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生哲學: 從四隻貓身上體悟到的18堂生命哲學課 | 誠品線上

묘한 철학: 네 마리 고양이와 함께하는 18가지 마음 수업

作者 신승철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貓生哲學: 從四隻貓身上體悟到的18堂生命哲學課:,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各執一詞的闡釋是不是已經聽膩了呢?……那要不要來試著聽聽貓咪怎麼說?「喵嗚~喵嗚~」一早就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各執一詞的闡釋是不是已經聽膩了呢? ……那要不要來試著聽聽貓咪怎麼說? 「喵嗚~喵嗚~」 一早就認真理毛的貓咪大心告訴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是自我整理,只有熱愛自己生活的人,才會做好準備關心他人的生活。 在研究室門前表演路倒的貓咪達公,露出牠柔軟又圓滾滾的肚子,全心全意信任人的模樣,正是我們日常中缺乏對他人的熱情與「款待」。 愛玩的小貓又春在睡醒之後展開了牠一天的冒險,牠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訴說生命的豐富多彩,對抗著單純把自然和生命當作資源的產業文明。 幼年時期流浪街頭飽受疾病之苦的貓咪MOMO,提醒身為人類的我們在面對大自然時,有著承擔照顧、服務責任的重要養育者角色。 這是一個從住在研究室裡的四隻貓開始的故事。 某天,貓咪們與哲學家譜出了生命的哲學。 提出「成為宇宙」概念的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斯特恩、創造「橫貫」概念說明距離調節美學的伽塔利、提出「共生演化」抗衡社會進化論的美國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等,這些哲學家與他們的論點將在貓咪的課堂上被一步步揭開。 在與貓共舞、共同創造生活紋理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野性解放、生命的慾望、永恆的瞬間。 貓咪用牠們一貫的神祕製造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災難,在這裡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從這些小生命裡看到未來與希望的「貓生哲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申承澈申承澈 신승철 與妻子在首爾文來洞藝術村中共同經營「怪奇哲學工坊」,與同好們一同研究關於社區運動、社會經濟、生態哲學等議題。從接觸法國哲學家菲利克斯‧伽塔利(Félix Guattari)的《三種生態學》(Les Trois écologies)開始踏入哲學領域,一直持續研究生態哲學。近與研究同好創立「生態智慧研究組織」(ecosophialab.com),針對現今面臨氣候危機、生態危機的時代,探索克服及轉換的智慧。 著有《地球生存,向哲學請益》、《窮書齋》、《生態界圖表》、《群體革命法》、《碳資本主義》、《構成主義與自律性》、《超市從我們這裡搶走的東西》;合著的有《共享我們的慾望》、《與切‧格瓦拉旅行的方法》。馮燕珠馮燕珠 新聞系畢業,曾任記者、公關、企劃,後辭去工作隻身赴韓進修,回國後踏入翻譯界,現為專職譯者。 工作聯繫:yenchu18@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關於生命與愛的哲學,四隻貓給我的啟示 第一部|永恆 ETERNITY 從貓咪身上學到關於幸福的意義 第一課 關於照顧自己:自我治理(米歇爾‧傅柯) 第二課 關於真正的合一:成為宇宙(丹尼爾‧斯特恩) 第三課 需要超越自我的勇氣時:橫貫(菲利克斯‧伽塔利) 第四課 反覆出現的新鮮感:偏位(伊壁鳩魯) 第五課 不離開也能旅行的方法:游牧(德勒茲與伽塔利) 第六課 你在我身邊,成為我們:配置(菲利克斯‧伽塔利) 第二部|生命 LIFE 從貓咪身上學到生命的珍貴 第七課 生命是一起共度:共生演化(琳‧馬古利斯) 第八課 「現在,這裡,我身邊」存在的美麗:存在(尚‧保羅‧沙特) 第九課 因為照顧你而讓我成長的奇蹟:盡職治理(溫德爾‧貝里) 第十課 若將手伸向與我無關的生活:款待(雅克‧德里達) 第十一課 觀察表現才能發掘的東西:表現形式(菲利克斯‧伽塔利) 第十二課 我們應該恢復的慾望的真貌:野性(麥克斯‧霍克海默) 第三部|一同 TOGETHER 從貓咪身上學到未來的希望 第十三課 將他人的痛苦視為己事:感知能力(彼得‧辛格) 第十四課 「活著」本身就是有尊嚴的權利:內在價值(湯姆‧雷根) 第十五課 深不可測的心:無意識(雅各‧拉岡) 第十六課 脆弱而強大的生命位置:邊緣效應(彼得‧辛格) 第十七課 書寫人生新歷史的瞬間:創建反記憶(德勒茲與伽塔利) 第十八課 向著解放和自由的美麗出走:慾望(威廉‧賴希) 後記:相伴,在地球與貓一起走到最後 參閱書籍列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貓生哲學: 從四隻貓身上體悟到的18堂生命哲學課
作者 / 신승철
簡介 / 貓生哲學: 從四隻貓身上體悟到的18堂生命哲學課:,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各執一詞的闡釋是不是已經聽膩了呢?……那要不要來試著聽聽貓咪怎麼說?「喵嗚~喵嗚~」一早就認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108807
ISBN10 / 9577108806
EAN / 9789577108807
誠品26碼 / 2682308717002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關於生命與愛的哲學,四隻貓給我的啟示

