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

Photojournalism: 150 Years of Outstanding Press Photography
  • 分類:
    中文書藝術設計攝影攝影理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瑞爾.高登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流行風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09/2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不願面對的真相,他們用鏡頭追根究底;不忍卒睹的事實,他們用生命留下紀錄。
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是150年來,54位傑出新聞攝影師的故事。

150年來,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勇敢的攝影師,用他們的熱情與生命換得了一張張轉瞬即逝的而令人動容的歷史影像。從911到日本震災,從南亞大海嘯到中東危機,這些震撼人心的新聞事件,在在證明了攝影對當代社會的重要影響:不論是痛苦的悲劇或歡欣的慶祝,透過鏡頭的捕捉與新聞媒介的傳遞,千里之外的人們也能為彼此同悲同喜,甚至甘苦與共。

《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收錄了54位古今中外頂尖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精華之作。從記錄了包括清帝國在內的第一位戰地攝影師 — 貝亞托(Flice Beato)、擁有「最佳戰地記者」之譽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到見證了二十世紀後半葉最血腥戰役的唐.麥庫林(Don McCullin);從桃樂絲.蘭格(Dorothy Lange)一系列美國中西部貧窮白人家庭紀實影像,到馬丁.帕爾(Martin Parr)一系列對大眾消費文化的影像針砭,攝影使我們得以旁觀他人之痛苦,也能反思自身的荒謬與無知。在這用手機也能拍「新聞」的年代,或許借鏡前人才能從目前新聞媒體文化的諸多亂象梳理出新聞攝影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名人推薦

「影像凝結的瞬間,歷史開始綿延,人間無盡動容,在新聞攝影大師的影像記錄裡,世界從不遙遠!一本精心編撰的影像書,不只觀看經典傳世的影像,更是深入理解攝影大師的當下心情。」
Munch∕【漂浪島嶼】環境部落客

「淘洗過後的經典影像不僅僅定格了時間,同時也定義了後世回眸,凝視過往的風景。」
杜韻飛∕生殤相作者

「這裡的每一張照片,每個『決定性的瞬間』都訴說了龐大的歷史與故事,不論政治還是人性的,傷痛的或是透著光亮的...」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家

「攝影是開啟靈魂之窗的鎖鑰,也是撼動靈魂深處的藝術;《目擊的力量》讓我們不只置身巨人的肩膀,更賦予我們巨人的視野。」
彭文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雖然新聞攝影通常只是短暫的凝結,但卻是引導我們進入事件的第一個畫面。」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作者

瑞爾.高登 (Reuel Golden)

曾任《英國攝影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編輯、世界最大專業攝影雜誌《PDN》(Photo District News)平面/網站執行編輯,現為自由作家,並於倫敦、紐約與洛杉磯等地講授攝影。

著有《攝影大師群像》(Masters of Photography)、《紐約:一座城市的畫像》(New York: Portrait of a City)等書,文章散見於《當代畫家》(Modern Painter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及《攝影》(photograph)等雜誌。

譯者

鐘聖雄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為公共電視新聞議題中心(PNN)記者。

莊璧綺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攝影碩士,現為專業攝影記者。

序/導讀

前言

  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電視頻道上,一度充斥著伊拉克戰爭及其後續報導;這些報導都是新聞記者從被炸穿的屋頂、難民營、甚至是奮力駛向巴格達的美軍坦克中傳回來的。和其他戰爭一樣,這場戰爭當然是個大新聞,儘管二十四小時持續播放的新聞頻道生怕錯過了任何消息,這仍然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回頭想想那些長達數小時、數天甚至數週的錄影母帶,奇怪的是,沒有什麼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部份。因為電視報導具有即時、戲劇化以及永不間斷的特性,雖然可以傳達大量的訊息,卻無法幫助我們深刻思考。那些靜態的照片才會清楚地留在我們的記憶裡。例如海珊(SaddamHussein)雕像被歡欣鼓舞的群眾推倒時的著名畫面,強而有力地象徵著獨裁鎮壓及其垮台後的解放。另一方面,也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畫面:一個不知名的美軍士兵用廉價的小數位相機拍下了伊拉克戰俘在地獄般的阿布嘎里布(Abu Ghraib)監獄中,被美軍凌虐的照片。當歷史學家回頭審視並試著詮釋這段歷史時, 就是這些影像, 和那些由呂克. 德萊(Luc Delahaye)、湯姆.史托達特(TomStoddart)、傑瑞.蘭本(Jerry Lampen)、詹姆士.奈其威等許多攝影師所拍攝的照片,能夠成為歷史的證據。

