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賭局: 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 | 誠品線上

The Climate Casino: Risk,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s for a Warming World

作者 William Nordhaus
出版社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氣候賭局: 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氣候變遷是假議題?全球暖化是騙局?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氣候變遷是假議題? 全球暖化是騙局? 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 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00萬人失業 地球升溫4度,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23兆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重磅巨作★ ★《金融時報》50本世界最佳圖書入選★ ★新英格蘭圖書節非小說類榮譽獎★ ★美國出版商經濟學類專業卓越學術傑作獎★ 工業革命以來,地球逐漸升溫。人類大量使用化學燃料,使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增加,其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大自然反撲,暴雪、乾旱、洪災、颶風⋯⋯近年來的天災屢屢刷新氣象紀錄。 氣候變遷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系統帶來重大風險,嚴重改變世界風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威廉・諾德豪斯警告,我們已經進入規模至為龐大的氣候賭局,還孤注一擲,拿全球暖化作為豪賭的賭注。不過,我們才剛踏入氣候賭場,還有時間回頭;如果撒手不管,後果將不堪設想! 1970年代,自然科學界逐漸注意到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暖化的議題,但經濟學界鮮少有學者注意;諾德豪斯提出縝密嚴格的理論,闡明經濟成長如何改變了氣候,又如何反過來被氣候所影響。他建立了世界第一個整合模型,可以解釋經濟活動與氣候變遷兩者之間複雜的交互影響關係,成為這項領域的研究先驅。 全球暖化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問題之一,牽涉範圍複雜甚廣,涵蓋氣候學、生態學、工程學到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氣候賭局》論述相關的各門學科,利用DICE整合評估模型,探討地表的碳排放如何改變大氣中的碳排放濃度,又將如何影響全球暖化,最終對經濟產業帶來損失影響。RICE模型則一步分析全球不同區域的情況,從個體角度出發,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農業、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的損害。 《氣候賭局》是探討「氣候經濟學」最全面的相關書籍,也可說是威廉・諾德豪斯的氣候宣言;透過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經濟政策、氣候變化等環環相扣的綜合模型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展現全球氣候危機所牽涉的科學、經濟和政治的現況和前景,呼籲世界各國必須盡快聯手減碳,離開這座局勢險峻的氣候賭場,為下一代之後的子子孫孫,守候我們美麗的星球。 【本書特色】 1. 全面評估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性和後果。經由經濟學DICE和RICE的模型估算結果,實際案例分析和作者本身豐厚的經濟學理論,為改變政府政策,生產和消費習慣提供了令人信服經濟學的理由。選擇低碳、提供經濟鼓勵,是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 2. 可以教育本科生和一般讀者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知識。諾德豪斯被前美國財政部部長勞倫斯・桑莫斯譽為世界上最清晰、最有見識和最認真的氣候變化政策思想家。氣候變化是人類未來必將面對的問題,本書可以成為氣候政策辯論的核心。 3. 本書是關於全球暖化重要書籍之一。透過一位出色經濟學家的眼光,檢視全球暖化來源,內容包含了氣候變化的經濟問題和解決方案。和書市許多其他相關書籍比較,本書提出了更多精闢的見解與面面俱到的建議。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權威推薦】 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祕書長 吳珮瑛/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系主任 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臺灣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胡均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胡耀祖/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張子敬/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葉俊榮/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趙相科/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蕭代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簡又新/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諾德豪斯在氣候變遷政策上,是世界上頭腦最清楚、最博學、最認真的思想家。本書所含見地和明智建議之多,超過很多座圖書館,本書在氣候政策辯論上的重要性,應該就像氣候變遷對人類前途一樣重要。」——勞倫斯.桑莫斯(Lawrence H. Summers)/哈佛大學查爾斯・W・艾略特校級教授(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 Professor)暨榮譽校長 「諾德豪斯教授客觀分析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成本,他以經濟學為本,透過洞觀全球的分析和研調,建議如何應付延緩未來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雷夫・希瑟隆(Ralph J. Cicerone)/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 「威廉・諾德豪斯是世界上將經濟學應用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先驅之一。他的核心結論是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並清晰正確地解釋原由。諾德豪斯反覆提醒讀者,災難性臨界點的風險以及社會和生態系統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存在著巨大的未知數。通過投資,減緩並最終停止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為人類福祉支付的合理『保險費』。」——傑佛瑞・薩克斯(Jeffer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The Earth Institute)教授暨所長 「透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視野,盡窺氣候變遷全貌。」——弗烈德.安德魯斯(Fred Andrew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退休資深主編 「諾德豪斯可說是全球暖化經濟學領域的世界領先思想家⋯⋯他的結論很清楚:採取行動阻止氣候變遷需要花錢,但忽視這個問題會花費更多錢⋯⋯最後,這個訊息是由一個運算數字的經濟學家所提供,而不是道德上憤怒的環保主義者,可能會更有效地喚起行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威廉・諾德豪斯1941年5月31日生於美國墨西哥州,現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教授(Sterling Professor,美國耶魯大學最高的學術等級,一般授予在某領域最傑出的在職教授),是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40年來,諾德豪斯始終致力於研究並撰寫有關全球暖化的文章。劉道捷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為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權威推薦 ・人,是這場賭局的大賭徒——吳珮瑛/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碳定價不但有效,且簡化複雜的減碳工作,但高碳價是關鍵——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 ・十賭九輸的氣候賭局——胡均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球暖化誰不怕?