我們夫婦在首爾文來洞共同經營的「怪奇哲學工坊」裡住了四隻貓,大心、達公、MOMO、又春,深受來訪賓客們的喜愛。由四隻貓與兩個貓奴組成的大家庭,每天的日常可說是多災多難、各種突發事件不斷,我想,有貓主子的家庭應該都差不多吧,想出門旅行一趟不容易,無論如何都必須努力盡到鏟屎官的職責,但實際上侍奉的是一群根本不會表達滿不滿意的主子。這群「怪奇貓咪(〔怪奇哲學工坊的特別貓咪〕之意)」,只要走到我們面前表演路倒、發出呼嚕聲或是在我們身上踩踏,就能讓我們夫婦的日常生活充滿喜悅和幸福。

「怪奇哲學工坊」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在這些貓咪入住之前,這裡可說是相當枯燥的人文空間,當時我只專注於在學術方面,鑽研生態哲學、生命哲學、動物權等,但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竟在真的與貓咪們一起生活。後來陸續發生一些事,原本在我們研究室周圍生活的流浪貓,帶著病痛一隻接著一隻進來,成了今日意外增加的四個家庭成員。但這也是我自認有生以來做得最好的一件事。

在現實中與動物一起生活,與在學術上研究的動物權、生命哲學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接觸的是在現實中就像人類一樣,會吃、喝、拉、撒,會打架、友愛、嫉妒的實體動物。每天與四隻貓糾纏在一起,有一種不知不覺從高尚的人文學世界落入現實世界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覺並不壞。

這本書是在2020年夏天完成的,一開始編輯來找我,提議寫一本關於貓咪的哲學書時,我考慮了很久。「與貓一起修習哲學課」,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以我的經驗來說,貓咪就像家人總是一直在那裡,與牠們的緣分不需要特別說明,因為愛家人不需要理由,也不是可以從邏輯上解釋的事,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從那天起,我開始試著保持一點距離觀察貓咪,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住在我們研究室的這四隻貓咪即使真的出版了哲學書,也是充分具備深度和潛力的。每一隻怪奇貓咪在這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過著充滿個性的日常生活。

回想起與牠們初遇時就是那樣。我人生中第一隻貓,也是將我帶入貓奴世界的大心;一遇到人就展現出路倒絕技的達公;惹人憐愛的MOMO;雖然只有一隻眼睛,卻凝聚了對世間所有好奇心的又春。在地球上能與這些怪奇貓咪們相遇是我最大的幸運。

