢愈來愈死板的框框。

文化僵硬了,要死不死,語言就從民間出來,用歌聲清洗一次冰冷瀕臨死亡的文字,讓「白話」清洗「文言」。

唐詩在宋代蛻變出宋詞,宋詞蛻變出元曲,乃至近現代的「白話文運動」,大概都是借屍還魂,從庶民間的「口語」出來新的力量,創造新的文體。每一次文字瀕臨死亡,民間充滿生命活力的語言就成了救贖。

因此或許不需要擔心詩人寫什麽樣的詩,回到大街小巷、回到廟口、回到庶民百姓的語言中,也許就重新找得到文學復活的契機。

小時候在廟口長大,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廟會一來,可以聽到各種美麗的聲音,南管、北管、子弟戲、歌仔戲、客家山歌吟唱、相褒對唱、受日本影響的浪人歌謠、戰後移居台灣的山東大鼓、河南梆子、秦腔,乃至美國五○年代

試閱

(節錄自「第一講 大唐盛世」)

詩像一粒珍珠
有一天,語言和文字能夠成為一首華美的詩,是因為經過了這長期的琢磨
  
講到唐代美術史的時候,我有一種很不同的心情,發現完全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線條上都出現了如此華麗的美學風格。我常常用「花季」來形容這個歷史時期。張萱、周昉、閻立本,這些初唐到盛唐的美術創作者,讓我們感覺到他們生命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綻放開來。當然,歷史本身是延續的,在此之前自然會有一個慢慢積累的階段,有很多準備工作一直默默地進行,這個準備階段可能長達三百年之久,才會水到渠成。
  
在南北朝分裂時期,陶淵明的時代,有很多的實驗正在為一個大時代的到來做準備。在美術方面,要準備色彩,準備線條,準備造型能力;在文學方面,要準備文字,準備聲音,準備詩的韻律與結構,我稱其為「漫長的準備期」。
  
這個準備,特別是文學上的準備,不是很容易發現,因為文學上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其實經過了長時間的琢磨。比如「五四運動」前後最早的那批白話文,「的」字用得很多,他們是在強調一種文字和語言的解放,希望在文學中能夠看到平常講話的白話形態。我們平常講話時,「嗎」或者「呢」這些字不見得會讀那麼重,可是當它們變成文字的時候,會特別觸目。「觸目」的意思是說,講話時,「你吃飯了嗎?」當中那個「嗎」,可能只是帶出來的一個音,一旦變成文字就跟「吃飯」這兩個字同等重要了。在聽覺上,這個「嗎」只是一語帶過;在視覺上,它卻有了很高的獨立性。可能就是這個反差,使得文字和語言之間,一直在互相琢磨。
  
詩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經過孕育以及琢磨的。我們的口腔、舌頭、牙齒、嘴唇在互動,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地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有一天,語言和文字能夠成為一首華美的詩,是因為經過了這長期的琢磨。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甚至在陶淵明這些詩人身上還可以看到琢磨的痕跡。陶淵明這麼好的詩人,我們給予他很高的文學評價,可是以文學的形式美來講,我其實沒有辦法完全欣賞他的詩。〈桃花源記〉是陶淵明一首詩的序,結果後來流傳較廣的反而是詩的序,不是詩本身。這種現象很有趣,可能也說明了這首詩在形式上的完美度還沒有被琢磨好。魏晉南北朝時,像唐詩那樣的文字、語言還處在「練習」的初期。

唐代是詩的盛世
唐代不僅在美術史上是一個花季,在文學史上也是一個花季
  
唐代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整個中國文學史上,詩的高峰出現在唐代。當我們讀唐詩時,意思懂或不懂,都不是那麼重要,只覺得那個聲音是那樣好聽。唐代是詩的盛世,詩的形式已經完美到了極致。唐代不僅在美術史上是一個花季,在文學史上也是一個花季。我們常常說最好的詩人在唐代,這其中多少有些無奈,彷彿是一種歷史的宿命,那麼多詩人就像是彼此有約定一樣先後誕生。換一個角度來看,那個時代在語言和文字方面給詩人們提供的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如果反身看我們自己,就會發現白話文運動之後的漢語文學,不是處在像唐代那樣的黃金階段,而是比較像魏晉南北朝初期的狀態。
  