——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很難?所以才值得做!—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國外好評 第一篇 氣候變遷的起因 第一章變化大夢初醒 第二章兩座湖泊的故事 第三章氣候變遷的經濟起源 第四章未來的氣候變遷 第五章氣候賭局的臨界點 第二篇 氣候變遷衝擊人類和其他生命系統 第六章從氣候變遷到衝擊 第七章農業的命運 第八章對人類健康的衝擊 第九章海洋陷入險境 第十章颶風威力增強 第11章野生動物和物種消失 第12章氣候變遷損害總結 第三篇 延緩氣候變遷的策略和成本 第13章應付氣候變遷之道:因應與地質工程 第14章減緩法可以減排與延緩氣候變遷 第15章延緩氣候變遷的成本 第16章折現與時間價值 第四篇 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與機構 第17章氣候政策的歷史觀點 第18章平衡成本效益的氣候政策 第19章碳價最重要 第20章國家氣候變遷政策 第21章從國家政策到協調一致的國際政策 第22章次佳之外 第23章新科技催生低碳經濟 第五篇 氣候政策 第24章氣候科學及其批評 第25章氣候變遷輿論 第26章氣候變遷政策的阻礙 謝辭 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氣候賭局: 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
作者 / William Nordhaus
簡介 / 氣候賭局: 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氣候變遷是假議題?全球暖化是騙局?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
出版社 /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488300
ISBN10 / 9862488301
EAN / 9789862488300
誠品26碼 / 2681816711007
頁數 / 4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氣候變遷是假議題?
全球暖化是騙局?
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
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00萬人失業
地球升溫4度,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23兆美元!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全球暖化誰不怕?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今年5月贏得選舉連任成功的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8月底宣布遷都大計:預計斥資300餘億美元,在2024年前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2000公里外的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因為雅加達北部部分地區已經低於海平面2至4公尺,並持續以每年2公分的速度下沉。科學家推算,如果沉降速度不變,到2050年,雅加達有三成以上土地將浸泡在海水中。
陸沉,絕對不是只有印尼需要處理的自家門前雪。面對全球暖化導致海水上升的威脅,南太平洋島國的危機感最深,但臺灣也絕對不能倖免。事實上,臺灣周圍海水升溫是全球最快速的區域之一。如果2050年全球氣溫上升攝氏2度,臺北松山機場、大直豪宅區都將在淹水範圍內。如果趨勢不變,臺北盆地到了本世紀末的淹水高度將達3公尺,屆時三成土地恐遭淹沒,而目前臺灣的六都更將只剩下兩都(桃園和臺中)還在海平面之上。
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讓經濟成長、甚至人類生存都充滿風險。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背景,201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將經濟學桂冠頒給了「氣候變遷經濟之父」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他長期關注全球暖化問題,很早就將氣候變遷整合納入宏觀經濟分析,並以動態模型解釋市場經濟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從而拓展了經濟分析的範疇。多年來,諾德豪斯不斷呼籲各國政府合力對抗全球暖化,主張解決溫室效應最有效的方法,是全球統一開徵碳稅,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問題——將自然環境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融入政治經濟決策的考慮,以締造長期永續的經濟成長。
從環境科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人類經濟學的未來前景。《氣候賭局》可說是所有政治、商界菁英及環保人士必讀的「氣候經濟學」科普書。諾德豪斯在書中詳細檢視全球暖化數據、進行影響評估、分析政策工具,並探討現實中人們拖延不作為的種種原因。諾德豪斯認為,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涉及公眾、經濟與科技,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一、提高公共意識,認識並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和自然界的嚴重性;二、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且應該促成全球一致的行動;三、加速「經濟去碳科技」的研究,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美中不足的是,或許因為科學證據的欠缺,諾德豪斯在書中較少著墨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減排課題。但一如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導,被新能源電力行業廣泛使用的絕緣氣體六氟化硫,助長全球暖化的效果,高於二氧化碳2萬2千倍以上。每座風力發電機組會使用五公斤的六氟化硫,若外洩至大氣層,其暖化破壞力等於117公噸的二氧化碳!
輕忽其他溫室氣體,過於強調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果,自然激起某些科學家的不同意見。例如2007年的BBC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就試圖說明,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主要理由包括:一、1940年至1975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斷上升,但氣溫卻連續30多年下降,可見二氧化碳和氣溫上升沒有關係。二、中世紀溫暖期的氣溫比2007年高,但那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現在低得多。三、人類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65億噸,但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達1300億噸,可見人類對氣溫的影響有限。紀錄片中顯示,持這類觀點的科學家主要相信,太陽黑子等自然活動比人類活動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更為巨大。也因此,就算大家都同意全球暖化的現象,但到底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何者更為重要,似仍欠缺具說服彼此的關鍵科學證據。而不同陣營的研究資助背後,似乎也不脫與傳統能源或新能源產業的千絲萬縷利益糾葛。
去年諾德豪斯獲獎的同一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全球升溫1.5°C〉(Global Warming of 1.5 °C)報告,言之鑿鑿認為人類控制氣候升溫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與碳排放國,卻在近年接連退出《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後的《巴黎協議》。
美國是全球最富裕、受影響可能最深遠、能發揮最強影響力的大國,對全球暖化議題如此輕忽,無視其他190多個國家的減排承諾以及應對決心。彷彿是全球暖化,美國不怕全球怕。又或可謂氣候變遷,有人遷都有人聳肩。驚人的是,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本書中預見了這些劇本,點評了粉墨登場的主要角色。因此,讀完《氣候賭局》畫龍點睛的分析,大概對這場交錯著政治、經濟、科學的氣候賭局,包括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都會有了氣定神閒的大度、知己知彼的從容。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變化大夢初醒

