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一-二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天地 一-二 (2冊合售)

作者 天地出版社/ 原發行者; 蔡登山/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天地 一-二 (2冊合售):|本套書為《天地》雜誌二十一期完整復刻精裝版,套書分兩冊,第一冊為《天地》第一期到第十期、第二冊為《天地》第十一期到第二十一期。|《天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套書為《天地》雜誌二十一期完整復刻精裝版,套書分兩冊,第一冊為《天地》第一期到第十期、第二冊為《天地》第十一期到第二十一期。| 《天地》雜誌從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在上海創刊至一九四五年五月停刊,共出版二十一期。在全部二十一期的《天地》文章中,除去發刊詞及「編者按」等,大致有二六八篇文章,就其內容觀之,大都屬於衣食住行、夫妻之道、生兒育女、懷舊感傷等內容,直接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諸如〈田園的依戀〉、〈公寓生活記趣〉、〈吃〉、〈聰明與笨拙〉、〈談女人〉、〈談朋友〉、〈剃頭〉、〈買東西〉、〈說釣〉、〈我的眼鏡〉、〈燒肉記〉等。而「女子寫作」更是《天地》雜誌的一大特色,在這套雜誌中,以蘇青及張愛玲的散文居多,蘇青共十三篇,張愛玲共十二篇,故稱蘇、張二人為《天地》主力作者亦不為過,尤其今日所傳誦的一些張愛玲散文名作,多刊登於此。其他女性作者尚包括蘇紅、施濟美、周楊淑慧、梁文若、劉曼湖等等,《天地》許多男性作家亦無可諱言的參與女性話題的探討。 由於《天地》創辦人蘇青,當時名滿文藝界,使得《天地》擁有一群穩固且知名的作者群,更集結當時「日常生活」、「女子寫作」兩大特色鮮明文章;本次在絕版七十年後重新彙齊復刻出版,以供研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原發行者:天地出版社;主編:蔡登山原發行者/天地出版社《天地》雜誌從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在上海創刊至一九四五年五月停刊,共出版二十一期。創刊人為蘇青(一九一四-一九八二),蘇青原名馮和儀,字允莊。在一九四○年代的上海灘,蘇青與張愛玲齊名,甚至超過張愛玲,時稱「蘇張」。作品主要發表於《論語》、《宇宙風》、《古今》、《風雨談》等雜誌,並主辦《天地》雜誌及《小天地》雜誌。主編/蔡登山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蘇青與《天地》雜誌/蔡登山 |創刊號| 封面並題記 發刊詞 談天說地 談紀念日/拾一 甘和苦/撞庵 揩油辯/實齋 我與佛海/周楊淑慧 梅景書屋觀畫記/朱樸 日記/趙叔雍 憶舊遊並論/何若 新士林祕笈/紀果庵 記予且/譚惟翰 懷毛富剛/秦瘦鷗 江村之夏/文載道 談西洋人的鬧戲院/班公 新秋的話/吳易生 論言語不通/蘇青 讀書隨筆 董謁的傳說/譚正璧 書莫讀/傅彥長 小說 不能忘記/予且 |第二期| 編者的話 特稿 改組派的史實/陳公博 談天說地 文化與武化/何文 名流與風雅/僉忍 胖與瘦/康民 關於紀念魯迅/趙思允 「言語不通」之故/胡蘭成 說學優/柳雨生 談清談/紀果庵 蘇居散記/班公 田園的懷戀/危月燕 人物 曾國藩與薛寶釵/寶齋 知堂談阿Q/鄭文 憶白冰/譚正璧 通訊 東籬寄語/陶亢德 小說 封鎖/張愛玲 |第三期| 編者的話 談天說地 飢饉文化/潛之 談窗/實齊 襯託者/逸未 隨想/予且 武者先生和我/知堂 亡國之君/樊仲雲 日本現今的文化/周越然 夫婦之道/紀果庵 記四妹/謝剛主 公寓生活記趣/張愛玲 江城杯酒憶清遊/丁諦 在吏言吏/小魯 論不講話/僉忍 盲腸炎患者的自白/汪昱 自剖 我之戀愛觀/予且 隨筆 