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場所計畫: 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 | 誠品線上

香港健康場所計畫: 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

作者 李大拔 (Albert Lee)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香港健康場所計畫: 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健康場所計畫的歷史悠久,圍繞學校、社區、職場等場所組成。該計畫為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醫療組織、健康城市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健康場所計畫的歷史悠久,圍繞學校、社區、職場等場所組成。該計畫為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醫療組織、健康城市等概念的總稱,提供社會框架以接觸特定人口,並在日常生活中導入健康促進活動。健康場所計畫能夠為各個場所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將改變化為現實。這個計畫是一個健康促進生態模組,健康的定義來自環境、組織和個人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該計畫可用於處理下游、中游、上游階層的健康決定因素,避免健康不公平。健康場所計畫為人們平常身處的社會系統爭取資助,並為各階層的個體處理多種健康決定因素,因此得以促進所有人的健康權。 本書透過健康場所計畫來促進「健康權」,認為在多種不同環境中促進健康,將確保整個社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健康生活。香港李大拔(Albert Lee)教授利用來自不同國家的實際經驗,並聚焦於香港,來討論已制定的倡議措施。每一章節透過實證將健康場所的框架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踐,從而為不同背景下的學者提供行動指導、改善人口健康狀況和減少健康不平等的方法見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大拔(Albert Lee) 編著▍系列總編輯◆ 李大拔(Albert Lee)公共健康與基層照護臨床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CUHK)健康教育與促進健康中心(CHEHP)的主任和創辦人。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副通識教育主任暨研究員。李大拔教授是健康城市聯盟(AFHC)的主要創辦人,且是AFHC指導委員會的創始成員(2003-2010及2014-至今),目前擔任香港健康促進及教育協會主席。▍系列編輯◆ 張文彪(Robin M. B. Cheung)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CHEHP)兼任副教授,並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擔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名譽專業顧問,曾在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擔任研究所課程講師。◆ 姜美雲(Vera M. W. Keung)香港中文大學(CUHK)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CHEHP)的健康推廣主任。◆ 鄺智明(Amy C. M. Kwong)執業物理治療師,自2006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CUHK)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CHEHP)服務◆ 盧兆姿(Amelia S. C. Lo)香港中文大學(CUHK)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CHEHP)的領導人暨健康推廣主任。自2017年起擔任香港健康促進及教育協會副主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中文版序──健康城市的持續發展/台灣健康城市聯盟 健康場所系列總序/李大拔(Albert Lee) 推薦序/Dra Helia Molina Milan 推薦序/Andrew Kiyu 推薦序/Donald K. T. Li 推薦序/Keiko Nakamura 引 言/李大拔(Albert Lee) 縮寫表 前 言 我們為何需要健康場所計畫 第一章 場所導向型健康促進計畫:如何運作? 第二章 健康城市的概念與評估框架 第三章 SPIRIT框架與城市健康概覽:概念與個案研究 第四章 透過城市健康概覽進行健康與都市化後現代分析:關於兩個香港行政區在不同都市發展階段的故事 第五章 健康促進學校:關鍵元素及監督與評估框架 第六章 香港學生健康與健康促進學校有效性的涵義 第七章 健康促進職場:概念、評估與監督 第八章 健康促進醫療組織:香港個案研究 第九章 健康場所計劃如何預防兒童肥胖?香港與蘇格蘭父母的觀點 第十章 健康促進權:健康場所計劃之回顧 第十一章 結語及城市超級使者故事完結篇 參考資料 致謝 關於本系列編輯團隊與文章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香港健康場所計畫: 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
作者 / 李大拔 (Albert Lee)
簡介 / 香港健康場所計畫: 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健康場所計畫的歷史悠久,圍繞學校、社區、職場等場所組成。該計畫為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醫療組織、健康城市等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187388
ISBN10 / 6267187381
EAN / 9786267187388
誠品26碼 / 2682325036001
頁數 / 24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8X25X1.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05

試閱文字

自序 : ▍中文版序──健康城市的持續發展/台灣健康城市聯盟


香港中文大學李大拔教授 Prof Albert Lee 是著名的國際健康城市學者,長期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總部國際健康城市聯盟(AFHC)執行委員,多次前來台灣,給予台灣各縣市健康城市專業技術指導,是大家的好老師,也是好朋友。

