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國民黨不提起的那些事, 如何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 | 誠品線上

中国共産党: 葬られた歴史

作者 譚璐美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國民黨不提起的那些事, 如何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志宇,這些事,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但國民黨政府從來不提,這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些事,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但國民黨政府從來不提, 這些人,讓共產黨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卻埋葬了這段歷史: ‧國父孫中山創立國民黨,卻愛上共產主義,國父的太太宋慶齡站在共產黨那邊。 ‧五四運動哪算是白話文運動,重點是催生了共產黨。 ‧陳獨秀、譚平山創立的共產黨,為什麼最後成了毛澤東的? ‧國民黨的「清黨」豈止開除共產黨,而是大屠殺,連中共總書記之子都殺了。 ‧國民黨說「南昌暴動」,事實上是國共大戰,共產黨從此由運動走上建軍造反。 ‧國民黨剿共,驅趕共產黨展開「長征」,這反而幫了毛澤東? 我們今天的處境,以及「兩岸三地」的形成, 來自多年前的這段歷史,但,沒人提過。 本書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譚平山家族後人譚璐美訪談整理的口述歷史, 口述者是中國共產黨「高明三譚」之一的譚天度。 他們在中國官員「陪同」(監視)的情況下,明察暗訪, 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翻案事實。 ‧共產黨的創始人是陳獨秀,為什麼會被開除黨籍?誰能開除創黨人? ‧先有了共產黨員,才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這樣? ‧國父創建國民黨,卻相信了共產主義,還讓共產黨員以共黨身分加入國民黨。 ‧陳獨秀、譚平山的知識分子共產黨,如何成為李立三的工人共產黨, 又怎麼成了毛澤東的農民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演化,蔣介石扮演什麼角色? ‧蔣介石自導自演中山艦事件,從此國民黨成了他唯我獨尊。 ‧共產黨被國民黨軍隊圍困在江西山區,打不死、滅不掉,還進出自如, 因為有祕道? ‧日本軍打下來的城市,怎麼會都成了共產黨的地盤? ‧毛澤東建國的時候,譚平山配合毛主席演了哪齣戲?幫助他統一天下。 ‧譚天度參與的香港工作,讓抗戰勝利時的共英談判,英國全盤讓步。 ‧譚天度的太太區夢覺一直是中共中央三大女傑之一,怎麼會失蹤14年? ‧中共因為南昌起義建軍,終於奪取天下, 為什麼毛澤東在文革的時候,對於南昌起義的參與夥伴百般迫害? 這些歷史,國民黨不提、被中國共產黨埋葬, 卻形成如今臺灣、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現實! 這是一位百歲老人的回顧, 一段決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命運的歷史祕密,本書都將一一揭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志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譚璐美1950年出生於東京。本籍中國廣東省高明縣。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系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講師、中國廣東省中山大學講師,後來從事寫作。 著有《遙遠的廣州》(六興出版)、《江青嫉視的女人──中國的第一夫人王光美的一生》(NHK出版)、《創立中國共產黨的13個人》、《鴉片的中國史》、《日中百年的群像:革命尚未成功》(以上皆為新潮社出版),及其他多本著作。潘承瑤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愛玩文字,人海浮沉滄海之一粟。曾任兼職譯者,閒暇時喜歡看電影、讀小說,最近開始接觸水族的世界,期望能以文字傳遞新的想法與感動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官方正史多寫神話,外史更能一窺真相/周志宇 作者序 聖賢皆寂寞,勝者留其名 序章 廣東派的共產黨,怎麼變成毛澤東的? 「絕不洩漏車上的談話內容,請放心」/國父發動革命,自己沒開過一槍/二老敘舊,15個外人作陪/我稱他叔公,他稱我堂姑/先有共產主義小組,才有共產黨/香港回歸,宛若歷史長軸 第一章 五四運動,陳獨秀與廣東共產黨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北大、五四、陳獨秀/五四與「二十一條要求」/廣東專出革命家/五四運動,才不是白話文運動/坤維高中,培育奇女子/以前的人辦報,不是為了八卦/先有黨組織,才有共產黨/不打發時間、不接受政黨支援/陳炯明招攬陳獨秀/共產黨前身:「廣東共產主義小組」誕生/夜校教育工人,也教階級鬥爭 第二章 歷史矛盾:誰才是中共創黨元老? 中國共產黨第一任書記——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綱領?最高機密/譚平山、譚天度到底是不是中共「創始人」?/還沒創黨就已是共產黨人/還不是黨員,就開始訓練黨員?/為何周恩來是創黨元老,譚天度不是?/共產黨、國民黨,曾是同一黨/辛亥革命造就譚平山,毛澤東還旁邊站/國民黨裡的共產黨團書記/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從此大權在握 第三章 譚平山因起義失勢,毛澤東因長征崛起 國民黨「清黨」,共產黨「起義」/陳獨秀的兒子也死於清黨/共產黨創黨人──陳公博脫離共產黨/遭史達林定罪的陳獨秀/八一建軍!共產黨南昌「起義」/共產黨搞革命,卻高舉「國民黨」大旗/會昌之戰,葉挺威震天下/南昌起義後,譚平山失勢/國民黨不斷追擊,周恩來逃往香港/「長征」造就了毛澤東 第四章 李立三的共黨,變成周恩來的香港 整肅:勝者對付敗者的拿手好戲/李立三鬥垮譚平山/明明是共產黨員,卻胸懷自由主義/李立三的極左路線,讓共產黨更加潰敗/南昌起義──共產黨版辛亥革命/據點移往香港,設置「頭腦中樞中心」/拒絕重返共產黨,「再建」中華革命黨/六條祕密路線,運送三種重要物件/用人力運輸,連金塊都不會掉/國民黨政府的南京監獄,有進無出/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 第五章 搞丟一個夢覺,還你一個陳新 師生戀夢覺,鐵軍成烈士/失蹤14年的愛妻/第二次國共合作後,加入東江縱隊/東江縱隊出任務,英國欠人情/尾隨日軍,奪回領土並成立「蘇區」/搞丟一個夢覺,還你一個陳新/荒唐的延安幹部 第六章 周恩來為何不奪回香港? 香港到底歸誰的?早到者勝/英軍三百,東江縱隊一萬二,奪回香港!/占領香港?不如利用香港/我不討回香港,但你得答應我全部要求/國共不知誰能勝出,香港且留中共後路/周恩來,高明啊! 第七章 譚平山與毛澤東的最後一齣戲 「國家」可憑雙手創造出來,絕非無可動搖/國民黨沒做的二五減租,共產黨做了/譚平山,共產黨籍的民主黨派/譚平山與毛澤東合演的一齣戲/義勇軍進行曲以及五星旗的意義/被國民黨與共產黨開除後又加入/文革質疑:南昌起義為何高舉國民黨大旗?/南昌之敗,被淘汰的是廣東派/姿態:文革時代勞改,依舊堅持用公筷/人去了,但歷史不會就此埋葬

