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生死之間

  • 320
  • 分類:
    電子書社會哲思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柯文哲 追蹤
  • 出版社: 商周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08/31
  •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急重症外科出身的柯文哲,以開刀般銳利的方式剖析自己;

這本書,是柯文哲之所以成為現在柯文哲的故事

過去的柯文哲,在科學醫療中斟酌人性;

現在的柯文哲,在人性政治中運用科學。

-----------------------------------------------------------------

 

成就你的,也可能毀掉你;挫敗你的,轉念即是重生。

世俗的成敗,在死亡面前,不過放下而已。

 

我是柯文哲。三十年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我看過無數生死;

我經常穿梭在一床床病患間,問自己︰怎樣才算活著?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你被生死折磨過,你的邏輯會跟別人不一樣,你會懂得勇敢,你會看淡挫折!

 

我的人生很簡單。前半輩子在台大醫院裡做了三十年,每天看到的不是病人就是家屬,說話對象總是醫護人員。如果沒有後來的波瀾轉折,這輩子應該都是醫生。

二○一四年二月十七日早上八點,我值完大夜班,脫下白袍掛在牆上,下定決心離開。在那之前,我是頂級的醫學專家;那一刻之後,我把一切歸零,走向政治。

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從生死之間走向是非之辨」,這是我一路走來的反省和紀錄。

本書特色︰

最多故事、最善感、最真實的柯文哲

穿上白袍的第一天,第一個病例就讓我終生難忘。一對新婚夫妻,先生碰上工安意外腦死,妻子淚眼汪汪坐在旁邊……忽然間我發現,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要治療到什麼程度為止,才算夠了?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更是責任。

急診室與加護病房裡體悟的生死智慧

二十幾歲剛當醫師時,我只看到病患;四十歲時,我看著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查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不必也不用看到病人;過了五十歲,我又看到病患了,我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病患旁邊的家屬。我慢慢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只能盡力,但求問心無愧。

將「生命邏輯」帶入「政治邏輯」的柯文哲市長

是人生的種種遭遇和行動,證明了我是誰,決定了我是怎麼樣的人。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我深深體悟,許多醫療問題出在,當醫生不再對病人的痛苦覺得不安;種種社會不信任則是源自,當為政者不再對人民的痛苦覺得愧疚。

作者

柯文哲

 

現任台北市長。

曾任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

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

目錄

目錄

【出版序】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何飛鵬
【推薦序】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推薦序】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推薦序】教我如何面對生死的柯P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紹勛
【推薦序】柯文哲的變與不變台北市政府顧問蔡壁如

第一部生死之間︰那些病患教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1.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
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

2.說到底,醫療是一種抉擇
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求活,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

3.醫生救病人也會救到抓狂
最不能接受病人死亡事實、最沒辦法放棄病人的,往往是主治醫生。

4.安寧照護照顧的不只是將死之人,還有活著的家屬
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事?

5.「醫生說他死了,他就死了」
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也是責任。

6.最沒有發言權的枕邊人
法律最優先,往往不是社會最優先。

7.即便死亡如此接近,我們依然無法準確估計
不要讓病人和家屬覺得他們被放棄。
 

序/導讀

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何飛鵬

 

二○一四年二月十三日,《經理人》月刊的團隊在台大醫院地下四樓的辦公室專訪了柯文哲,當時柯文哲才露出口風,說可能競選市長,但尚未付諸行動,我們應該是所有媒體中,第一個以專訪形式訪問柯文哲的人。

我的同事問我,我們是一本管理雜誌,為什麼要去訪問一位可能競選市長的醫生呢?

我的回答很簡單,柯文哲應該是一個極幹練的管理者,也是一個很能做事的人,管理就是要做事,做事與管理分不開。

果真在採訪現場,我找到了充分的證據,在柯文哲辦公室的書架上,放滿了一排商業管理書,他果真是一個研究、學習管理的人。

我為什麼在採訪前就能預測柯文哲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兼領導者,道理很簡單,他能在傳統刻板的台大醫療體系中,建立起高效率、世界級的葉克膜團隊,又能創立急診後送病房,他的7D整合照護病房團隊,榮獲台大績優團隊第一名,這些豐功偉績,非一個好的管理者與領導者莫辦!