無白丁室隨筆/胡詠唐 童話 無文之邦/譚惟翰 |第四期| 在日本的小家庭生活/周楊淑慧 沙灘馬神廟/蕘公 道路以目/張愛玲 執法記/周文璣 故鄉雜憶/秦瘦鷗 新衣/康民 逝水/施濟美 憶琴意樓/王慈 神鬼人/張信錦 多餘的疾病/蘇曾祥 吃/小魯 濤/蘇青 人物 閑話陶亢德/實齋 袁俊與陳銓/班公 通訊 東籬寄語/陶亢德 小說 一夢/予且 歡天喜地/諸家 |第五期| 談天說地 常與非常/潛之 聰明與愚拙/何之 論小說教育/知堂 女性與詩歌/龍沐勛 緣法/紀果庵 學醫的幾個文人/陶晶孫 電影與文化傳統/嚴束 燼餘錄/張愛玲 閒話商人(上)/丁諦 談山居/危月燕 公務員日記/達戈 濤/蘇青 買大餅油條有感/禾人 人物 談拿破崙的晚年/許季木 王國維之死及其他/沈鳳 隨筆 予且隨筆/予且 |第六期| 憶亡弟/周佛海 記城南/瞿兌之 柳文寫景脞談/徐一士 吳永與庚子西狩叢談/郭則澄 談女人/張愛玲 談女人/蘇青 貞節堂/曉蜨 野蠻結婚/王橘 閒話商人(下)/丁諦 說夢/何默 書塾小說/魏如蕺 人物 賽金花與小鳳仙/邢鵬舉 讀書隨筆 馮夢龍詩輯/汪正禾 石點頭的作者和來源/葉德均 談天地/梁文若 文藝 求乞者及其他/南星 夢餘抄/周幼海 |第七、八期| 談天說地 廣人獸之間/潛之 瓜子殼/蘭成 和與戰/樊仲雲 談朋友/紀果庵 童言無忌/張愛玲 剃頭/初華 塑像者/君匡 獨身漢的話/卞子野 生育問題特輯 救救孩子!/蘇青 不孝有二/東方髦只 節育之難/柳雨生 造人/張愛玲 婚姻與生育/周越然 多子之樂/予且 談節育/亢德 群小/霜葉 為父者言/譚惟翰 節育的理論與方法/蘇復醫師 愛花談/何若 童年聽崑曲/班公 才大志小議/小魯 人物 賽金花與小鳳仙/邢鵬舉 讀書隨筆 傭書餘譚/謝剛主 |第九期| 談天說地 灰灰調/小魯 訪母校有感/實齋 廢話而已/何之 打人/張愛玲 「紅樓夢」的版本和傳說/周越然 讀了紅樓夢/胡蘭成 「梅」「樓」漫語/紀果庵 賈母與張道士/柳雨生 和與戰/樊仲雲 愛花續談/何若 正帳以外/譚惟翰 夢餘抄/周幼海 風土 蜀話/下江人 天橋之土娼/朽木 人物 顏文樑先生/吳易生 賽金花與小鳳仙/邢鵬舉 讀書隨筆 如松館/謝剛主 |第十期| 談天說地 姑妄言之/亢德 百感集/亢德 清與濁/潛之 殺頭頌/虛心 片段/守默 私語/張愛玲 隨筆六則/胡蘭成 談紅小記/何若 關於蜀葵花/徐一士 說嗔怒/紀果庵 吃人/陳祥孫 買東西/許季木 甬俗雜寫/曉蜨 鄉行十日/陳烟帆 男女有別?/正鵠 結婚十年後記/蘇青 人物 弘一法師在廈門/曉暉 讀書隨筆 吳歌/葉德均 |第十一期| 封面設計/張愛玲 談天說地 救命錢/蘇青 文化之末日/蘇青 論林語堂(上)/司馬斌 我的朋友胡適之/柳雨生 苦雨齋中/朱傑西 中國人的宗教/張愛玲 亂世文談/胡蘭成 說釣/錢仁康 談上司/班公 續蜀話/下江人 五日旅程/蘇紅 |第十二期| 談天說地 坐車哲學/霜葉 弱者與強者/烟帆 懷孔德/紀果庵 「形頭」讚/蕘公 論林語堂(下)/司馬斌 中國人的宗教(中)/張愛玲 答客問唐宋雜事/瞿兌之 蘊藉與暴露/陳烟帆 「野蠻!」/錢公俠 消夏錄/蘇青 雨絲/嵐晶 五日旅程/蘇紅 |第十三期| 雨的感想/十堂 學不到的善行/何若 從女人談起/正人 中國人的宗教(下)/張愛玲 知己篇/紀果庵 雨生種種/趙而昌 我的眼鏡/琴僊 故居/南星 五日旅程(續)/蘇紅 疑風集/碧君 |第十四期| 談跳舞/張愛玲 Edible Edition/吃書人 潯廬紀行/小魯 故都的風雨/劉曼湖 我的鏡子/譚惟翰 罵人/雙馨 錢的哲學/許季木 談男人/蘇青 寂寞世界/周楞伽 燒肉記/蘇紅 袁于令與周綺生/汪正禾 編輯後記/編者 |第十五、十六期| 談天說地 安於食淡/蘇紅 挖與敲/司馬斌 雨天雜感/陸厥思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蘇青 關於測字/十堂 出妻表/散談的人 我的雜誌閱讀法/班公 演戲記/汪昱 黑夜隨筆/蕘公 我的書 我與兩都集/紀果庵 「海市吟」出版後記/譚惟翰 從電話到「入獄記」/楊光政 詩集「出發」/路易士 「人生悲喜劇」/丁諦 「浣錦集」與「結婚十年」/蘇青 徐樹錚軼事/小魯 記嚴訥厂/修荃 