如果你讀報紙、聽廣播或日常瀏覽部落格,幾乎一定會碰到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導,下列例子出自各種來源:

過去十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次。
最難堪的是:全球暖化有十好幾年沒有出現了。
北極熊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騙局。
格陵蘭冰層融解速度創下新紀錄。

全球暖化今天顯然深受矚目,同樣明顯的是,全球暖化是真是假、重不重要、對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等問題卻議論紛紛。有識之士從這些互相矛盾的訊息中,應該得出什麼結論?如果答案是全球真的在暖化,那麼這件事有多重要?在我們面臨和關心的眾多問題,如持續性失業、公共債務飛升、低強度戰爭、核武擴散等議題中,我們對全球暖化的關注應該排在第幾位?
簡單的答案是:全球暖化對人類和自然界是重大威脅。我要把這件事比喻成我們正進入「氣候賭局」,我這樣說,意思是經濟成長在無意中,為氣候和地球系統帶來危險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無法預見、很可能又相當危險的後果。我們正冒著孤注一擲的風險,拿氣候來豪賭,後果會令人驚訝,有些後果還可能帶來危害。但是我們才剛剛進入氣候賭局,還有時間轉頭退出。本書意在描述其中牽涉的科學、經濟和政治因素──以及消除我們所造共業的必要手段。

