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洞悉中國史,只看這18件事!官僚腐敗根源、地緣政治規律、國有經濟制度、豪門世族崛起……就算改朝換代,該有的問題還是在!
滿額折

洞悉中國史,只看這18件事!官僚腐敗根源、地緣政治規律、國有經濟制度、豪門世族崛起……就算改朝換代,該有的問題還是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93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歷史變遷×政治遊戲×文化風華×國家命運……

官僚體系必貪、功高震主的絕對會死?
皇室父兄注定反目、王朝盛世一定會衰亡?
關於中國史的十八件事,帶你看出「歷史的必然」!

▎以小見大──縮影般呈現大歷史
這本書並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歷史敘述,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集,每個故事都承載著情感、人性、勇氣和決策及歷史背後的脈絡。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古代中國的宮廷,目睹管仲從一個農夫到成為宰相的驚人轉變,感受梁武帝的崛起和他的三宗罪,並探究岳飛的悲壯命運,以及他與國家命運的交織。

此外,更深入挖掘歷史的幕後,探索曾國藩和乾隆的反腐鬥爭,揭示著這些事件所承載的權力遊戲和民族情感。在這本書中,讀者將了解到過去的政治鬥爭如何影響了國家的前途,以及文化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

▎改變歷史的關鍵因素為何?
透過豐富的故事和細節,我們將呈現晚清官僚的殉節、朝貢體系的虛榮與實利,以及地緣政治如何影響了中國的命運。更能了解科舉制度的複雜性,以及古代官銜、國有經濟、戰爭策略等方面的故事。

▎總是有跡可循──歷史的脈動
本書將帶您穿越時光,感受歷史是如何發展,並從人物身上看見時代背景下的歷史必然。每個章節都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一個探索歷史深處的契機。無論您是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還是想要更深入了解這個古老國度的人,都將在這本書中找到無限的啟發和樂趣。翻開這本書,您將迷失於故事之中,並透過這些歷史片段重新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從管仲的升遷、岳飛的悲劇,到乾隆的反腐鬥爭等,每一章都為讀者打開一扇時光之門,以故事來詮釋政治、文化、人性等面向,使遠古的歷史變得深刻、生動且引人入勝。透過十八個生動的故事,給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中國史,串聯出一幅精彩紛呈的中國歷史畫卷。

作者簡介

張程,青年學者,研讀政治學、外交學。著有《洞悉中國史,只看這18件事!》、《歷史陣痛期,不合時宜的民國》、《從天朝大國到瓜分中國,只需要走錯「五步」!》等作品多部。

目次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臺
從一個敵人到他的宰相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朝秦暮楚,飛黃騰達
一個有西周遺風的人
為一位農夫點燃一百根火燭
河陰之變:大屠殺是如何釀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場
任何慘案都是有原因的
血債是一定要還的
真假梁武帝:無能庸劣還是策略失誤?
梁武帝的三宗罪
梁武帝有真才實學
問題出在基本國策上
岳飛之死:君國困境與能臣的悲劇
和談如同踩高蹺
皇帝的心病
岳飛必須死
紹熙內禪:孝治語境下的皇帝不孝風波
見不見太上皇,這是個大問題
太上皇屍骨難安
唯一的方法:換皇帝!
步步驚心:康熙的意願和雍正繼位之謎
遺詔都不是原創的
皇帝的意願並不重要
九兄弟同室操戈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敗福利」和
「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組合拳
制度逼良為娼
腐敗的根源在專制
當反腐淪為權力工具
天津教案:曾國藩的挫敗
天津教案是怎麼回事?
曾國藩的忍耐與務實
不可能的任務
被拋棄、被唾棄的曾國藩
禍自內生:清王朝覆滅的三大內因
晚清官僚的「殉節」
被荒廢的八旗子弟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
地緣政治:地理上的中國歷史規律
條條塊塊的中國
中國歷史發展的地緣政治規律
用三國歷史來驗證地理規律
官的玄機:古代官銜的明暗內容
官字最難懂
與等級有關的「品」
爵位是靠不住的
待遇很重要
公產私財:說說古代的國有經濟
從「井田制」到「經濟統制」
唐代的國有經濟
洋務企業像衙門
千年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從世襲到考試,這是大進步
科舉考試的六個層次
科舉考試的苦與累
一考定終身,悲喜兩重天
科舉制度三宗罪
衛青家族:一個草根家族的崛起與覆滅
家奴的崛起
戰場是衛青、霍去病的舞臺
功高震主,衛青避禍
捧霍去病壓衛青
受株連滿門抄斬
血腥故事不斷重演
琅琊王氏:從政壇向書壇的退卻
第一代:王導邁過的三道檻
第二代:與政治保持距離的王羲之
第三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
三代之後:興趣在別處
豪門世族的末日
萬國來朝:朝貢體系的虛榮與務實
朝貢原來是這樣
禮節雖繁,必不可少
朝貢是樁「大買賣」
朝貢貿易利人利己
天朝崩潰:近代中國的開放與沉淪
朝貢久了,體系病了
澳門是葡萄牙人的楔子
鴉片戰爭的爆發
磕磕絆絆走向新世界
亂世軍閥:他們謀權勢也謀國是
他們最初是什麼樣?
軍閥們的奮鬥
北洋系統的分化
軍閥「斂財有道」
後記