寫字間裏的女性/思德 疑風集/碧君 |第十七期| 談天說地(三篇)/蘇青 女人的禁忌/什堂 老人/蕘公 疎女經/正人 「卷看玉照」及其他/張愛玲 白門情趣/小魯 拾荒/文載道 西席歎/識因 談吃教人/王栻 |第十八期| 自說自話/一個人 雙聲/張愛玲 談婚姻及其它/蘇青 關於水滸三條好漢/徐一士 元遺山與崔立功德碑/簡概 神曲交響樂/錢仁康 旅人散記/黃軍 |第十九期| 談壞消息/小魯 謠言和常識/一往 敬兇/蘇青 欄後人獸/欄外人 我看蘇青/張愛玲 法界名人小史/勵天遊 父親―劉半農先生/劉曼湖 一夕話/胡聶雲 訪人與會客/毛宗詒 大上海的小掌故/趙而昌 談精神病/蘇復醫師 |第二○期| 衣食住特輯/諸家 嗚呼女人/吳璧 男子論/趙田孫 衣食住/有心人 女裝,女色/炎櫻 醫者談食/蘇復 談甯波人的吃/蘇青 暫住與久住/何若 談癖好/小魯 記大人物的癖好/凡人 編輯後記/編者 朦朧月(長篇連載)/蘇青 |第二一期| 風的話/十堂 說糊塗/小魯 白頭宮女談/果庵 法界名人小史(續)/勵天遊 不吃不睡/徐一士 留德時吃的回憶/蘇曾祥 穿衣論/東方蝃蝀 一日之差/一人 疑風集(再續)/碧君 朦朧月(長篇連載)/蘇青 編輯後記/編者 張愛玲與左派/胡覽乘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地 一-二 (2冊合售)
作者 / 天地出版社 原發行者; 蔡登山 主編
簡介 / 天地 一-二 (2冊合售):|本套書為《天地》雜誌二十一期完整復刻精裝版,套書分兩冊,第一冊為《天地》第一期到第十期、第二冊為《天地》第十一期到第二十一期。|《天地》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7843
ISBN10 / 9863267848
EAN / 9789863267843
誠品26碼 / 2681865623009
頁數 / 876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X5.4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7800g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蘇青與《天地》雜誌/蔡登山

  在四○年代的上海淪陷區,蘇青(一九一四—一九八二)的作品曾受廣泛的歡迎,散文集《浣錦集》出了十版,長篇小說《結婚十年》則在半年內再版了九次,最後共出了三十六版。在當時可說是名噪一時的女作家。當年在上海灘,蘇青與張愛玲齊名,甚至超過張愛玲。蘇青除了寫小說散文,還主編過一本叫《天地》的雜誌,很暢銷。張愛玲的諸多文章都在《天地》發表,胡蘭成就是讀了張愛玲發表《天地》的《封鎖》,而注意到這個文壇奇女子的。
  一九四五年三月的《雜誌》月刊第十四卷第六號上發表了蘇青和張愛玲的對談記,編者前言有這樣一段話:「當前上海文壇上最負盛譽的女作家,無疑地是張愛玲和蘇青。她們都以自己周圍的題材從事寫作,也就是說,她們所寫的都是她們自己的事。由女人來寫女人,自然最適當,尤其可貴的,似乎在她們兩位的文章裡,都代表當前中國知識婦女的一種看法,一種人生觀……」。另外張愛玲對蘇青亦有極高的評價,她說:「低估了蘇青的文章的價值,就是低估了現地的文化水準。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這兩段話或許可想見蘇青當年的名氣了。
  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如果說人們對張愛玲的評論是毀譽參半的話,那麼對蘇青則是多年來一直是微弱的「譽聲」淹沒在巨大的「毀聲」裡。在當年張愛玲都曾被罵為「海上文妖」,更何況是蘇青呢?論者指出當「日寇一經驅逐,國民黨政權堂而皇之地前來重建,恢復他們的政文統治與文化壓抑之後,蘇青便被以『落水作家』、『性販子』、『比鴛鴦蝴蝶派有過無不及』的名義大興討伐。」蘇青對這些指責,有她的辯駁,她說:「是的,我在上海淪陷期間賣過文,但那是我『恰逢其時』,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選定的這個黃道吉期才動筆的。