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精裝 電子書
Readmoo
  • 分類:
    電子書藝術設計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彭明輝 追蹤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4/04/30
  •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透過千年來的國畫史
我們就像是在見證中國人的情感變化和生命歷程



彭明輝(心靈勵志暢銷作家,《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千年歷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值得珍惜的?」

後來,我在范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裡,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裡,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懷,

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才走出虛無。

跨出狹義的繪畫藝術,
心靈勵志暢銷作家彭明輝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
《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札的音樂美學,
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
結集成《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藝術保留人類數千年的情感變化,直透、鮮活有如往昔,認真揣摩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感、胸懷,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當面對話。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別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志,也因而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丰采。

彭明輝新作《崇高之美》力求深入淺出,論述的視野也遠比傳統國畫更寬廣: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 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法的精神面貌。本書視野橫跨古今中外,用以相互發明,企圖藉此較周延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 代裡,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取捨與傳承。

【隨書附贈】范寬《谿山行旅圖》、李成《寒林平野圖》複製版海報各一張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開創山水畫史的《匡廬圖》
水墨取代敷色,寫意凌駕寫實
恢弘莊嚴的《匡廬圖》
開創水墨新法的〈筆法記〉
六要、六法與青綠山水

第二章 北宋首選《谿山行旅圖》
氣勢磅礴,曠古絕今
天尊地卑,層次井然
心隨筆運的原作,氣遺象死的仿作

第三章 范寬的心路歷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谿山行旅圖》的神祕情感與六要

第四章 北宋大山水的筆墨世界
四面斬絕,不通人跡的《關山行旅圖》
五代與北宋山水的情感世界
李成的深邃懿美

第五章 山水畫精神導源
書畫同源與筆墨的情感世界
西畫的參照與對比
孔子操琴的精神傳承

第六章 大自然與可居可遊的山水
可居可遊的遐想世界
超乎「美」的「崇高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七章 寫意山水與南北宗
披麻皴的情感世界
南北宗的美學與抉擇
寫意山水與情感的抉擇

第八章 花鳥畫的流變與創新
花鳥畫的寫意與寫實
花鳥畫的創新與突破
減筆畫與潑墨的興起

第九章 文人畫與美術革命的論爭
文人畫到底是什麼?
人性與情感的美學
國畫的形式與內涵

第十章 從大歷史看水墨創新的困境
從大歷史的框架看近代水墨的「困境」
創新的形式與內涵
水墨與色彩的糾葛

結語

序/導讀



這是一本談國畫的書,也是一本談中國文化與美學精神的書。我心中的讀者是想要了解國畫的人,以及想要藉由國畫去管窺中國文化的人。這本書的特色,除了 力求深入淺出之外,就是遠比傳統國畫論述更寬廣的視野: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 法的文化傳承。視野橫跨古今中外,是為了較不偏頗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代裡,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 取捨與傳承。

這本書以國畫欣賞作為起點,分析國畫名作的構圖與筆法,引導讀者去親自感受名作的藝術特質與情感,以及這些作品背後的美學思想和人格情操。我期待能藉 此讓讀者親自去感受、揣摩五代與北宋山水畫名作中,莊嚴、崇高的情懷,畫家對人性尊嚴的堅持與篤信,中國人面對大自然時那種近乎宗教的肅穆、崇仰之情,以 及藝術最深刻的意義和成就。其次,我也嘗試著去理解歷代山水畫與花鳥畫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的文化與人性意涵,藉此了解人在不同歷史階段與現實條件下,可 以有哪些選擇。最後,我嘗試著從中西文化的比較,以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上,去理解國畫的精神意涵和文化上的獨特價值,以及我們今天夾在中西文化交匯處 的窘境與機會,希望作為年輕人汲取中西文化精髓時的參考,以及自我發展的借鏡。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別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志,也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丰采。為了探索這些名作背後的思想與美學精神,本書跨出狹義 的繪畫藝術,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札的音樂美學,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企圖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我希望讀者能從藝術品去直接感受儒家「天尊地卑」的情感,甚至進一步將這些感受拿來跟我們熟讀過的《論語》等經典相印證,彼此發揮,突破純賴抽象文字 去意會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窘境。這樣一種文化研究的取向,既可以跳脫文字的空洞想像,與歷代註解的束縛,又有確實可靠的文物作佐證,而不致蹈空入虛,穿 鑿附會,是我在年過三十之後最信賴的方法。

本書最後一章談清末民初以來,國畫與西畫的論爭,其實它也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戰的縮影;而國畫現代化過程的取捨,也呼應著中國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衝突與 取捨。我希望這一章的討論,有助於讀者釐清國畫與西畫的衝突與化解之道,它也確實暗藏著我數十年來關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些思考線索。

五代和北宋的名畫讓我相信:人是很不簡單的動物,因為他的心裡有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感與懷抱。專攻美術史而名聞國際的中研院方聞院士也說 過:第一次在故宮看到范寬《谿山行旅圖》的真跡,使他「變成今天的我」,因為它「以敏感、簡潔、沉著自在的方式,表現大自然山水磅礡的氣象,它對自然世界 有一種心理觀照和視野,是我們從未在西方風景畫,如莫內、塞尚或弗拉曼克名作裡所能感受的。我妻子和我一下子被這無上榮寵的機會給震懾住了」。我希望本書 可以引導讀者去認識這種震撼和感動。