書摘/試閱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臺

春秋時期,由於王室實力的衰退,對各諸侯國都想壯大勢力提供了機會。「血而優則仕」漸漸地被「學而優則仕」所衝擊、取代,有才能的人,迅速脫穎而出、大展宏圖。春秋時期也正是因為有了人才觀的變革,爭霸才得以如火如荼地展開。

「管仲射小白」是一個經典的故事,說的是西元前六八五年,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姜小白為搶奪王位時發生的事。為了阻止小白趕回齊都臨淄,管仲帶兵堵截,並趁眾人不注意,突然射箭,命中小白胸部。當然這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地,騙過眾人,然後日夜趕路,搶先到達臨淄。

津津樂道之餘,人們往往不會注意這樣一個細節。

我們說到管仲的時候,眼前浮現出的一定是一個氣宇軒昂的文士形象,可是,他的箭法居然如此之好,一箭射去,竟能正中公子小白胸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一個敵人到他的宰相

我們來看看管仲的身世。

管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但到了管仲這一系,早已喪失了貴族身分,家道中落。等到管仲出生的時候,管家只是齊國一戶貧困商人家庭。但管仲命好,生逢其時。恰遇到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根本性轉變的良機。

夏商周時代,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各式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於是便形成了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當官這樣一種定規。所謂「血而優則仕」,也就是一種世襲制。

然而,西元前七七〇年,新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陽,即史書所說的「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為了謀生,只能私自教學,於是「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學生入學條件較西周時大為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就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脩」(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人」。

春秋以前,貴族子弟入學的課程是六藝:禮、樂、射、御、 書、數。禮有大射、鄉射,樂有軍樂,射、御除田獵外,也都是作戰技術,這四科皆為軍事課目,只有書、數才為數學、文字、典章等民政知識。由於國家教育體制的推薦,全社會也崇尚六藝之學,管仲的出身有點類似八百多年後的劉備――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只能透過能力和努力來博取功名富貴,因此管仲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武藝高超也就不足為奇了。

齊桓公姜小白的「新政府」成立的時候,小白的師父鮑叔牙是最有競爭力的主政大臣人選。鮑叔牙不僅教育並擁立小白有功,而且能力出眾,群臣基本上對由他出任「新政府的總理」沒有意見。齊桓公在任命前例行徵詢鮑叔牙的意見,誰料到鮑叔牙固辭不受,反而極力建議國君將國家大權託付給好友管仲。當年他們曾一起做生意、走南闖北,鮑叔牙對他十分了解, 也十分欣賞。

齊桓公一聽,立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

齊桓公對管仲的排斥,除了射向胸前的利箭和難以忘卻的仇恨外,更是出於維護齊國政治傳統和宗法制度的考量。

管仲出生於商人家庭。在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風氣還很濃的春秋早期,任命一個商人擔任主政大臣匪夷所思。勢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礙。

此外,管仲的人品也有些問題。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聽說,從前管仲和你一起作戰的時候,總是躲在陣後,或者搶先逃跑;管仲和你一起做生意的時候,出力少卻總是拿得最多; 管仲的仕途非常不順,三次被國君排斥。你憑什麼向我推薦這樣的人呢?」

鮑叔牙回答道:「君將治齊,則高傒與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夷吾即管仲,鮑叔牙此番話的意思是,如果您只是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任命我或者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讓齊國成為春秋霸國,那就非把國事託付給管仲不可。「管仲做生意時的確很在意錢財,那是因為他家境窮困,需要養家;管仲在戰場上不敢衝鋒在前,那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親。」

鮑叔牙重本質輕小節的一番話,最終打動了齊桓公。不唯身分論英雄,管仲就這樣鯉魚躍龍門,從齊桓公的敵人,變成他的宰相。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新官上任前,管仲和齊桓公有一次長談。

管仲微笑著對齊桓公說:「臣雖蒙受主公恩寵信任,但賤不能臨貴,臣爵位卑下,恐難施政。」管仲這個要求,真有點匪夷所思。齊桓公轉念一想,卻是實情,既然國家要託付與他,他要實權就該給他。於是齊桓公答應了這第一個要求,封國相管仲為「執政之卿」,位在高、國二卿之上。

「謝主公恩賞。臣雖已貴為上卿,然貧不能使富。」原來是要錢,管仲還真是「貪得無厭」啊!