我沒有高喊什麼打倒帝國主義,那是我怕進憲兵隊受苦刑,而且即使無甚危險,我也向來不大高興喊口號的。我以為我的問題不在賣文不賣文,而在於所賣的文是否危害民國的。否則正如米商也賣過米,黃包車伕也拉過任何客人一般,假如國家不否認我們在淪陷區的人民尚有苟延殘喘的權利的話,我就是如此苟延殘喘下來了,心中並無愧作。」而後來蘇青更在長篇小說《續結婚十年》的扉頁題詞上寫著:「衣沾何足惜,但使願無違。」更有強力辯解的意味。面對此問題,晚近的新文學史家司馬長風的看法,無疑是較中肯的,他說:「當然我們傾心讚賞大義凜然、抗戰不屈的那些作家如李健吾、夏丏尊等,但是對於那些缺乏反抗勇氣的人,筆者不忍概以漢奸指論。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畢竟是少數仁人豪傑的事情,不能用來衡量普通人。」
  蘇青原名馮和儀,字允莊。一九一四年五月十二日生於浙江省寧波縣浣錦鄉。她的祖父馮丙然係清末舉人,父親馮松雨是庚子賠款留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母親鮑雲仙畢業於女子師範學校,當過教師。她的愛好文藝正是在這種家庭背景下薰陶出來的。一九二六年蘇青進了中學―縣立女子師範校,次年因參加縣女師剪髮風波,校方迫其休學。一九二八年女子師範改成女子中學,蘇青復學。後來女中又改為男女同校的普通中學,蘇青也因此結識同班同學李欽后,李欽后外貌英俊,英語口語好。有一次學校舉辦文藝會演,排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李欽后演羅密歐,蘇青則扮演朱麗葉,從此兩人過往甚密。一九三○年蘇青中學畢業,由於家中窮困,因此與李欽后訂婚,並由李家供她上學。蘇青進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讀高中部乙組,李欽后也在同一學校,他讀高中部甲組。蘇青學習成績優異,常在校刊上發表作品,被老師和同學譽為「天才的文藝女神」。當時學校常邀請浙江籍名人如陳布雷、張其昀、陳果夫等到學校講學,蘇青眼界大開,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
  高中畢業後,蘇青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而李欽后則因成績不及格,留級一年後才考上東吳大學上海分部法律系。在讀書期間,一九三四年寒假他們就結婚了。婚後蘇青生下一個女兒,並因此輟學了。丈夫則仍然在上海繼續他的學業。她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公婆及小姑間,不時遭到白眼和難堪。這期間她們夫妻間,沒有狂歡,沒有暴怒,只是「瑣瑣碎碎地同居」的生活,在蘇青感覺上有種難以滿足的缺陷。
  一九三五年被公認為「雜誌年」年。當時上海灘上的散文雜誌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文飯小品》、《太白》、《芒種》、《逸經》等等。其中《論語》出得早,影響也大。蘇青當時正過著少奶奶的無聊生活,她非常喜歡閱讀林語堂主編的《論語》,她覺得《論語》裡的文章,常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慢慢她也想提筆來寫寫看,寫什麼呢?她想起當初生女兒的難堪和眾人重男輕女的嘴臉,於是寫了一篇〈產女〉,投寄到當時由陶亢德接編的《論語》去。很快,這篇散文就在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六日出版的第六十七期的《論語》上發表了,篇名由編者改為〈生男與育女〉,蘇青的處女作便是這樣誕生的。兩個月後,蘇青又在《論語》第七十期上發表了〈我的女友們〉。
