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五月三十五日:創作.記憶.抗爭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分類:
    中文書藝術設計表演藝術其他戲劇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六四舞台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1841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3/05/24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兩個等待死亡的老人,兒子三十年前死於不自然,卻在強權高壓下無力反抗苟活偷生。

以前顧著生存不去抗爭,現在死亡也要來了,還有甚麼好怕的?

於是,他們決定在5月35日當天堂堂正正去那個染血的廣場拜祭兒子。

在不正常國家的陽光底下,做正常的事也是不合法。

 

劇本喚起的,與其說是三十三年前那個夏天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更是這三十三年來日日上演的,噤聲、低頭、忍辱的悲劇;與其說是「六四」的悲劇,不如說是「5月35日」的悲劇;與其說是抗爭的悲劇,不如說是失去哀悼權利的悲劇;與其說是死難者的悲劇,不如說是苟活者如何度過餘生的悲劇。

—— 鴻鴻(臺灣著名劇場、電影導演)

 

「八九六四,五三十五,見證時代,永世不忘。謊言與禁忌,終究遮掩不了歷史與真相。」

——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除收錄書寫八九六四的得獎劇本《5月35日》外,更記錄了劇作的創作歷程及相關評論,透過這齣「六四舞台」最後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劇目,映照香港人如何以創造力和生命力,在艱難的路上堅持追尋公義。

 

《5月35日》曾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五大獎項:最佳劇本、最佳製作、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燈光設計和年度優秀創作。

由日本劇作家石原燃翻譯的《5月35日》,獲「小田島雄志.翻譯劇本獎」。

 

本書收錄粵語、國語、英語三語劇本,讓爭取民主自由的風箏飛得更遠。

 

相約在5月35日,來個光明正大的紀念

當現實荒謬,劇場卻讓人恢復正常

 

「草芥被擠壓到粉身碎骨前,迸發的勇敢與良善情操。」——鴻鴻

「他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不想回憶,未敢忘記』,是我們自身命運的呼喊。」——羅永生

 

得獎與推薦記錄

.《5月35日》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6項提名,並最終奪得5個獎項:最佳製作、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劇本、最佳燈光設計和年度優秀創作。
.日本劇作家石原燃翻譯的《5月35日》獲「小田島雄志.翻譯劇本獎」。
.本書由八九六四民運學生王超華、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臺灣著名導演及詩人鴻鴻聯合撰寫推薦序。

 

本書特色

.《五月三十五日——創作.記憶.抗爭》除收錄了書寫八九六四的得獎劇本《5月35日》外,更記錄了這劇作的創作歷程及相關評論,透過這齣「六四舞台」最後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劇目,呈現香港在過去幾十年來作為悼念六四的前線,如何在《香港國安法》通過後備受打壓而消亡,創作及言論自由如何遭到扼殺。

.本書通過全面的編輯工作,以《5月35日》劇作為核心,勾勒出2019以降的全民抗爭氛圍面對各式政治打壓的頑抗,本書有八九年之痛,也有香港人當下的痛。

.購買本書正是保留六四記憶,反抗打壓與抵抗遺忘的行動。

.除《5月35日》原著粵語劇本外,本書更載有國語及英語翻譯劇本,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本劇,及易於在世界各地搬演。

.本書資料詳盡,製作精明,配有上演時的彩色劇照,有助讀者想像演出情況。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曉劇場」將於2023年6月2-4日在臺灣搬演《5月35日》,該版本將以國語演出5場及以粵語進行1場讀劇。

.願我們一同以創作對抗強權打壓,為民主自由搖旗吶喊!

 

名人推薦

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王丹(八九民運學生領袖)、王超華(八九民運學生領袖)、吳志森(香港資深傳媒人)、房慧真(作家)、曾志豪(香港資深傳媒人)、鴻鴻(臺灣著名劇場、電影導演)、羅永生(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學者)

(按筆劃排序)

 

.奪「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最佳製作等五大獎

.日文譯本獲「小田島雄志.翻譯劇本獎」

 

作者

六四舞台

 

於二○○九年成立,以藝術表演形式,介紹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的香港前非牟利註冊藝術劇團。曾創作劇目包括《在廣場放一朶小白花》、《讓黃雀飛》、《王丹》、《傷城記》、《5月35日》等,以期喚起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香港及中國民主發展的關注。二○二○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在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下,「六四舞台」於二○二一年自行解散。

目錄

推薦序一:保持憤怒,堅持想像——王超華

推薦序二:他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羅永生

推薦序三:劇場震怒之日──讀《5月35日》——鴻鴻

出版序:六四舞台在恐懼中擇善固執——列明慧

創作.記憶.抗爭時間表

 

 

第一章:報道.原初的抗爭意志

 

2019年

六四的三十年經緯軸——鄭美姿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陳喜艾

甚麼人訪問甚麼人:用二十年尋找一對亡魂的眼睛——譚蕙芸

 

2020年

《5月35日》編劇莊梅岩:我們堅持良知和真相——馮曉彤

 