我們未來要走的路

全球暖化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議題,跟暴力戰爭和經濟蕭條等量齊觀,是未來會無限期左右人類和自然景觀的力量。全球暖化也是複雜的課題,涵蓋從基本氣候科學、生態學、工程學,到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等學門,結果是產生一本篇章浩繁的書籍。讀者在展開漫長的旅程前,或許會發現,看看未來要走的路,可能會有幫助,下面要說明本書五個篇章所探討的主題。
第一篇要檢視全球暖化科學,氣候學是蓬勃發展的科學,但基本因素在20世紀地球科學家的發展下,已經確立不移。
全球暖化的終極來源是燃燒化石(或碳基)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叫做溫室氣體,會積聚在大氣層中,長久留存。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會導致陸地與海洋表面升溫。最初的暖化效應會藉著回饋效應,在大氣層、海洋、冰層和生物系統中放大,產生的衝擊包括溫度變化、衝擊極端溫度、降雨型態、風暴位置與頻率、積雪、徑流量、供水量和冰層,其中每一件事情,對於對氣候敏感的生物與人類活動,都有深遠的衝擊。
過去地球氣候在無冰到雪封之間變化,推動變化的力量是天然因素,現在氣候變遷卻日漸受到人類活動的左右,全球暖化的主要推手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1750年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二百八十(280 ppm),今天已經升高到390 ppm,除非我們採取有力行動,減少利用化石燃料,預期到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升到700至900 ppm。根據氣候模型,到時候這樣屆時會造成全球平均升溫攝氏3到5度,然後還會進一步大幅升溫。因此,除非經濟成長大幅減緩,或採取強力行動,急劇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否則預期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會繼續積聚,帶來全球暖化造成的一切後果。
第二篇要分析氣候變遷的衝擊,本篇關切的重點不是氣溫本身,而是對人類與自然系統造成的衝擊,分析衝擊時的核心觀念是:人類是否能夠管理某種系統。高所得國家的非農業部門受到嚴格管理,這種特色至少會在幾十年內,讓非農業部門用相當低的成本,因應氣候變遷。
然而,很多人類與自然系統沒有人管理,或是無法管理,非常容易受到未來氣候變遷的危害。雖然有些部門或國家可能從氣候變化中得到好處,有些地區卻因為緊密結合對氣候敏感的物理系統,可能受到重大破壞,潛在的破壞最可能集中在低所得和熱帶地區,如熱帶非洲、拉丁美洲、濱海國家和印度次大陸。容易受害的系統包括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季節性積雪、海岸社區、徑流量和自然生態系統,這些地區可能受到嚴重衝擊。
科學家特別關心地球眾多系統的「臨界點」,臨界點涉及系統跨越門檻時、發生突然或無可挽回變化的過程。很多系統以極大的規模運作,以致於人類無法用現有科技有效的管理。四大全球性臨界點包括大片冰層(如格陵蘭)快速溶化、墨西哥灣流之類海洋環流的大規模變化、暖化造成更多暖化的回饋程序、以及長期暖化的增強。這些臨界點特別危險,因為這些臨界點一旦觸發,就不容易逆轉。
第三篇要從經濟角度,探討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有好幾個策略可以減緩氣候變遷,但最有希望的策略是「減緩」、或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代價高昂。研究指出,即使以效能良好的方式推動,要達成國際氣候目標,每年要耗費世界所得的1%到2%(以今天的水準來算,每年要動用6000億到1.2兆美元)。我們可以想像,科學家可能會找到若干神奇的科技突破,急劇降低這種成本,但專家認為,最近的將來不可能出現這種突破。
氣候變化經濟學簡單而明白,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會在不經意之間,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中,形成很多可能有害的衝擊。這種過程是一種「外部性」,外部性會發生,是因為排碳的人沒有為這種特權行為支付代價、受到傷害的人沒有得到補償。經濟學的一大教訓是:混亂的市場不能有效應付有害的外部性。在排碳這個事情上面,混亂的市場會產生太多的二氧化碳,因為排碳造成的外部傷害代價為0。全球暖化是特別棘手的外部性,原因在於這一點是全球性問題,又是會延展到未來幾十年的問題。