  一九三五年秋,蘇青將長女留在婆家,隨著李欽后到上海,在北四川路附近某里弄前樓借住。李欽后白天在市內中學任教,晚上去夜大學習。日常開支的來源,除了李欽后的薪水外,就是寧波公婆寄錢來,他們夫妻常因經濟拮据而爭執理論。有一次蘇青因此還被李欽后賞了一個耳光,蘇青受此打擊後,她要證明:女人不需要男人來養活,女人照樣可以自立。她開始為林語堂新辦的《宇宙風》半月刊寫稿,〈科學育兒經驗談〉和〈現代母性〉分別刊登在第一和第二期上。
  抗戰爆發,經過一段艱苦日子,隨著李欽后在一家洋行找到工作,經濟條件寬裕得多,夫妻之間也平靜了,很少摩擦。後來李欽后更自己掛牌當起了律師。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的日軍攻進租界,一切都變了。李欽后的律師事務所關門歇業。李欽后不當律師,只能辦些非訴訟案件,收入銳減。
  一九四二年三月《古今》雜誌在上海創刊,創辦人是汪偽政府交通部政務次長朱樸。《古今》創刊號出版三天即售罄,以後各期都供不應求。有人說,蘇青的成名是由《古今》捧出來的。蘇青在《古今》上發的第一篇文章是〈論離婚〉,發表於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六日第九期上。這時候,李欽后不當律師了,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蘇青只能以稿費維持生活。為了生計,蘇青找到陶亢德幫忙,而有機會認識了周佛海和周的妻子楊淑慧,這讓她有個意外的收穫,她見到了汪偽二號人物陳公博。她的〈論離婚〉一文,現在看來自然不算什麼,但在當時頗有些驚世駭俗。陳公博在《古今》雜誌上瞧見了,難免有相見恨晚之感。而朱樸見到主子歡喜,就動員蘇青寫兩篇文章捧捧陳公博。或許迫於現實錙銖的壓力,或許因為蘇青的男子豪爽之氣,她還真寫了,陳公博肯定看見了,就給蘇青了寫一封信,信中許諾她做市政府的專員,月薪一千元沒有問題。蘇青擔任所謂專員不過僅僅三個月,但畢竟是白璧微瑕,成為人生的污點。
  不久,蘇青想自辦雜誌,陳公博得知,自然支持,那年十月,蘇青的《天地》雜誌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一六○號六○一室正式開張,刊物取名為《天地》,乃是談天說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之意。陳公博、周佛海、周楊淑慧等人均寫了文章支持,當然,著名文人像周作人、張愛玲、秦瘦鷗、胡蘭成、朱樸、柳雨生、金性堯等均是撰稿人,因此自然喧騰一時。尤其是從第二期開始,幾乎每一期都有張愛玲的文章。張愛玲給《天地》增添了光彩,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蘇青一個人辦著一個雜誌,集策劃、編務、發行於一身,還依然寫著小說,寫著散文,她名聲大噪,紅遍了上海灘。《天地》一直辦到一九四五年五月才停刊,前後辦了二十一期。在此期間,上海還成立了偽中日文化協會,自詡有才的陳公博當仁不讓地做了所謂理事長,而蘇青則擔任了該協會的秘書一職。儘管是掛名,有名無實,但還是掛上了名。
  蘇青後來寫文章以自辯,大有不談國是只圖謀生之味道。按後來人的回憶及紀念文章,蘇青很世俗;按照她在報章上發表的辯論文章,她既精明又尖銳。她與張愛玲對政治真正的隔膜是不一樣的,就性質而言,張愛玲只是
和一個漢奸文人結了婚,而蘇青,卻為傀儡政府服務過,因此說她只為謀生而不知落水,實在是說不過去的。而陳存仁醫生在《抗戰時代生活史》一書中說蘇青和陳公博有染,其理由是陳公博做了偽上海市長之後,曾給蘇青配過一卡車白紙。這份配額沒有絕對的面子是批不來的,蘇青大為高興,坐在拉白紙的汽車頂上招搖過市,文化界傳為笑談。通過上面列舉的事實,簡直是情理之中的認定。
  一九四四年,蘇青第一本散文集《浣錦集》問世,收編了她八年來所寫的散文。此書兩個多月就出了第四版,後來印到了第十版。之後蘇青又把在《風雨談》上連載的小說《結婚十年》,出版單行本。《結婚十年》問世後,創下了驚人的記錄,最後共出了三十六版。一九四七年,她又接著寫了《續結婚十年》,其中不乏為自己投靠漢奸牟取出路的行為進行辯白的文字,但在民族大義面前,這些辯白文字,是顯得多麼地蒼白無力!