而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再驗證他對管理的專業,葉克膜團隊嚴格遵守SOP,不斷修正,修改SOP,而達到全品質管理(TQM)的境界。

柯文哲也熟讀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理論,做出了一個醫療保健業破壞式創新的圖表,他還努力建立組織的企業文化,要打造誠實互信、崇尚樸實、追求新知及團隊精神的企業文化。

柯文哲自承是個酷吏,但是相信部屬的酷吏,他也有能力在短期間改變團隊的習慣,他會告訴團隊︰「從現在開始,規則就是這樣」,你只有兩種選擇,適應或離開。他會用制度的力量來約束帶領團隊。

他是我所見的政治人物中,最講究經營管理的人,他在台北市長的第一任內,把整個市府團隊帶領成能打硬仗、做實事,就是他熟悉經營管理的證明。

 

☆☆

當我們的團隊要為柯市長出版一本新書時,我又見識到他純真人性的另外一面。

這本新書從急診室每天在生死之間的拔河說起,三十年來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讓柯文哲看透生死,他穿上白袍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個病例就讓他終身難忘,那是一對新婚夫婦,先生遇上工安意外,送到醫院已經腦死,妻子淚眼汪汪無助的坐在一旁,柯文哲忽然發現當醫生並不是快樂的事。

柯文哲就這樣當了三十幾年的醫生,從二十幾歲,眼中只看到病患;到四十歲時,眼中只看到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驗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過了五十歲,柯文哲眼中又看到了病患,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在旁邊六神無主的家屬。

醫療過程說穿了只是生死之間的抉擇,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赴死,或者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活著;醫生要有勇氣替病患和家屬承擔責任,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每個人到最後都難免一死,而醫生往往必須在三十秒之內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一個人死後,終究塵歸塵、土歸土,人世的一切立即一筆抹滅!

看透人間生死的人,通常也會看透人間的名利,而使自己變成一個超脫自我的人,無我的人透析世情、淡然人生。

柯文哲就是看透生死、徹悟世情的人,因為這樣,他在政壇上金錢不沾身,不對企業界募款,免得有還不完的人情債,免得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他只對社會大眾小額募款,募得心安理得、雲淡風輕。

他在官場上也徹悟是非,只講究是非黑白的科學邏輯,完全不理傳統政治人物官場政治邏輯,柯文哲的名言︰「做對的事,錯的不要做。」任何事只問對錯,不問人情,不問親疏遠近,不講人情世故,甚至不惜與選舉為敵,取消了敬老金。他是個固執的人。

用人的海選方式,也是柯文哲獨到的發明,用公開透明的方式選出對的人,然後再用嚴格的組織文化,讓整個團隊擁有相同的正確的價值觀,做出一樣的工作成果。

如果用錯了人,柯文哲也不會鄉愿,通常會明快果決的換人,所以他的團隊常有過度換人的說法,許多人以此來批評柯文哲,但真正的衡量標準是他的團隊是否更加團結、更有效率,換血只是去蕪存菁。

公開透明也是柯文哲的施政絕招︰遇到任何施政上的難題,他一律用公開透明的方法,讓決策過程攤開在陽光下,變成可受公評之事,以防止弊端產生。

以是非的科學邏輯改變傳統的政治邏輯,也破除了台灣政壇上傳統的政治沉痾︰只問藍綠、統獨,不問是非。眾所周知,柯文哲是墨綠,個人的政治傾向是台灣優先的台獨色彩,可是他在施政上完全不帶立場,不存色彩,不只在例行事務上,不隨綠色民進黨起舞,而在敏感的兩岸關係上,他也選擇保持現狀、和諧共存的立場,用兩岸一家親來化解雙方的尷尬。

當一個人能不問藍綠之後,就可以務實的做實事,真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數十年改建不了的斯文里,在他任內完成了改建,環南市場亦然。

 