新聞攝影的觀點

  本書介紹的新聞攝影師和前面提到的幾位,都是當代歷史事件的關鍵證人,他們就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眼。偉大的新聞攝影作品可以讓我們看見那些本來不一定看得到,甚至是被封鎖消息根本不讓外界知道的事件。新聞攝影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照片來呈現故事,而新聞攝影師就是用相機報導的記者。自從相機這個媒介進入新聞報導領域之後,新聞攝影師幾乎就只拍攝那些人性在生存邊緣掙扎的題材,就像羅傑.芬頓在十九世紀中拍攝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一樣。戰爭、內亂、饑荒、天災、貧窮、無家可歸等,都是新聞攝影師在這一百五十多年來所講述的悲慘故事題材。有些批評者對於這種狹隘、單一的觀點相當不滿,他們不斷質疑新聞攝影師是否只能關注負面的題材。這些批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難反駁:首先,新聞攝影師身處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工作環境,這些負面題材的照片和故事總是會有市場,令人遺憾的是,好消息對於報紙銷量向來沒什麼幫助。再者,拍攝那些充滿痛苦或危險的事件,是對新聞攝影師的後勤補給、美學觀點和道德的多重挑戰,而藉由挑戰自己,他們也反過來挑戰著觀看者(viewer)的情緒和智慧。

  因此,一流的新聞攝影作品不但讓我們看見、感受到那些正在發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還會迫使我們去問:「為什麼?」後勤補給上的挑戰,簡單說就是要拍得到照片;而美學觀點的挑戰則是要讓影像盡可能具有衝擊性,通常這意味著必須美化部分悲慘、苦難的場景。越是有自覺的攝影師就越清楚這種兩難,但他們當然也了解,一張構圖精確、影調迷人、用光完美的照片,才能讓那些平常對這些事漠不關心的讀者產生共鳴、引起思考。

  另一種道德上的挑戰,則來自於新聞攝影是否必須傳達客觀事實的觀念。作為事件的旁觀者,新聞攝影師理論上應該只記錄事件本身,而不能用任何方式介入或影響事件。但在本書收錄的照片中,卻有部分頗有爭議— 攝影師據說是「設定」了場景,更極端的例子中,甚至竄改了事實。然而,客觀性本身就是曖昧不清的概念;攝影師每次按下快門,就等於是做了主觀判斷,而且決定該拍什麼、不拍什麼,其實同樣重要。

  一張照片如何被解讀或被詮釋,還有許多影響因素:影像構圖與裁切的方式、以彩色或是黑白拍攝、有多少細節被包含在影像中、用特寫還是廣角拍攝,甚至照片的說明文字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師所呈現的都不是事實,但確實只是某個觀點下的事實。當攝影師再次按下快門,觀者就會看到另一個版本。

攝影類型的演變

  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出現許多優秀的新聞攝影師,例如新聞攝影的先鋒— 羅傑.芬頓、謎樣的菲利切.貝亞托、以及拍攝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亞歷山大.嘉納(本書並未收錄拍攝美國內戰更著名的攝影師馬修.布雷迪〔Matthew Brady〕,主要是因為他一直極受爭議,而且主張所有曾在他底下工作的攝影師拍攝的照片版權都歸他一人所有)。然而,有兩個因素阻礙了這個新媒材在新聞攝影的發展。第一,當時的相機還是個巨大笨重的新玩意兒,要用玻璃濕版顯影,需要的曝光時間也很長,拍正式的肖像照還可以,但是對於強調即時性的新聞攝影來說非常不好用。第二,除了私人收藏者和博物館之外,新聞記者的照片實在沒有什麼市場需求。這些問題在二十世紀開始的二十年間開始有了改變。1910年,滾筒印刷技術出現,意味著文字和圖片可以結合在一起;緊接著又出現了徠卡(Leica)的小型手持相機,從此徹底改變了攝影。只要有一台徠卡在手,新聞攝影師得以盡可能地靠近現場,讓相機跟著人眼移動,並連續快速拍攝。這兩項技術的同時發展,讓照片主導的出版物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新聞攝影也因此開始進入家庭和大眾的意識之中。