  《天地》雜誌從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在上海創刊至一九四五年五月停刊,共出版二十一期。由於蘇青出道即在《論語》寫文章,因此受到林語堂《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一系列林語堂刊物的編輯理念。論者滿建就指出:「從版面設計到內容設定再到對散文體的認識,《天地》到處瀰漫著《論語》等雜誌的風味。林語堂的話語常常為蘇青信手拈來,在〈編輯後記〉中用以評述或設定《天地》的內容,如『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逼近西洋雜誌文格調,耐人尋味』、『實齋先生之〈閒話陶亢德〉,親切有味,娓娓道來』(第四期)、『希望今後能更加充實內容,更加使本刊合乎理想』(第五期)、『本刊向以暢談社會人生為目的』(第二十期)等等。」蘇青在〈發刊詞〉中就為《天地》定調:「天地之大,固無物不可談者,只要你談得有味耳」,「《天地》乃雜誌也,雜誌兩字若顧名思義,即知其範圍宜廣大,內容須豐富,取一切雜見雜聞雜事雜物而誌之,始符雜誌之本義」,「故只求大家以常人地位說常人的話,舉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愛情之變遷,事業之成敗等等,均無可不談,且談之不厭。……既不談抽象深奧的大道理,也要求率性而發,重在趣味,講究談個人生活。」
  在全部二十一期的《天地》文章中,除去發刊詞及「編者按」等,大致有二六八篇文章,就其內容觀之,大都屬於衣食住行、夫妻之道、生兒育女、懷舊感傷等內容,直接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諸如〈田園的依戀〉、〈公寓生活記趣〉、〈吃〉、〈聰明與笨拙〉、〈談女人〉、〈談朋友〉、〈剃頭〉、〈買東西〉、〈說釣〉、〈我的眼鏡〉、〈燒肉記〉等題目比比皆是。在淪陷區的特殊語境下,蘇青在繼承三○年代上海消閒刊物的編輯理念基礎下,進一步向飲食男女主題和日常生活題材拓展,使得《天地》獲得較大的讀者群。據蘇青描述雜誌受歡迎的程度:「到了十日早晨,各報廣告刊出,報販紛紛向經售處添購時,捷足者尚可先得,遲到者就不免抱向隅之憾了。於是趕緊添印。至十五日始有再版本應世,但不到兩天,卻又一掃而空,外埠書店聞風來購而經售處無以應命者仍比比皆是。」創刊號首印三千本,再版兩千本,全部銷售一空。這在淪陷區文學市場凋蔽的情況下,無疑地是讓人振奮的。
  「女子寫作」是《天地》雜誌的一大特色,除了蘇青自己的文章之外,《天地》第一期刊登了周楊淑慧的〈我與佛海〉,第二、三期分別刊登了張愛玲的〈封鎖〉和〈公寓生活記趣〉,第四期有周楊淑慧的〈在日本的小家
庭生活〉、張愛玲的〈道路以目〉、施濟美的〈逝水〉、蘇青的〈濤〉,第五期有張愛玲的〈燼餘錄〉、蘇青的〈濤〉、禾人(蘇青)的〈買燒餅油條有感〉,第六期有張愛玲的〈談女人〉、蘇青的〈談女人〉、梁文若的〈談天地〉,第七、八期(合刊)有張愛玲的〈童言無忌〉、蘇青的〈救救孩子〉(生育問題特輯)、張愛玲的〈造人〉(生育問題特輯),第九期有張愛玲的〈打人〉,第十期有張愛玲的〈私語〉、蘇青的〈結婚十年後記〉,第十一期有蘇青的〈救命錢〉、〈文化之末日〉,張愛玲的〈中國人的宗教(上)〉、蘇紅(蘇青之妹)的〈五日旅程〉,第十二期有張愛玲的〈中國人的宗教(中)〉、蘇青的〈消夏錄〉、蘇紅的〈五日旅程〉,第十三期有張愛玲的〈中國人的宗教(下)〉、蘇紅的