文學比美術對我們的影響要深。我們從來不會想到自己脫口而出的那個詞、那句話其實是唐朝的語言。臺灣早期民謠歌手陳達的《勸世歌》很像唐詩七言句的「二、二、三」結構,而且押韻,四個句子一韻,〈春江花月夜〉裡面的「春江潮水連海平」就是二、二、三的句式。

每個時代都對中國文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四」怎麼變成「五」?「五」怎麼變成「七」?幾百年間,不過在解決這些小問題而已。文化的工作非常艱苦,可是這些小問題一旦解決,就會一直影響我們。
  
當詩變成了成語、格言的時候,會對人產生更直接的影響。雖然宋代之後,文學有小小的變遷,但唐詩在民間已經變成一個根深柢固的美學形式。清代以後,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唐詩三百首》。甚至在看戲時也會接觸到詩的形式,那些舊戲,無論是川劇、河南梆子,還是歌仔戲,人物一出場,就要念「定場詩」。所以,唐詩不僅影響讀書人,也透過戲劇在庶民的世界裡發生了影響。詩人的孤獨感
他寧可是孤獨的,因為在孤獨裡他還有自負
  
空間和時間的擴大,使原本定位在穩定的農業田園文化的漢文學忽然被放置到與遊牧民族關係較為密切的流浪文化當中。我們從李白身上看到很大的流浪感,不只是李白,許多唐代詩人最大的特徵幾乎就是流浪。在流浪的過程中,生命的狀態與農業家族的牽連被切斷了,孤獨感有一部分就來源於不再和親屬直接聯繫在一起的狀態。
  
安史之亂以前,李白與王維都有很大的孤獨感,都在面對絕對的自我。在整個漢語文學史上,面對自我的機會非常少,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環境,都要面對親族關係,生活在一個充滿人的情感聯繫的狀態裡。我們不要忘記人情越豐富,自我就越少。我們讀唐詩時,能感受到那種快樂,是因為這一次「自我」真正跑了出來。李白是徹頭徹尾地面對自我,在他的詩裡面很少讀到孩子、太太,甚至連朋友都很少。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對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的詩裡一直講他在找「仙」,我覺得這個「仙」是他心目中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裡去,他才比較接近那個完美的自我。到最後他也沒有找到,依舊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間。因為回到人間,他覺得離他想要尋找的完美自我更遙遠。他寧可是孤獨的,因為在孤獨裡他還有自負;如果他回來,他沒有了孤獨,他的自負也就會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間游離。他是從人間出走的一個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獨感,然後去尋找一種屬於「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並沒有說他找到了,大部分時候,他有一種茫然。
  
初唐時期就是在為李白這種詩人的出現做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邊塞詩的發展。
  
邊塞詩非常重要。中國文人很少有機會到塞外去,很少有機會把生命放到曠野上去冒險,去試探自己生命的極限。宋朝以後,文人寫詩泰半是在書房裡。我覺得唐詩當中有一個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個人去面對自己的孤獨感。當時的詩人到塞外是非常特殊的經驗,詩人們在這之中激發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潛能。初唐詩的內在本質,很大一部分是詩人與邊塞之間的精神關係。唐朝開國的李家有鮮卑血統,他們透過婚姻促使漢族與遊牧民族不斷融合,產生了與農業社會不同的生命情調。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41684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wa*****g69 說:
    2017-06-08
    多麼富有質感與內涵的一本書,讓擅長美學欣賞的蔣勳老師以細膩優美感性的文字將唐詩與詩人作完美的結合解讀,彷彿讓唐朝名詩人一一復活在眼前,娓娓道來一生喜怒哀樂,其實與我們現代人生沒甚麼不同,而他們化為精煉文字傳唱千古,引起共鳴真是美極了
  • wa*****g69 說:
    2017-05-08
    多麼富有質感與內涵的一本書,讓擅長美學欣賞的蔣勳老師以細膩優美感性的文字將唐詩與詩人作完美的結合解讀,彷彿讓唐朝名詩人一一復活在你我眼前,娓娓道來他們一生的喜怒榮辱悲歡,與我們的人生並無不同,只是他們將其化為精煉文字,能傳唱千古引人共鳴,美極了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