  從《生活》(Life)雜誌創刊的1930年代中期,直到1950年代中期電視開始流行為止,被稱為「新聞攝影的黃金年代」。當時《生活》雜誌銷量一度高達數百萬本,而且即使從現在的標準來看,攝影師拍攝各種題材所獲得的酬勞也算是非常高的了;例如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這種傳奇人物的酬勞就要價兩萬美金。《生活》雜誌不僅用許多大篇幅的圖片報導(photo essay)以饗讀者,也給攝影師們足夠的空間,創作一頁頁豐富而完整的故事。

  新聞攝影在當時被認為是個光鮮亮麗的行業,在卡帕和布列松等人的帶領下,攝影師們也自許甚高。然而,他們仍然缺乏足夠的力量影響大眾,直到1940年代晚期馬格南圖片社成立之後才有所改變。馬格南建立了「照片版權屬於創作者」的基本原則,也因為布列松本人是共同創辦人之一,使馬格南在攝影從一門手工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的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從此新聞攝影作品不但可以在藝廊展出,也可以使用銅版紙精印成書。此外,馬格南也建立了一套制度,提供許多實質幫助,讓其成員不只是對新聞事件立即做出反應,而能夠深入省思,以較長時間發展出完整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塑造了一整個世代攝影師的事業,包括已成為傳奇的羅伯特.卡帕和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大約二十年後,越戰也奠定了一種新的新聞攝影風格,並創造出屬於當代的傳奇人物,例如賴瑞.布洛斯(Larry Burrows)、唐.麥庫林(DonMcCullin)、吉勒.卡宏(Gilles Caron),以及菲利浦.瓊斯.葛利菲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這些(有時是彩色)照片以十分殘酷的方式描述戰爭,且在底片和相機品質的長足進步之下,畫質和成像都非常銳利。與卡帕的英雄主義觀點不同,這些攝影師認同的是戰爭的受害者,而非佔領者;他們期望自己的照片能夠帶來改變,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成果。

  他們對現場的敏銳度、投入的熱情和道德上的責任感,都深深影響第三代的戰地攝影師,包括吉勒.貝賀(Gilles Peress)、呂克.德萊、羅傑.哈金斯(Roger Hutchings)、詹姆士.奈其威、湯姆.史托達特、卡蘿.古茲(Carol Guzy)、伊萊.瑞德(Eli Reed)以及其他許多人。這些新世代歷經了1970和80年代中東衝突及19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內戰,都是全心投入、勇敢而且充滿熱情的攝影師,只是不像1960年代的前輩們一般理想主義,而是對自己以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懷疑,有時甚至不信任。先進的數位科技也徹底改變了這些攝影師拍攝和傳送照片的方式,在戰場上拍攝的照片幾秒鐘之內就能透過網路傳送出去,再過幾分鐘就會出現在報紙頭版上。

目擊者

  本書收錄的大多是親赴前線報導的傳統新聞攝影師,他們所攝許多世界重大事件的照片,至今仍經常出現在報紙頭版。挑選本書收錄作品相當困難,而且不可避免地會遺漏許多偉大的攝影師;選擇過程並非由單一標準決定,而是由許多不同的因素構成,包括技巧、原創性、一致性、作品多樣性、獻身某一故事的狂熱度,以及政治嗅覺等。但是在這些標準之外,本書中每一位攝影師都曾創作出永恆不朽的衝擊影像,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在上述攝影師之外,還有馬汀.帕爾、列德.尼爾森(Zed Nelson)、塞巴斯提奧.薩嘉多(Sebastiao Salgado)、尤金.史密斯及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等人,他們和其他新聞攝影師一樣偉大,只是作品都被歸類在紀實攝影領域— 一種脫離了純粹戲劇性新聞事件,轉而聚焦在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存、互動的攝影方式。這些攝影師被收錄在本書,是因為他們幾乎都由拍攝嚴肅且具時效性的「硬新聞」(hard news)起家,然後才逐漸轉型為另一種說書人。當然此間界線從非一清二楚,而歷史也不只是呈現戲劇性事件那麼簡單;借用布列松的話來說,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議題(例如槍枝管制、移民和觀光問題),其實都是塑造歷史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s)的一部分。

新聞攝影的未來

  自從電視發明以來,就有許多人宣稱新聞攝影已死。五十年之後,在這個崇拜名人的世界裡,似乎沒有什麼嚴肅的報導和照片能夠存活的空間。但是,即使在《生活》雜誌的「黃金時期」,封面的照片依然多是電影明星,甚至連尤金.史密斯那舉世聞名的攝影報導《鄉下醫生》(Country Doctor)都還上不了封面。只要還有報紙及報導當代事務的雜誌和網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06058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16開19*26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