「臨淄各市,有司所得稅賦十分之三歸國相所有,國相富可敵國了。」齊桓公說,然後得意地看著管仲。

「臣蒙主公賜以富、貴,然疏不能治親。」管仲謝恩後又提出了第三個要求。

齊桓公一聽,愣住了。齊國姜姓,高、國二氏及其他大夫,要麼出自公族,要麼有聯姻之親,雖齊國任人用政不像魯國那般強調親貴,但以管仲貧寒士族出身,族中又無近親與權貴聯姻――在宗法關係尚存的時代,起用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人來主管事務,周圍這些沾親帶故的大臣會怎麼想?

齊桓公沉吟一下,突然想到齊國開國之君太公姜尚的故事, 當年太公為周文王師,後又輔佐武王,一個外姓人,後來被武王尊稱為「尚父」,可依此例吧。「這樣吧,寡人敢稱國相為『仲父』,寡人執晚輩子侄之禮,命國人不得稱國相之名,皆稱字,國相以為如何?」

霎時間,一股從心底最深處湧動的熱血,在管仲胸膈之間開闔鼓蕩,以致言語艱難:「昔日罪臣,辱蒙主公託付國事,逾格恩寵,粉身難報。」

當時間過去兩百多年後,孔子如此評價這個歷史片段:「管仲之賢而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伯。」――即便如管仲之賢,如果不能得到這三大權力,就不能使齊國面南稱霸。

稱霸是前無古人之事,當用非常手段。管仲這麼想,可以理解。齊桓公能答應這三個「離譜」的要求,就很令人深思了。 不僅是他個人性格使然,天子衰微禮崩樂壞,宗法制度受到巨 大衝擊,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齊桓公才勇於開先河,做前人從未做過之事。歷史上,齊國曾是一個多災的國度,齊襄公亂政更使齊國幾近崩潰的邊緣。當齊桓公登上了高高的君主寶座, 照理講他應該感到高興才對,然而恰恰相反,面對齊襄公留下來的一片殘山剩水,齊桓公產生了深深的憂患意識。對此,《管子·小匡》記載齊桓公語曰:「昔先君襄公,高臺廣池,湛樂飲酒,不聽國政。……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賦予了齊桓公敢為天下先的氣勢。

多少政治人物夢想著擁有施展拳腳的權力和平臺。管仲奇蹟般地得到了。

朝秦暮楚,飛黃騰達

其實,不僅是管仲脫穎而出,當時無數有賢才的士人,在春秋爭霸的土壤裡,也得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這是管仲關於稱霸的語錄。按今天的話來理解,就是一個國家要想做大做強,首先必須爭奪人才。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就是最好的例子。此舉也開了春秋時期的「養士」之風。一批有志之士,紛紛成為王侯公卿競相招攬的對象,他們朝為布衣,夕為卿相,成為春秋時期各國謀取霸主政治地位的有力援助。

後來,養士甚至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競相標榜的一種時髦風氣,「朝秦暮楚」就是對此的總結、提煉。戰國時期,養士之風愈演愈烈,達到高潮,只要是有實力的國君或權臣都盡可能多地收養門客,像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就是以養「士」眾多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春秋時期,都有哪些三教九流飛黃騰達?我們還是從管仲身邊說起吧。

主管齊國經濟工作的甯戚的發現和任用,比管仲的任命更具有傳奇色彩。

甯戚(生卒年不詳),姬姓,甯氏,名戚。春秋時期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公二十八年(西元前六八五年)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甯戚雖然也是姬姓,但他的出身還不如管仲,是道地的平民。

不過平民有了知識、有了才能,就成了士人。甯戚便是士人中的佼佼者,雖然未到得志之時,已名聲在外,引得管仲慕名而來。

管仲的車隊尋到了甯戚安身之處――一處小小土室,柴扉零落。管仲親自上前叩門,門開了:「請問貴人有何事?」甯戚探出腦袋。

「先生就是甯戚吧?」管仲問道。

「是的,小人就是甯戚。」春秋時禮法尚嚴,甯戚在衛國是 「庶民」,所以要自稱為「小人」。

「管夷吾冒昧登門,想與先生交個朋友。」

甯戚長揖作禮,管仲見其不卑不亢,舉止有度,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命隨從將飲食酒餚搬入,就在甯戚家中邊吃邊談。屋內極淺窄,眾隨從只得在門外休息,惹來眾村夫圍觀。門外人聲如市,甯戚卻彷彿充耳不聞,意態安詳。