現在,他出版這一本《香港健康場所計畫:群體健康的持續發展》(The Healthy Settings Approach in Hong K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Population Health)專書,原書是英文版,記載香港各種場域,推動健康促進的經驗,他同意我們中文版的出版,絕對是我們推動健康城市重要的學習材料。

李大拔教授特別指出:大多數民眾認為健康受到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但其實個人的健康,與諸多複雜的環境與經濟因素相互影響,這些決定因素不只是醫療保健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架構、公共治理的問題。

在經歷過這次COVID-19全球疫情後,民眾應能明白,非衛生部門對於個人健康的影響是多麼重要。整個社會的健康,有賴於個人、家庭、學校、社區以及職場等每個場所的健康計畫是否完善。

本書的「健康場所計畫」提供了一個全面性的社會架構,民眾因此得以在日常生活的脈絡之下,參與健康活動。除了基層醫療保健系統外,更強調連結各種場所,整合各個部門,為各個社會階層爭取資助,以改善各種健康危險因子。他更強調深化「健康權」,期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讓全民享有最高程度的健康,減少健康不公平。

民眾總以為經濟成長,成為已開發國家後,健康條件就會獲得改善,但其實應該以改善群體健康為基礎,經濟發展才有更妥善的後盾得以支持。健康場所計畫為促進全民健康與建立社會資本,提供了確實可行的範例。這都是台灣健康城市聯盟持續推動的重要工作,健康城市是一項持續性、周全性的工作,需要公私協力、跨領域合作,並且在各項場域實踐,以維護健康權。李大拔教授這一本專書,正是台灣可以學習參考的材料,是以樂為推廣。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言

聯合國所制定的2030持續發展目標(SDG)第三項為「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族群的福祉。」這個目標不僅包含預防早產死亡,也試圖強化個人與社區以達到理想健康。健康不僅是避免體弱多病而已;健康是一種身心與社會福祉,皆十分健全的狀態。為促進健康,民眾必須更加掌握健康的決定因素(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1986)。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全體健康」準則所強調,民眾尤其需要努力促進健康公平。健康因個人的生活方式與條件而異,也須視諸多複雜的物理、社會、經濟因素而定。這些決定因素超出醫療保健的範圍,因此,社區的各部門須共同努力,實現公共健康的持續進步。本書出版時,這個世界正遭受COVID-19疫情肆虐,目前仍在復原當中。為了中斷和減少呼吸道病毒的傳播而衍生的實際行動,如持續執行社交距離、限制社交群聚、「封城」等措施,對於縮減COVID-19疫情的高峰有相當巨大的潛能。這些措施之所以能夠成功實行,民眾的警戒心和預防行為至關重要。要做到這點,整個社會須得瞭解健康促進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面向。

儘管用於醫療保健服務的經費不斷提高,社區之間卻仍存在健康不公平,高收入(HI)和中低收入(LMI)國家也是如此。醫療保健系統的投資嚴重忽略社會架構,弱勢人口的醫療服務問題更是嚴峻。除了已開發的西方國家以外,開發中國家也面對慢性病帶來的負擔,且負擔加劇得更為快速。同時,傳染性疾病不論在高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都造成不小的壓力,而對於中低收入國家的非傳染性疾病(NCDs)和心理健康,全球化所帶來的幫助微乎其微。

現代社會將民眾暴露於更多健康危險因子中,且民眾未能明白,非衛生部門對於健康促進的貢獻是多麼重要,致使傳統醫療保健人員背負莫大的壓力。提供中低收入國家補助或免費醫療服務,只能解決緊急問題;健康衛生分配不均乃當地文化與社會脈絡所造成,但這點卻遭到了忽視。若是極力處理病症本身而非造成病症的源頭,未來可能為整個管理系統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上有個共同的抱負,那就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讓所有人享有最高程度的健康。然而,此一限度在世界各地均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訂立一個全球統一的標準。健康場所計畫提供了社會架構,民眾因此得以在日常生活的脈絡之下參與健康活動。這項計畫為各個社會階層爭取資助,針對多種健康危險因子作處理,因此得以促進「健康權」。