☆☆

還有一件柯文哲最值得稱道的事,就是緊守財政紀律,花該花的錢,省下不該花的錢,並徹底追蹤預算執行率,不到幾年,就為台北市省下數百億元。

台灣近二十年的總統,都是不問是非的濫好人,大筆撒錢,增加社會福利,從蔣經國時代充裕的財政,弄到最近政府國庫空虛,各種保險瀕臨破產,險象環生。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也都是不懂經營管理、不讀領導統御,沒辦法讓已徹底崩壞的公務部門振衰起敝,重振士氣。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永遠也擺脫不了金權掛勾的政商關係,輕者圖利他人,重者身陷囹圄。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都被藍綠兩極端所綁架,藍的上台向東走,綠的上台向西走,然後永遠在原地打轉。

我們已經不能期待傳統藍綠的政治人物,柯文哲不是偉大的政治家,是做實事的平凡人,也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是台灣政壇被傳統的政治人物蹂躪得不成人形時,可能改變的指望。

 

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柯文哲在我的學生裡面是最優秀的,他在加護病房醫療上,可以說是國內頂尖。

當初,是我找柯文哲專責照顧加護病房,因為早期國內的醫療制度,各科病人開刀後送往加護病房,並沒有專職負責的人,而是由各科醫師分別照料自己的病患。我考量到外科醫師在開完一場大手術後往往身心俱疲,還有其他病人要照顧,如果術後病人在加護病房裡出了什麼問題,主治醫師實在分身乏術,所以我就把柯文哲找來,問他願不願意接?我跟他說:「這樣的工作在台灣醫療界沒有前例,你接受的話,你就是領先者,要不要試試看?」

他接了下來,之後五年,成了急重症照護方面的重要人物。台大的制度推廣開來以後,後續其他科別、醫院也都隨之效法,越來越上軌道。

我之所以挑選柯文哲來做加護病房,除了認為他聰明之外,也發現他做事很細心、細膩;此外,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喜歡探索、研究、發問。以前他實習的時候在手術房跟刀,別的學生都是默默地看,只有他會問這問那,有時候問到教授都不耐煩了。他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執著又不怕困難,是很適合的人選。

他做事非常勤勉認真,在加護病房裡經常會遇上教科書或老師都沒碰過的病例,他會自己想辦法,研究治療方式,解決問題,由此也看得出來他是一個創新的人,勇於突破。

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個做心臟移植的病人,我們為了避免器官排斥,所以用藥物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統,但也因為免疫功能降低,病人身體無力抵擋細菌感染,於是出現敗血症。如果是一般醫師,看病人變成這樣,大概認定無法挽回,但柯文哲沒放棄。他想了很久,提出一個新的策略,他說既然病人身體已經無力抵抗細菌,大概也不會排斥移植的器官了,我們何不停掉所有抗排斥藥試試看呢?這個顛覆傳統治療概念的新療法,反而讓病人活了下來。後來他又做了二十幾例嘗試,超過半數以上都存活,拯救了很多本來會是無法挽回的病患。

柯文哲還有一點很可貴,就是他非常重視病人,為了醫療不怕吃苦受累。他下班時經常已經很晚了,回到家好不容易能休息,但半夜裡加護病房出了緊急狀況,一通電話打過去,他馬上就從床上爬起來,騎著腳踏車趕到醫院照顧病人。這種精神看在病患和家屬眼裡,很受感動。加護病房是一個每天要面對生離死別的環境,難免發生醫療糾紛,但他在加護病房工作的那幾年,致力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沒有發生過醫療糾紛,甚至病人過世後家屬還會感謝他日以繼夜的照顧。

 

☆☆

我記得他參選第一任市長投票前一個月時,亞東醫院接到一個案例。有一名中國人去德國旅遊,因為肺部疾病入院治療,德國醫院束手無策,只能幫他裝上葉克膜續命。病患家屬打聽到台灣肺部醫療權威在亞東醫院,於是從德國包機來台灣治療,由於是急重症患者又裝了葉克膜,所以我找了柯文哲來會診,但因為選舉在即行程滿檔,誰也沒把握他會同意,可是他聽了之後卻一口答應。那天晚上十點多,他準時來到醫院,就跟以往一樣認真地看過病人,給了許多重要的醫療建議。不管遇到什麼狀況,他始終把病人的利益擺在最優先。&

 

☆☆

對於生死,柯文哲向來有他獨特的看法,或許是因為他在外科加護病房裡看盡了生死。在我看來,生死是自然之事。人啊,比起在意能活多久時間,趁活著的時候,盡量去做一些你想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不留遺憾更重要。這樣的體悟,和我們在醫院裡待久了有關。