〈五日旅程〉(續),第十四期有張愛玲的〈談跳舞〉、劉曼湖(劉半農之女)的〈故都的風雨〉、蘇青的〈談男人〉、蘇紅的〈燒肉記〉,第十五、六期(合刊)有蘇紅的〈安於食淡〉、蘇青的〈十一月十一日上午〉、〈《浣錦集》與《結婚十年》〉,第十七期有蘇青的〈如何生活下去〉、〈心〉、〈敬告婦女大眾〉,張愛玲的〈「卷首玉照」及其他〉,第十八期有張愛玲的〈雙聲〉、蘇青的〈談婚姻及其他〉,第十九期有蘇青的〈敬凶〉、張愛玲的〈我看蘇青〉、劉曼湖的〈父親―劉半農先生〉,第二十期有炎櫻著、張愛玲譯的〈女裝,女色〉、蘇青的〈談寧波人的吃〉、〈朦朧月〉(長篇小說連載),第二十一期有蘇青的〈朦朧月〉。在《天地》雜誌中,以蘇青以及張愛玲的散文多,蘇青共十三篇,張愛玲共十二篇,故稱蘇、張二人為《天地》主力作者亦不為過。尤其是張愛玲,今日所傳誦的一些她的散文名作,多刊登於此。其他女性作者尚包括蘇紅、施濟美、周楊淑慧、梁文若、劉曼湖等等。
  但蘇青並無意把《天地》辦成一本女性的刊物,《天地》的作家還是大半是男性,但無可諱言的仍有許多男性作家參與女性話題的探討。如龍沐勛的〈女性與詩歌〉(第五期)、邢鵬舉的〈賽金花與小鳳仙〉(第六、七、八期)、思德的〈寫字間的女性〉(第十五、十六期)、周作人的〈女人的禁忌〉(第十七期)、吳璧的〈嗚呼女人!〉(第二十期)等等,不一而足。
  《天地》有一群穩固的作者群,來自蘇青在此之前曾在《古今》發表文章,而建立不少人脈有關。基本上《古今》的作者都曾經在《天地》上發表過文章,有些還成為《天地》的重要作者。其中還有汪偽政權的「達官顯宦」:陳公博、周佛海、鐵道部次長趙叔雍、宣傳部次長胡蘭成、教育部次長樊仲雲等,有「貴婦名媛」:周佛海之妻周楊淑慧、梁鴻志之女梁文若(朱樸之妻)、劉半農之女劉曼湖等,有「文人學士」:周作人、謝剛主、徐一士、瞿兌之、龍沐勛、陶亢德、柳雨生、紀果庵、予且、東方蝃蝀、陶晶孫、譚惟翰、張愛玲、施濟美、周文璣(女法官)、蘇曾祥(女醫師)、蘇紅等。
  周作人在《天地》發表了〈武者先生和我〉、〈論小說教育〉、〈雨的感想〉、〈關於測字〉、〈女人的禁忌〉、〈風的話〉,幾乎貫穿了《天地》創刊到終刊的全過程。而紀果庵在《天地》共發表〈新士林秘笈〉、〈談清談〉、〈夫婦之道〉、〈緣法〉、〈談朋友〉、〈「梅」、「樓」漫語〉、〈說嗔怒〉、〈憶孔德〉、〈知己篇〉、〈我與《兩都集》〉、〈白頭宮女談〉等十一篇文章,僅次於蘇青和張愛玲的文章數目。班公在《天地》也發表六篇作品,分別是〈談西洋人的鬧戲院〉、〈蘇居散記〉、〈袁俊與陳銓〉、〈童年聽崑曲〉、〈談上司〉、〈我的雜誌閱讀法〉,與蘇青建立良好關係,在一九四四年由蘇青發行,班公主編,創辦了《小天地》月刊。
  蘇青說:「辦雜誌自然是為了賺錢,至少也想靠此生活」。但這也不意味《天地》一味地遷就和迎合讀者趣味,從而淪為低俗的消遣讀物。她一面滿足讀者市場的需求,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品格,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辦出海派文學刊物的特色。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天地》雜誌原書二十一期,今完整復刻,整合為兩冊,穿線精裝,絕版七十年後重新出版。
2.1943-1945年「上海淪陷區」重要文史期刊,刊載大量有價值的文章和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