本書主要聚焦於亞太地區,談及健康場所計畫如何確保不同國家的健康生活,以及不同場所的健康促進如何幫助各個SDGs目標。為了更方便地進行闡述,各章節均以一個假設的案例開頭,並針對此例作簡短說明。在這個假設情境中,有位城市的高級官員「城市超級使者」。他有意進一步瞭解健康城市計畫,因而踏上了旅程。他根據自身所學,向市長提供建議,欲強化市民的健康與福祉。

前言和第一章的重點在於探討我們需要健康場所計畫的原因,以及該計畫的運作方式,其他各章則著重於特定場所說明。有了健康城市的概念(詳述於第二章) 和數個個案研究案例(詳述於第三章),我們便能夠說明該計畫如何幫助建設具包容、安全、韌性與永續特質的城市和人類住區(SDG 11)。從其中幾項個案來看,健康城市甚至能夠保育、恢復、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並防止土地劣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SDG 15)。第四章提出更多相關案例。本章聚焦於香港的城市環境,並針對兩個地區進行城市健康概覽評估,揭露城市發展的益處與損害。

第五章描述為健康促進學校(HPS)制定的評估與監督框架;第六章闡述這些工具的成效。將健康場所計畫應用於教育場所能夠跳脫常規,從更廣泛的角度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這個「健康學校運動」能夠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SDG 4)。

第七章的論述重心轉移至健康職場。若要促進職場健康,同時強化生產力和經濟,那麼對環境與個人福祉的瞭解必不可少。本章針對多項措施進行描述,而實施這些措施的目標與SDG 8一致:實現持久、包容的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讓人人獲得適當的工作。

下一章的重點在於醫療保健系統。研究顯示,許多高收入國家家庭皆有成員罹患慢性疾病。這些家庭因而背負重大經濟壓力,即使身處醫療保健系統發達、或全民健康覆蓋的社區亦然。由此可知,若有資源本應用於更廣泛的公共健康或預防服務,卻僅用於個人層級的醫療服務,那麼全民健康覆蓋將不再是萬靈丹。醫療保健組織應與其他非醫療健康,但能夠掌握(非)傳染性疾病決定因素的部門合作,這是極其重要。第八章講述醫療保健組織與社區組織合作,共同成功改善群體健康的故事。第九章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放大檢視香港和蘇格蘭父母的觀點,探討父母如何看待兒童肥胖預防成功的措施和阻礙。

健康權應保障健康環境,盡可能避免暴露於健康危險,並加強採取保護措施的機會。第十章再次回到健康場所計畫,主張實施該計畫以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與生活環境,確保民眾權利。該計畫強調多種可用於實現SDG 16的工具;該目標旨在創建和平與包容的社會以促進持續發展,為全民提供公正司法之可及性,建立各級包容的機構。最後,第十一章提供了健康城市計畫的最終洞察結果,並為城市超級使者的範例故事做總結。

總體而言,本書旨在促進健康與福祉,以及加強城市治理、學校成效、生產力,及醫療服務重新導向,以滿足民眾的需求。健康場所計畫的成效良好,可以幫助貧困、弱勢、邊緣化群體取得健康相關服務,並且改善全民生活品質。如今,社區也應開始行動,為未來的健康危機做準備。向前一步,邁向橫跨部門、社會經濟差異、地區且更加健康的場所與環境。僅此一步,不但可以促進個人和群體健康,還能提供平台、管道,加強並重振持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SDG 17)。本書著重於應對社會的健康決定因素。若有專家和醫生活躍於健康與社會照護、教育、社區服務和公共行政與政策等領域,且對促進群體健康、改善生活品質感興趣者,謹以本書供參考查閱。

李大拔(Albert Lee)
2021年6月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策劃出版,知名國際健康城市學者李大拔教授( Prof Albert Lee )著作,推動台灣健康城市的發展與學習!
★ 倡導「健康權」概念,提出「健康場所計畫」架構,政府應以改善群體健康為社會基礎,才能推動國家及經濟的持續發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