我們這些做醫師的人,經常看到已經病入膏肓,靠著呼吸器、葉克膜等儀器維持生命跡象,勉強保持「還活著」的病人。你說他活著,但他已經無法思考、不能溝通,然而因為家屬不捨,還想要繼續救治,花費很多金錢和無效醫療,結果依然徒勞,最後不得不放手。

柯文哲的葉克膜技術雖然在醫療上貢獻良多,但不諱言,奇蹟的背後有許許多多失敗的案例,那些失敗,意味著死亡。許多醫師面對病患將死的難關,經常選擇後退,因為畏懼承擔壓力,不願意去說清楚講明白。但柯文哲不一樣,他面對醫療上的生死困境,發展出一套屬於他的解決方法:透過器官捐贈的制度,讓想要求生的病人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推動安寧療護制度,協助末期病人善終,也幫助病患家屬接受失去;為了讓醫師更能夠面對病人生死的兩難,他推廣醫療倫理學、生死學。這些都是他面對生死課題,試圖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人會說,台大醫院少了柯P,損失很大,但我並不覺得。不談醫術,人與人之間,精神、情懷、信念、想法,都是會互相影響傳承的。柯P離開台大,當然是台大醫院的損失,但他已把很多經驗傳承給台大很多後輩醫師。後來他去了市政府,幾年下來一切所作所為,或許正是想要留點什麼給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柯文哲早就應該出一本談生死的書,因為他的故事很多很多。

我跟柯文哲兩人的交集,在外科重症、器官移植、安寧照護、全人關懷。我們都是接受了完整的外科訓練之後,就投入加護病房。一般對外科醫師的認知是像怪醫黑傑克那樣,手術刀法俐落。我們不走傳統路線,而是全心投入重症醫療,用生命在照顧病人,幾乎二十四小時守著加護病房,病人從送進來到轉出或死亡,我們全程參與,不只照顧病人,還要顧及家屬、整合各式各樣的醫護專業,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一般醫生看不到的事情。

柯文哲大我一屆,以前在學校時就聽說系上有個學長很聰明、書念很多,他很認真,是少數可以把整本教科書從頭讀到尾的人;不過他很自負,說話又尖銳,還好有真本事,讓人不得不佩服。

我跟他是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共事時,開始變熟。他專攻心臟外科的術後照護,我則專攻腦部重症、頭部外傷、中風,有不少互動。當時外科醫生大部分都在手術室,加護病房由較資深的住院醫師負責;過去沒有專職投入加護病房的醫生,大多採輪調,由第五年的住院醫師負責,第六年他們就去開刀了,而主治醫師離照護病人更遠。除非時代有大進步,否則照護病人的能力將一直停留在資深住院醫師的層次。

然而,柯文哲投入後,一下子把整個加護病房的專業能力提升上來;後來我也加入,我們以主治醫師的身分執事,認定這是一輩子的職志,態度就不一樣了。於是我們在醫界建立起聲譽,人家很多事情都會來請教我們。

 

☆☆

在我們投身加護病房以前,對高端醫療的認知和使用沒有那麼強,延長死亡的能力也沒那麼強。自從葉克膜出現,加上我們對腦部生命中樞的了解越來越深,延長死亡的能力變強了,也帶來醫療正義和資源分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延長死亡的結果往往沒有對活人帶來好處,甚且因為醫療溝通能力不佳,造成主要決策者的壓力,處理不好,整個家庭都會崩解。

現在醫療太過專科化,結果就是看不到人,不只是病人,還有病人身邊的家屬。醫療有其極限,像我們這樣每天面臨救與不救難題的醫生,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畢竟總不能死馬當活馬醫。以前不是很厲害時,就盡量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可是當我們越來越厲害,會發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會產生很大的後遺症;我們擅於延長死亡的過程,可是病人終究會死,還給家屬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甚且最終又沒辦法讓病人死得安詳。

早期我們總是想辦法拉長死亡過程的時間,本來五天變十天,萬一又拉長到五十天、兩百天,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現在加護病房平均五至六天可以救一個人,用高科技延長死亡過程至兩百天,效應就是這張床會失去救另外四十個人的機會。這是醫療的公平正義的問題。