過去關於國畫作品的分析都太粗略,對構圖與筆法的介紹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帶過,或流於一廂情願的濫情渲染,因此一般人讀完之後依舊難得其門而入。為了 突破上述缺點,本書以可觀的篇幅,分析作品的情感(感受)跟構圖、筆法的關係,同時用原畫和仿作(或相近作品)的對比引導讀者,培養大家感受原作的能力, 希望大家可以親自體會原畫構圖的巧思,以及筆法的特色,感受「意在言外」而「難以言詮」的情感,不只是陶醉在與畫面無關的美麗詞藻,或空疏浮泛的形容。

前人對國畫作品的情感與思想雖然也有所討論,但往往也是詞藻華麗而牽強附會的空泛議論,或者言簡意賅,不容易領略其意旨,以至於跟我們在作品中的實際 感受嚴重脫節。本書試圖從作品分析、畫論以及歷代畫評這三個軸線一起下手,嘗試去揣摩、分析畫家的人格特質與心路歷程,希望在這個較大視野與多元的角度 下,去認識畫家的情感與思想。

五代與北宋山水是國畫的登峰造極之作,花鳥畫則開啟國畫另一個向度的精神和意義。

表面上,千年來的國畫貌似而神似,事實上,在這上千年裡國畫的精神與技法迭有變化,只不過變化緩慢,創新與承繼並進,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後的繼承 關係綿延不斷,卻不容易看見變革的部分。但是,如果將清末吳昌碩的花鳥與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做比較,就可以看出來兩者的工具不變,筆墨的運用已經丕 變,而人的精神、感情與繪畫的目的,更早已迥異其趣──吳昌碩不可能畫得出范寬的山水,范寬則不可能去畫吳昌碩那種花鳥。我希望在本書裡釐清,國畫的精神 如何從北宋山水演變到花鳥,以及清末吳昌碩的篆書入畫。

此外,我也企圖闡述國畫迥異於西畫之處,從而回答、提醒讀者國畫在西潮衝擊下的可貴之處。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千年歷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 值得珍惜的?」後來,我在范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裡,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裡,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 懷,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才走出虛無。

將自己在國畫中的體驗,跟我在中國經典中所獲得的啟發相比,我發現文字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太大、太不確實,以至於任何穿鑿附會或浮誇的想像都是可能 的,因此我們很容易懷疑自己在文字世界當中建立起來的人生信念。面對繪畫,那種感受比較確實、直接,而所提供的線索遠比有限的文字更豐富。因此,我開始積 極從繪畫作品認識前人生命中最深刻而精彩的感動,因而體認到:人類過去數千年的情感變化,在藝術裡保留得直透、鮮活有如往昔,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 感、胸懷,認真揣摩下,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當面對話。

通過千年來的國畫史,我們就像是在直接見證,中國千年來許多種人的情感變化和他們的生命歷程。

我跟國畫的因緣相當久遠:我從小喜愛書法,勤練將近二十年,並且在這基礎上累積出法書碑帖和國畫的欣賞經驗。一九八三年起,我用史作檉的形上美學觀點寫了一系列的國畫評論〈國畫之精神內涵──回顧與前瞻〉,姚夢谷先生因而特地頒授「金爵獎」給我。

一九九四年起擔任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並兼任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為美術圈內與圈外的人,寫了許多篇繪畫欣賞與評論的文章,其中〈從大歷史看水墨畫的困境〉一文獲頒「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

歷經三十年欣賞、思索和寫作的經驗,希望這本書能夠達成「深入淺出」的寫作目標,將我在國畫和中西文化裡所獲得的感動和省思,帶給更多想了解的人。

前言

這本書希望引導讀者去看見歷代名畫的動人情感,但是我的寫作無法代替名畫本身,就像旅遊導覽手冊無法替代親臨現場的旅遊經驗。因此,看這本書時需要有 好的名畫複製品在手上,邊讀邊從畫作裡去親自感受我企圖提示的情感。本書的附圖雖然已經力求其品質,但是網路上有許多超高畫素的數位圖檔,可以增進讀者對 這些作品細節的了解。因此,我想在這裡先扼要介紹幾個較重要的網路資源,以便讀者可以利用它們加強閱讀的成效。此外,為了力求深入淺出與可讀性,本書無法 深入討論較專門的細節,也沒有按照學術
慣例給相關的參考文獻。這個缺點也可以靠下述的網路資源彌補。

其次,宋朝以前的國畫名作真偽問題頗多爭議,造成國畫欣賞與評論的嚴重困擾與挑戰。

我想利用此前言,扼要建議如何克服這個難題,以及我自己寫作時的拿捏原則,做為讀者的參考。

最後一點提醒:本書第一章討論荊浩的《匡廬圖》,並且試圖引導讀者去感受這幅畫裡隱約溢散的莊嚴、崇高之情。如果讀者發現很難感受到本書所提的那一份 情感,不需在意,可以接著在第二章的引導下去體會范寬《谿山行旅圖》的情感。因為,《谿山行旅圖》的情感較雄渾磅礡而容易感受,了解第二章後再回過來重讀 第一章,或許就會較容易感受到《匡廬圖》裡微弱的情感。

一、重要的網路資源

故宮曾經辦過北宋書畫特展「大觀」,並留下一個專屬的網站「大觀北宋書畫」,其中高解析度數位圖檔,有四十六件唐、五代與宋朝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 包括荊浩、關仝、董源、巨然、范寬、郭熙、李唐等,本書討論到的重要代表作,在這些數位影像裡可以看到較清楚的作品細節,是很重要的網路資源。這個網站有 兩個入口,「大觀北宋書畫」在tech2.npm.gov.tw/sung/,這個網站無法一次看到所有作品的清單,用起來不方便。如果搜尋「大觀宋版圖 書特展」,會找到另外一個入口︰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循著以下的路徑「大觀宋版圖書特展↓大觀─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4388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