2021年

「六四舞台」12年來首次網上直播讀劇會:劇本創作合法  勿自設限制——陳詠恩

 

2022年

消失的六四記憶  「六四舞台」列明慧:透過舞台劇說香港的故事——陳子非

 

第二章:三語劇本.向世界吶喊

 

粵語劇本

國語劇本

英語劇本

 

第三章:評論.暢所欲言的自由

 

首映原版

5月35日——李怡

5月35日——吳志森

母親最後不再沉默——鄧正健

《5月35日》優異的六四劇——石琪

We Cannot Forget June Fourth——Andrew J. Nathan

The Power of Theatre——Bruce Long

May 35th——Joe Frost

 

庚子版

6月3日響起榮光  兩年《5月35日》觀後感——Pianda

5月35日【庚子版】從苟活到救贖.從當年到當下——安徒

 

附錄

 

六四舞台簡介

創作歷程細表

首演及庚子版製作人員名單

 

序/導讀

推薦序

〈他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

羅永生(香港文化研究學者、評論人)

 

得悉《5月35日》成功面世,十分高興。不單只是因為這本書收錄了一個以「六四」為題材,寫得極為出色的悲劇劇本,也因為它從側面記載著,香港一場以悼念六四出發,三十多年來一直開展的抗爭運動,最終如何在香港本地落幕。從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而言,這段歷史本身就是一齣悲劇,它的終局尤為悲壯。

 

這幾年來《5月35日》不同版本的演出,筆者大都有幸欣賞,每次都隨著新的觀賞環境而產生內容不一的感動。2019年7月尾,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發生不久,筆者坐在藝術中心的觀眾席上第一次觀賞本劇。地鐵站恐襲的場面還是歷歷在目,與舞台上呈現的三十年鬱結遙相呼應,「歷史」從來沒有如此地靠近我們。2020年六四前夕,我又透過網上直播重溫,既因為疫情爆發,也因為政局急轉直下,人人擔心這次破天荒的全港直播,能否順利完成。那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也是一件行進中的「事件」。翌日維園的集會不再「合法」,但仍有大批市民自發前往,支聯會的口號變成當中微弱的其中一把聲音。到了2021年6月3日,《5月35日》以網上直播讀劇,六四當晚,維園被龐大警力禁閉, 但附近街道滿布手持燭光的市民,翌日筆者的腦海裡盛載著這一夜壯美的街頭光影,起程離開香港。2022年6月,我和其他流亡或移居者在倫敦Genesis Cinema重溫《5月35日》的演出錄像,飲泣之聲在全院此起彼落。

 

戲劇是回憶的載具,可以讓我們回到被遺忘的過去,但也可以把過去帶到我們的當下。如果「八九六四」曾經被認為是關於那個日漸和我們生疏的當時當地,《5月35日》的這些演出和觀賞經驗,卻在在把我們的當下此刻,重新放置到一個不斷伸延的「八九六四」。觀眾在舞台所看到的不再只是演員們的演出,而是親身站上了歷史舞台上的自己。他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不再是關乎日漸「陌生」的他者,而是我們自身命運的呼喊。

 

《5月35日》的主軸不是六四那夜發生的事,也不是八九那場民主運動的歷史篇章,而是關於六四的記憶如何被禁閉、壓抑、消滅、隱藏的故事,它們如何構成一代人的創傷和揮之不去的鬱結。直到今天,它幾乎已經被那地方的新一代徹底淡忘,可是,苟活半生的老一輩臨終的絕望,再也壓不住要到廣場去來一場光明正大的紀念——這哀悼亡者的衝動就成為對極權公然的反抗,和對未來寄予希望的象徵。

 

香港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維持一年一度的維園悼念,成為五星旗下唯一能光明正大地悼念六四的地方。不少人為保存這記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沉淪於犬儒和冷漠的世道示範微弱反抗的勇氣,也內化為提升香港人積極精神面貌的養分。《5月35日》在剖白這段歷史鬱結的同時,也間接給予香港這份堅持悼念三十年的事跡一段充分的註解。沒有這段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言的「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也就沒有香港人長期地,在社會的微觀層次持續與親專制力量周旋的演練機會,也不會在這座以聲色犬馬見稱的商業城市,如此渾然天成地孕育出《5月35日》這部出色的劇作。

 

過去十年,筆者一直認為,香港人除了參加每年的六四維園悼念集會之外,更應認真整理和反思關於六四的記憶,如何進入香港本土文化和政治脈絡的經驗。原因在於,六四不單只是中國的事,相反地,它已經在香港本土播種生根,構成了甚麼是香港,甚麼是香港人,塑造著當代香港文化,涵養著香港身份中關鍵的價值認同的重要力量。就此而言,劇作《5月35日》在2019年開始,每年接續以不同形式演出,本身就是「六四本地化」歷程的高潮,也是香港劇場藝術發展的重大事件。

 