寫作的過程中,我還必須隨時抵禦這些貓咪的干擾。為了聽古典音樂,大心會遠征到我的書桌上,而且定會占據鍵盤前的位置;達公在我寫作時總是趴在我的腿上睡覺;MOMO和又春會在屋裡衝來衝去擾亂我的專注力,但是我並未屈服於牠們持續不斷的妨礙,在牠們干擾的同時也寫下牠們的故事。從這四隻怪奇貓咪的身上,我重新領悟到關於生命與愛的哲學。

希望這本書能與更多具有「愛媽、愛爸」身分的民間活動者,以及想與伴侶動物一同生活卻無法如願的網路奴才們分享。也希望家中已經有小狗或貓咪朋友,會向牠們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一同創造可愛故事的青少年們看一看。同時,更期盼能給想研究生活、生命哲學、生態哲學的眾多動物保護活動家們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

試閱文字

內文 : Lesson 1
關於照顧自己
‧自我治理‧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第三卷《自我的關懷》(Le Souci de soi)中,探討古希臘哲學家們的自我鍛練和自我治理概念,這與現代的自我管理或自我開發等概念相通,與東洋哲學中的修養論也很相似。在治理別人之前,應該以自我治理為基礎,意在提醒人們,與自己建立的關係很重要。在這堂課中,將討論在自我治理中,「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我』」之間的關係。

我的研究室裡住了四隻貓。

大心、達公、MOMO、又春。

牠們才是這研究室真正的主人,而我只是每天早上準時出勤服侍主子們、晚上下班回家的奴才罷了。

首先介紹「大心」,這名字代表了牠是隻心胸寬大的貓咪。以人類年齡換算,大心差不多是60多歲的貓奶奶了。在研究室裡常常舉行研討會等各種聚會,從早到晚來訪的客人絡繹不絕,善於交際的大心會接近每一位客人,與客人對視,進行所謂的「接待」。或許可以說大心具備了像宗家長輩一般的風範(?)吧。

來談談大心的修行生活吧。8年前,大心還只是隻不定時出沒在研究室周圍的流浪貓,當時我們在研究室的院子裡設置了流浪貓餵食區,大心就是常來的食客之一。直到某一年夏天,牠經歷了嚴重的膀胱炎和皮膚病折磨,幾乎可說是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才終於在研究室定居下來。此後8年多的時間,我觀察在身邊一起生活的大心,牠的日常就像心靈修煉的延續,持續自我陶冶。

大心有著面對陌生人也毫不畏懼的灑脫,以及如大地般寬廣的理解力、如大海般深厚的包容力。我努力觀察牠的這些特質是怎麼來的,偶然從大心奮力理毛的日常行為中得到了啟發。由在前腳塗滿唾液揉搓臉部開始,再舔遍全身,理毛的過程短則數分鐘,長則會持續1個小時以上。

有時候打開研究室的窗戶,大心就會坐在窗邊凝視著遠方的天空,像修行者一樣安靜地坐著,這時我會播放古典音樂,大心就會隨著節拍輕輕搖晃尾巴,牠的眼睛仍望向越過大廈叢林的另一邊,過一會兒就開始理毛,整理自己。這種修行可以說是自我磨鍊吧?磨鍊的「磨」照字面解釋就是將石頭或鐵片等磨亮、磨利,大心的理毛行為可以磨鍊心靈和身體,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可以解釋為自我磨鍊。


貓的修養論和生活的內在性

聽過「貓咪修養論」嗎?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孔子或孟子的修養論,對貓咪修養論很陌生吧。所謂修養,是學識淵博、德行高尚的君子,端正身心,使言行合乎規矩。早期孔子將自我磨鍊的書生禮法以及仁、義、禮、智等倫理、美學態度融入修養論中。