再者,急重症醫療凸顯了溝通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台灣,病患被送入加護病房後,醫院會先開立病危通知單,但家屬經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病人若陷入昏迷,家屬將承受極大壓力。所以我們很早就開始發展醫院裡的家庭溝通會議。建立溝通機制,病人送進加護病房以後,在最短時間內,讓家屬了解所面臨的狀況,有正確清楚的對等醫療訊息,家屬才能做決策,醫生也才能夠從家屬那裡知道病人對生命的看法,主治醫生必須明白這些以便協助家屬做決定。以前都說是病情解釋、病情說明,後來在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要花很多時間去傾聽病人要什麼、家屬要什麼,一旦建立起這樣的溝通機制,父權式的醫療會轉變成共融式的決策醫療。這對病患和家屬很重要。

我們那時候就建立了很好的制度,也不斷從溝通會議中學到,醫療不只是在治病,因為病不見得治得好;醫療也不只是在救命,因為命不見得救得起來。我們應該讓病患和他旁邊的所有人都變得更好。我到聯合醫院服務後,要求至少要給每位住院病患一次家庭會議;至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七個院區,每年舉辦七萬多場家庭會議。

後來柯文哲成立德蕾莎病房,尚未開張,就請我先植入全人照護與安寧的概念。我們花了十個小時,教育病房裡的護理師、護理長和主治醫師,讓團隊知道,萬一病人救不起來,照護原則是什麼、倫理的角度在哪裡、目前的法律規定又如何。全世界很少病房未開張就植入全人照護和對生命尊重的概念,包括病人的自主、家屬需要知道的權利、如何協助家屬做決策、碰到醫療極限如何做溝通、決策完成後如何進行照護。這是一套標準課程,中心想法就如柯文哲說過的,生死都要顧到,病人救不起來,就要救家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家屬的心。

 

☆☆

有人說柯文哲沒朋友,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律己甚嚴,對下屬與學生要求更嚴格。我記得他當主治醫師後,因為學問好,臨床經驗越來越多,很多會議都會請他去主持,尤其是會得罪人的會議,例如檢討醫療決策與過程的MMConference。一般醫院,拿病歷來檢討都要衡量輕重,但柯文哲總是直言不諱,很容易得罪人。好玩的是,真正碰到問題時,上層還是會找他去處理,因為他的執行力很強。

說實話,柯文哲和我,年輕時都是屬於奮戰到底的那一派,面對死亡,每一次放手都是天人交戰,深怕錯放了任何手。但後來我們發現,選擇放手後,往往會有整體正能量的出現,於是我們越來越肯定,有機會就盡量救命,沒機會就拚尊嚴,救活人。所以大概在一九九六、九七年之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之前,我們就已啟動安寧,提出不同選項讓病患與家屬有機會做選擇,也讓家屬在病人死前就能夠慢慢放下。

對我而言,若有機會跟將死的病人談談,我會告訴對方︰「你一定會死,因為你就是走在死亡的軌跡上,但是你要做一件事,那是你被賦予的任務,那就是你死了以後,在你旁邊的所有人要活得更好,你的決策、你的舉手投足、你對生命的了解,都會影響活著的人。」而根據我的經驗,常常病人咀嚼之後,會覺得沒錯,我剩下的時間是有意義的,我要讓我的孩子、太太、朋友活得更好。

 

柯文哲是百分之百的外科醫師性格,做事非常果斷,要求迅速確實。這一點表現在他的決策和思考模式,也反映在行動上。

我認為,現在的柯市長,意志力、挫折忍受度和執行力,都比柯醫師更強。他碰到困難會更想要去突破。他的個性是,一旦在他腦袋瓜裡成形的意念,他就要執行,除非你有本事證明他是錯的。但現在他做事情的方法有改變,面對衝突,他懂得去看待事情的不同面向,知道碰到問題有時候要轉個彎,繞一繞,再繼續前進。對於他認為是對的事,他執行的意志更加堅定。

面對困難與挫折,從來都不容易,但柯文哲爬起來的比一般人快,不行,就再來。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我認為是對柯文哲很貼切也很不容易的寫照︰「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而是面對挫折打擊,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77707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3*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