今日,在香港本地的悼念六四活動已經被扼殺,「六四舞台」也無法繼續在香港安排演出。然而,這只是終結了「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的一個章節。而隨著《5月35日》開始在海外演出(包括錄像放映和翻譯後的舞台演出),以及今次國、粵語和英文劇本的出版,「六四記憶」和「六四記憶的香港抗爭經驗」正在踏上新的里程。它們會更進一步,改變世界的中國想像、香港想像,介入各不同的劇場、藝術和文化脈絡,成為我們這世界的一部分。

 

隨著《5 月35日》的出版,筆者更期盼未來有更多的研究或資料整理,總結這些年來在教育、媒體、流行文化、音樂、視覺藝術、公民社會等領域中,關於六四記憶、六四呈現等的角力,從中我們可以重新發現香港人的生成(becoming)軌跡,立體地承傳這份無權勢者抗爭的文化與香港獨特的歷史經驗。

 

是為序。

 

出版序

〈六四舞台在恐懼中擇善固執〉

列明慧(「六四舞台」主席)

 

《5月35日》是「六四舞台」最後一個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劇目。說是最後一個,是因為「六四舞台」被恐懼吞噬了,在2021年已自行解散。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民間組織解散潮一波接一波,我們懷著心不甘情不願,誠惶誠恐的混亂思緒去處理申請解散劇團的行政工作,等待警方確認社團解散的同時,一面得悉同樣申請解散的劇團及民間組織通常一星期內會收到確認,我們卻已等上三星期;一面內部討論是否如同「支聯會」一樣連網站和臉書專頁也要刪除。要麼親手抹掉過去十多年心血作品的歷史紀錄,要麼承受有成員可能會因此牽連招致牢獄的風險。我們反覆討論自己是否過度神經質,還是應理所當然地相信法律會保障創作自由?作品早已公演了,當局是否有追溯權?不斷地審查過去質疑現在,To be, or not to be,嘆息我們竟然身處一個如此荒誕的時代……(喂阿哥,做幾齣話劇啫,危害到個屁安全咩?!這可成為法庭上抗辯的理由嗎?)最終,雖然我們沒有收過一封警告信,但在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下,我們刪除了網站,隱蔽掉臉書專頁。隨著不少香港新聞機構停止運作,大部分「六四舞台」過去演出的新聞報道、評論等,在網上已無影無蹤了。

 

「六四舞台」的成立是本著以戲劇形式,讓人認識六四真相,反思人性。每一個製作,我們都著重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回顧八九六四,從天安門廣場上風風火火的青春熱血、血腥鎮壓後內地一片白色恐怖、營救被迫逃亡人士的「黃雀行動」、流亡海外學生領袖的漂泊零落、國內維權人士被打壓逼迫牢禁、到白髮斑斑的遇難者家屬沉鬱而終。即使寫的演的是當年故事,引發出所思所想卻盡是香港的當下。香港人在這場民主運動中從不缺席,也成就了香港本土政治運動的重要脈絡,塑造著香港人在當代中國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因著香港的特殊地位,曾經享有資訊流通的自由,言論、出版及創作自由的百花齊放,香港人可以從不同題材的藝術作品中,認識人性的光明與陰暗,在反思和質疑中,發掘出真善美。

 

大概我們這份善意得到「戲劇之神」的眷顧,「六四舞台」一直得道多助,多年來與不少香港出色的劇場工作者合作。從2009年到2021年,我們每年都有演出,共製作8齣公演舞台劇、1次網上串流直播、2個網上讀劇會及295場學校巡迴演出。2018年,更邀得著名編劇莊梅岩撰寫《5月35日》,創作團隊花了整整18個月籌備演出。在2019年演出期間,香港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反對逃犯修訂條例運動」,5月下旬首演6場期間,運動開始升溫,香港人高呼要維護人權,反對修訂條例,到7月重演5場,香港人親身經歷了內地對維權運動的鎮壓模式,催淚煙瀰漫的街頭接通了當年火光熊熊的廣場,地鐵站的白衣人恐襲聯繫到鄉黑片警合作執法,我們對「暴徒」還是「暴政」的爭論感到切膚之痛。

 

及後新冠疫症襲來,香港所有演出劇場關閉,2020年《5月35日》(庚子版)舞台演出被迫取消,我們把本劇由舞台移師到網上直播演出,反而讓更多觀眾可以分享這個故事。我們籌備庚子版演出的那段期間,中央硬推《國安法》,踐踏一國兩制,收窄我們的自由。作為創作團隊,怎會沒有恐懼?但是至少我們堅守到最後一刻,沒有出賣靈魂沒有歌頌極權沒有扭曲如蛆蟲,我們擇善固執、為蒼生說話。

 

2021年10月,我帶著《5月35日》的版權移居海外,在臺灣、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舉辦過舞台劇錄影版的放映會,說六四真相的同時,也說出香港的故事。期望是次劇本集在臺灣出版,能記錄時代、見證時代,更希望將這個出色的粵語劇本,翻譯成國語及英語,有利不同地區的劇團可以搬演。讓不能在香港存在的《5月35日》,能在其他地方活下來。等風起時,讓爭取民主自由的風箏飛得更遠,讓種子飄落你家的花園,長出自由花。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73721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19*19*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3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