仔細觀察,會發現貓咪們也像修養論中所說的那樣,會有整理自己身體和心靈的行為。就像書生一樣。貓書生,雖然並未穿著長袍、戴著紗帽,搖頭晃腦地吟詩作對,但是貓和書生,莫名有種很契合的感覺。

不過貓的修養論與一般修養論具備完全不同的脈絡和行為方式。好,假設現在有一隻貓,牠好奇地豎起耳朵四處張望,過一會兒找了個位置坐下。牠坐下的位置很有可能會讓人有種「為什麼偏偏在這裡?」的感覺。如果你正好在看書,「這裡」就是書桌上;若你正在午睡,「這裡」可能就是你的肚子、胸口、甚至臉上。而貓一坐定後就開始理毛。

理毛(grooming),原是指以前馬夫在帶馬去比賽之前,會替馬梳洗乾淨、整理鬃毛的行為。雖然貓咪不像馬一樣有馬夫照顧,但是牠們會整理並照顧自己,因此,把貓咪放在進化階段的最上層,這個論點我認為是可能的。而貓咪的理毛行為,是非常認真、冷靜、慎重、細緻的工作。

每次看著與我一同生活的貓咪理毛,都讓我領悟到與自己建立關係、為自己定位、以及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在別人視線無法觸及的地方獨自面對自我時,也要採取倫理和美學的態度,這點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屋內物品或文件散落雜亂,水槽裡待洗的碗盤堆積如山,在這樣的環境中想必很難靜下心來看書或思考。

有人對自己很鬆懈,當然也有人過於嚴以待己。經常回顧自己的言行,隨時調節焦點,找尋讓自己感到最舒適又能維持適度緊張感的適當界限,這是一項細緻的工作,就像行為藝術家的表演一樣困難。

調節焦點,在與自己的關係中,我們總是從自己的周圍開始整理、關懷及照顧。以此來看,在與自己的關係中並非只有單一答案,只是因為我們習於先注意到最靠近自己的東西。從美學角度出發,貓咪的理毛行為就好比為弦樂器調音一樣。建立與自己的關係,或許比傾注努力在與他人的關係上更難,因為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處於我們看不見的領域。

「即使明天世界滅亡,我也要種一棵蘋果樹」,哲學家史賓諾沙(Spinoza) 強調生活的內在因(immanence)。神並非超越我們的生活之外,而是蘊含在我們的生活中。他認為不僅是人類,世間萬物都蘊含了神。這麼說來,在貓的身上也蘊含了神性的東西。

史賓諾沙所說的生活內在因的結構,是「第一人稱『我』」與「第三人稱『我』」不斷建立關係,互相調整位置。這裡的「第一人稱『我』」是「作為自因(causasui)的我」,意指因愛和欲望、關懷等構成的「友誼(friendship)的我」;「第三人稱『我』」則是「因他人原因而成的我」,意指當我遇到外部偶發事件時,關注與包容的「款待(hospitality)的我」。「第一人稱我」與「第三人稱我」一直都在一起,因此,在「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我」之間的空白處,就是可以調節自己生活態度和焦點的內在性平面。

如果有一個「行動的我」,應該就會有另一個「關注行動的我的我」。舉例來說,當說出「我愛你」時,「說話的我」與「這句話之內的我」同時存在,換言之就是有很多個「我」。

「第一人稱我」在「第三人稱我」映照之下,會逐漸趨向成熟。「我」這個的存在不是單一的自我(ego)或固定的同一性(identity),「我」是持續不斷變化的存在,擁有可以任意變化的可能性。

這讓為了定義「我是〇〇」而費盡心力的那些「過去的我」感到羞愧,但是也因為有那些過程才能造就現在的我。「我」與另一個「我」的相遇,會讓自我逐漸成熟,而這一切都發生於我們的內在,所以旁人無法從表面上洞悉這段過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各執一詞的闡釋是不是已經聽膩了呢?
……那要不要來試著聽聽貓咪怎麼說?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