管仲有心而來,於是開門見山,問道:「正要請教先生,齊國百廢待興,應從哪一方面入手呢?」

「治國綱略,仲父恐怕已早有籌謀,甯戚不敢忝言,只從 一些末技來談吧。」甯戚本有統籌全局的宏論,卻怕時間倉促, 難以細談,而且他要用一些時務實用之學,來回答管仲的「考核」。

「甯戚一入齊國,就聽聞百姓交口稱讚仲父的新政,尤其是不侵奪農時,改公田為賦租,實在是安國富民之策,這些想必已在仲父意料之中。只需區區數年,齊國將粟米滿倉,民眾繁衍。但粟雖為固國之本,但還不足以使民眾安居樂業。」甯戚稍微停一下,再說:「百年之前,農夫使用的農具是木、石所制的耒、耜之類。農夫一戶只能耕種百畝(約合今三十畝),畝收四斛。後為鑄鐵發明,價廉物美,用於農具後,農夫一戶可耕種兩百畝(約合今六十畝),畝收十斛。人口繁殖後,自然又有了餘力開墾荒地。今仲父新政,更使農夫不遺餘力,外民遷入。可數十年後,齊國已無可開墾之地,民多地狹,豈非亂之源?仲父不可不慮。」

「哦?請先生暢言。」管仲仔細聆聽著。

「此時應獎勵農夫不離鄉土,謀求副業。近海之濱的蓬萊一帶,漁獲豐盛,使民入海捕魚而向國庫納海租。而在營邱之帶,夏秋高熱少雨,可煮海為鹽。故近海之男,可為魚鹽之業,內陸之處,應使之育養六畜。我觀齊國六畜之種,不如關中、河北之帶的肥壯。可遣商賈前往引入種群,逐步改良。」

原來甯戚的觀點是在農業之外,另開闢副業生產。

管仲發現甯戚在經濟方面很有見地,有心向齊桓公舉薦,於是問起甯戚的身世。甯戚苦笑一下說:「先祖亦曾位列大夫,然國破之後,人為藏獲(即戰俘奴隸),沒入衛國野鄙,世為庶民。先父在日,家道尚為小康,親授聖王治道。後變賣家產,作為旅資,命甯戚行遊各地,留意山川形勢,民生風俗,期待日後為明主所用,光復家聲。前年甯戚遠遊回家,方知先父已經貧困病逝,家徒四壁,棲皇孤獨。後聞齊國禮賢下士,今日得見仲父,可見此言不虛。」

試問天下千百年來,多少君子賢才,有大智慧而無小機運,徒然埋沒鄉間,而身在高位,識見不能謀其政者,則誤國誤民。甯戚出身貧賤而志存高遠,比照自己曾為桎梏之囚,管仲感同身受,更能體會箇中滋味,於是修書一封,讓他去找齊桓公。

次日一早,甯戚依舊穿著短褐單衣,駕著牛車,懷揣管仲的薦書直入齊都臨淄。他邊走邊想:自己出身低微,雖獲管仲賞識,卻不知齊桓公是個怎樣之人,若以薦書入稟,即使能獲官職,他日豈不被人譏諷攀援富貴?於是打定主意,直奔宮門外,放開嗓門唱道:「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短褐單衣才至骭(音 ㄍㄢˋ)。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歌詞傳到齊桓公耳中,奇怪啊,一個車伕也感嘆懷才不遇, 就將他召入。經過交談,齊桓公確信自己淘到了一塊真金,於是任命甯戚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當時的齊國地廣、資源豐富,但人少,土地需要整治,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又是極有潛力的領域。在甯戚的努力下,數十年後,齊國農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了成熟的農業生產管理經驗,為國家的崛起打下了扎實的經濟基礎。管仲死後,甯戚接任相國。

這就是甯戚的才能,這就是士人的才能。和天子諸侯大夫相比,他們可以一無所有,但他們只要有一條就足夠了,那就是:本事。

甯戚可以說代表了春秋時期一大部分士人的特點:有能力, 沒負擔,有自由。當時尚未形成民族的概念,這決定了他們可以東奔西走,在自由寬鬆的氛圍中,齊人去魏,魏人入秦,燕人南下,楚人北上,人才頻繁流動。有才能的士人擇主而事。誰賞識他們的才幹,誰給予的報酬待遇高,他們就為誰效力。合則留,不合則去。士為知己者死而不是為國死,成為很平常的事情,也並不被看作是道德上的缺陷。至於家庭出身、個人品行,自然也被淡化了。

從春秋到戰國,士人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而崛起,成為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那些重量級的士人,投身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離開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內外交困。正所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釁魏魏傷」(《論衡·效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