經濟學說明了一個跟氣候變化有關、但大家都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任何政策要有效,都必須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為排放訂價會矯正市場上外部性訂價過低的弊病,要提高訂價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對容許排放的數量,訂出法定的交易限制(碳交易),二是針對碳的排放徵稅(碳稅)。經濟史的核心教訓是誘因很有力量,要減緩氣候變遷,必須提供誘因給每一個人──幾百萬家企業和支出以數兆美元計算的幾十億消費人口,促使他們逐漸用低碳活動,取代現有靠化石燃料推動的消費行為,最有效的誘因是高昂的碳價。
提高碳價會達成四個目標:第一是發信號給消費者,告訴他們,應該減少使用哪些碳密集的產品與服務。第二是發信號給生產商,告訴他們哪些輸入因素具有碳密集屬性(煤炭和石油就是例子),哪些輸入因素屬於低碳或無碳屬性(例如天然氣或風力發電),從而誘導企業改採低碳科技。第三是提供市場誘因給發明家、創新者和投資銀行,讓他們發明、資助、開發和引進新的低碳產品與製程。最後,碳價會讓推動所有這些任務所需要的資訊,得到有效利用。
第四篇要檢視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問題,包括各國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作法應該多急劇?減排時程表應該如何安排?在不同產業和國家之間應該如何分配減排?什麼政策工具最有效?是租稅、以市場為基礎的排放上限,還是法規或補貼?
根據氣候歷史或生態原則,把氣候目標訂為硬性目標,是很吸引人的作法,這種簡單目標的方法忽視達成目標的成本,因此行不通。經濟學家支持一種叫做成本效益分析、藉著權衡成本和效益來擇定目標的方法。
因為氣候變遷與衝擊涉及的機制極為複雜,經濟學家和科學家要依靠電腦化的綜合評估模型(IAM),來預測趨勢、評估政策和計算成本效益。綜合評估模型的一個重大發現是:減緩排放的政策應該儘快推出。最有效的政策是把每個部門、每個國家減排的遞增或邊際成本均等化的政策。有效的政策應該具有最高的「參與率」,也就是說,應該儘快拉攏最多的部門和國家參與,同時,應該攔阻搭便車的行為。此外,長期間逐漸升級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有時間適應高碳價,也有時間逐漸加強管制碳排放。
雖然所有方法都同意三大核心原則──普遍參與、任何年度所有用途的邊際成本均一化、長期日趨嚴格──分析師對於政策的嚴格程度看法卻大相逕庭。我們的分析顯示,政策應該根據成本、參與率和折現率,把限制氣溫升高的目標,訂為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這裡認定為公元1900年的氣溫)高出攝氏2到3度;如果成本低落、參與率很高、對未來經濟衝擊的折現率低落,就適於選擇上述較低的目標;如果成本高昂、參與率低落、折現率居高,就應該選擇較高的目標。
政策要有效,涵蓋範圍必須廣及全球,京都議定書之類過去的公約所以會無效,是因為沒有提供鼓勵參與的誘因,各國因而具有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努力成果的強烈誘因,因為減排具有局部性,成本高昂,效益卻在廣遠的空間和時間上分散開來、隱而不顯。有效的全球協商需要有效的機制,以便鼓勵參與、阻止搭便車。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針對非參與國的產品與服務開徵進口關稅,使負擔變成重到足以鼓勵大多數國家參與國際氣候體制。
第五篇要討論的是:務實的評估必須承認有效延緩全球暖化的政策前途多艱,即使氣候學家在瞭解基本趨勢上,已經獲得長足進展,事實卻證明,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實施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進展這麼緩慢,一大原因是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導致搭便車的困境──不參與全球減排協議的國家可以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耗費巨資締造的減排成果。這種誘因造成不合作的搭便車均衡,其中只有少數國家推動強而有力的氣候變遷政策,這種情形很像目前的國際政策環境,聲勢浩大,卻完全沒有懲罰。透過國際貿易關稅處罰非參與國的作法,應該會減輕搭便車的重大弊病。
此外,現在還有一種目前世代搭便車,把處理氣候變遷成本推到後代身上的傾向,大家會搶搭世代便車,是因為今天減排的大部分好處,要到未來很多年後才能收穫。
利益團體從中攪和、混水摸魚,提供誤導大家的氣候科學和經濟成本分析,使雙重搭便車的問題更為惡化。這些反對派強調異常和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忽視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氣候變遷的基礎科學和現行預測。在美國要制定有效政策特別困難,因為科學上的憂心雖然日益嚴重,意識形態上的反對卻愈來愈堅決。

今天的三大步驟

有識之士自然想知道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這一點是涉及公眾、經濟和科技的繁複過程,我要強調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三個特殊項目上。

第一、世人必須瞭解和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與自然界的嚴重性,科學家必須從科學、生態學到經濟、國際關係等所有層面,繼續深入研究。世人對反對派捏造的說法應該保持警覺,他們會找出上千個理由,要大家等待幾十年後,才採取適當行動。

第二、各國必須建立政策,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價格。這種作法就像我們討厭吃味道噁心的藥品一樣,一定會遭到大家的抗拒,卻是控制排放、促進低碳科技、促使地球免於遭到暖化失控威脅的根本要素。此外,我們需要確保大家推動全球性的行動,而不只是推動限於一國的國內行動。雖然政治可能具有局部性,而且反對採取強力行動、延緩暖化的態度出自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延緩氣候變遷卻需要協調一致的全球性行動。
第三、情形清楚顯示,能源部門的科技快速變化,對轉型為低碳經濟很重要。目前的低碳科技無法取代化石燃料,在經濟上又不能嚴厲懲罰碳排放,開發經濟實惠的低碳科技會降低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成本。此外,如果其他政策失效,低碳科技是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最後寄託。因此,政府和民間部門必須盡力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提高公共意識、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加速進行「經濟去碳科技」研究三種主題,會貫穿整本書。

氣候變遷、衝擊與政策的循環流動

我們從圖1可以想見本書探討的內容,圖中顯示合乎邏輯的循環流動是從排放到衝擊,最後回到排放,結束整個循環流動。
大家值得花一分鐘時間,檢視圖1的邏輯。全球暖化問題始於左上方格,即經濟成長和市場發出的扭曲價格信號,造成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快速升高。然後箭頭移到右上方格,顯示二氧化碳濃度和其他力量,導致氣候系統的重大變化。
右下方格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類與自然系統產生衝擊。最後,左下方格顯示社會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反應。
圖1的箭頭代表「經濟─氣候─衝擊─政治─經濟」連結中不同部分的關係。然而,最後兩個箭頭是用虛線表示,還加上問號,代表其間的關係還不存在。到2013年為止,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國際協議尚未出現。如果我們繼續走在幾乎毫無政策的現行道路上,那麼虛線箭頭會消失,全球會繼續走在全球暖化不受限制的危險道路上。


第二章兩座湖泊的故事

雖然我們的世界十分碩大,似乎不受人類粗魯對待的影響,其實地球上的生命系統很脆弱,地球上充滿了有機體(organism),彼此靠著繁複的關係網路,連結在一起,太陽的溫暖和大氣層的保護是這一切能夠安然存在的原因。我們只需要看看接受的太陽輻射量和地球相同的月球,就可以看出地球眾多系統的偶然機遇;要不是大氣層罩著我們,地球應該會像月球一樣淒慘。生命系統或許會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發展出來,但是看來像我們地球這樣的生命系統,包括我們的動植物、人類和人類文明,非常不可能在任何其他地方發現,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戲碼只會上演一次。
我可以用兩座湖泊的故事來說明地球上的生命有多麼脆弱。第一座湖泊是一小串鹹水池(salt pond),位在美東的新英格蘭(New England)南部,是我夏天愛去的地方。2萬年前的上次冰河期(ice age)間,新英格蘭埋在冰山下,冰河退去後,留下這些位在海岸河口的池塘,成為今天笛鴴(piping plover)、小燕鷗(least tern)、鱟(horseshoe crab)和五顏六色水母的棲地或中途站;長長的海灘屏障著池塘臨海的一面。
這些池塘是很脆弱的地方,受到各方的摧殘。開發商、颶風和汽艇全都侵襲這處脆弱的海岸線,環保人士、生態學家和環保機構努力反擊;近年來,保護和破壞的力量一直相持不下。
一世紀後,這些池塘會是什麼樣子?答案要看我們將來的行動而定。如果我們阻止了氣候變遷,100年後,這些池塘可能像今天一樣漂亮。然而,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不受約制,暖化、海洋化學(ocean chemistry)變化、和海平面上升聯手起來,可能會把這裡變成死氣沉沉的鹽澤(salt marsh)。
死神已經迫近第二座湖泊。中亞(Central Asia)的鹼海(Aral Sea)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但是半個世紀以來,鹼海的面積已經從2萬6000平方英里,大約縮小到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大致類似從紐約州縮小到康乃逖克州(connecticut)的大小〕為什麼會這樣?情形不像颶風、戰爭或失控資本主義無情的剝削那麼戲劇化,原因主要是異常誘因推動的差勁經濟計畫,是實施中央計畫經濟「社會主義」的前蘇聯,決定把注入鹼海的河水改道,去灌溉邊際土地。這座湖就像嗷嗷待哺的小孩,逐漸地走向死亡。
這兩座湖泊的故事用最簡單的方式,述說本書的內容,人類控制了地球的未來,也控制了上面生機盎然的湖泊、森林與海洋的未來。生機勃勃的地球有很多敵人——其中全球暖化是我們的焦點,但是全球暖化跟不受約制的市場力量、戰爭、政治上的愚蠢和貧窮同時發生,我們首先必須瞭解有哪些破壞力量正在發揮作用。然後,結合科學分析、慎重規劃、良好制度和市場力量的適當引導,就可以保護身邊獨一無二的遺產。
要保護我們的世界,我們必須解決眾多問題,本書只探討其中的全球暖化問題。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小規模地促使全球暖化,但本世紀是我們必須遏止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無限制成長的關鍵期,尤其是遏止化石燃料(fossil fuel)所產生溫室氣體成長的關鍵期。如果我們在本世紀結束前沒有大幅減少這些氣體的衝擊,地球環境的前途會很可怕。

個人觀點

本書的目的是正確看待全球暖化,以便有志之士能夠瞭解,得出跟全球暖化有關的明智判斷。我在書中要從頭到尾探討這個問題——要從最初暖化起源於我們個人利用能源的方式,探討到最後社會應該採取行動,降低暖化危險為止。
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主要應該是想知道科學和經濟學界對全球暖化的看法如何的人。閱讀本書時,保持心胸開放會有幫助,如果你深信全球暖化只是絕大的左派陰謀,是由意圖微管理(micromanage)我們生活的人所發動,這本書不可能改變你的看法。反之,如果你已經斷定世界正走向氣候末日,你可能指責本書低估這種威脅的嚴重性。
但大部分人的看法介於兩者之間,受到對立的議論影響,指向不同的方向,可能認為這種辯論像法庭中律師的攻防。本書的做法是聽取雙方的說法,儘量不偏不倚地審視證據,呈現科學和經濟學界提出的最明智說法。
請注意,我把這一節叫做〈個人觀點〉,其中內容就像所有科學研究的主題,包含確確實實的事實;但無可避免的是,每個人一定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實。我們根據自己的觀點,慎重研究這個主題,再把我們的觀察跟不同的觀察揉合在一起,瞭解起來會比較完整。
我抱持什麼角度呢?我是經濟學家,在一所研究與教學大學服務,在經濟學的很多領域中、尤其是在環境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方面,負責教學和寫作。我是一本已經發行19版的經濟學導論教科書的共同作者,這種經驗讓我特別瞭解正在跟新觀念抗爭的人。
我在全球暖化經濟學上,研究和寫作的時間超過30年。我從暖化開始變成嚴肅議題以來,參與過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支持的很多研究。我寫過三本書和幾十篇專業學術論文,探討全球暖化經濟學,也教授大學部的能源經濟學(economics of energy)和全球暖化課程。此外,和全球暖化有關的辯論也是我熟悉的領域,因為我目睹過經濟學不同領域和國家預算政策中的類似爭辯。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需要降低雄辯濤濤的熱度,才能瞭解根本的議題。
你可能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另一本探討全球暖化的書;如果需要,為什麼要看經濟學家所寫的這種書?全球暖化難道不是科學議題嗎?
沒錯,要瞭解氣候為什麼會變化,要確定氣候變遷的速度和涵蓋範圍,一定要瞭解自然科學,不研究地球科學家的基本發現,我們顯然不能希望自己能夠瞭解暖化問題。
但是全球暖化從頭到尾都跟人類活動有關,暖化起初是種植食物、住屋取暖、甚至上學之類經濟活動無意間形成的副作用。要瞭解經濟活動和氣候變遷的關係,必須分析我們的眾多社會系統,這些系統正是經濟學之類社會科學探究的課題。
此外,要設計有效措施,延緩或防止氣候變化,不但必須瞭解二氧化碳所遵循的物理定律,也必須瞭解涉及人類行為、比較善變的經濟學和政治學法則。我們的政策必須深具科學基礎,但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也無法改變大家花用所得或為屋子取暖的方法。要改變經濟成長的方向,走向低碳世界,必須運用充分瞭解人類行為後所制訂的政策。因此,瞭解科學是量度人類如何改變未來氣候的第一步,但是,瞭解經濟和政治層面,才是設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我特地為年輕人寫這本書,還把本書獻給我的孫子,他們和他們那一代會繼承這個世界,而且可能活到21世紀以後。本世紀結束時,地球會和今天大不相同,到時候,地球的樣貌如何,取決於我們在這段期間裡採取過什麼行動,但對自然界而言,延緩全球暖化的行動可能是頭等大事。我希望我們的孫輩將來回顧時,會說我們這一代確實下定了決心,力求扭轉我們所採取的危險路線。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