商品規格

書名 / 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國民黨不提起的那些事, 如何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
作者 / 譚璐美
簡介 / 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國民黨不提起的那些事, 如何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志宇,這些事,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命運,但國民黨政府從來不提,這些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192863
ISBN10 / 6267192865
EAN / 9786267192863
誠品26碼 / 2682311249002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5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些歷史,國民黨不提、被中國共產黨埋葬,
卻形成如今臺灣、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現實!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聖賢皆寂寞,勝者留其名

  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塊石頭,從成立的1921年開始,已經超過了100年。這段漫長歲月是動盪的年代,活躍於舞臺上明星們也激烈的改換了。更替的理由有二:戰死,跟自家人的審判。未戰死、也沒受到自己人公審而倖存下來,最後逐步掌握權力的人,方能留下英雄美名。
  換句話說,現代的中國共產黨就是所謂的「勝利組」,就像一棵扎根於「過去」的大樹上綻放的花朵一樣。我們因為眼裡只看到盛開的花,就逐漸忘記地底深處擴散的樹根,但根部卻至今仍切切實實的生長著,若非如此,這樹木早就乾枯了。
  有人說中國是個無法理解的國家,因為中國的見解一直遵循著過去的方針和主張,和日本或者世界的常識大相逕庭,朝著旁人無法預想的方向前進。然而,這只不過是歷史的洪流中必然的結果罷了,看不清這點,一定是因為隱藏的史實太多,因而漏失了其中的一些線索。
  中國共產黨究竟是怎麼誕生的?粗略來看,要說是源自孫中山、蘇聯(當時)與日本也無不可。孫中山是個革命家,同時也是連日本也十分熟悉的中國人,他仰賴日本跟其他各國的金援,發動了辛亥革命,最後打倒清廷、建立國民政府。
  當時的日本,是亞洲諸國中最早實現近代化的國家;優秀的中國人因此十分嚮往日本,並為了學習西歐的近代化而前往日本。中國共產黨在草創初期學習到的社會主義思想,幾乎都是透過日本習得。現代的日本人似乎並沒有對當時的日本給予太高的評價、也不表示關心。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出於謙虛的民族性?還是戰敗的挫折感讓他們自信全失?然而,即便是現在,也有不少中國人對當時的日本賦予高度評價。
  孫中山創立的國民政府,在他死後曾建立一段屬於中華民國的時代。雖然沒多久就被共產黨取而代之,但孫中山卻對蘇聯提倡的社會主義理想起了共鳴,不但積極的接受支援,也與共產黨合作。
  孫中山的根據地,也就是廣東這個地方,傳統上以「革命發源地」廣為人知,也有許多革命家來自這裡,包括創設廣東共產黨的譚平山。有段時間,譚平山位居充滿魅力的共產黨領導地位,而備受推崇,簡直就是偶像一般,但他卻突然從舞臺上消失了。這段從活躍到消失的經過,至今在研究者之間,仍然是個「極大的謎團」。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開這個「極大的謎團」。
  這裡有個活生生的證人,正確說來,應該是在1999年以106歲高齡辭世,我的叔公「譚天度」這號人物。本書雖是仰賴他的記憶,開始陳述這段故事,但主角應該說是時代本身才對。這是我從廣東這個中國的小小一隅,透過個人觀點,重新審視過的歷史繪卷,與眾所周知的中國「正史」迥異,換句話說,要是將本書當成中國共產黨被埋葬的「外史」,也無妨。
  我的父親名喚譚諍。1925年,時值16歲的他進入廣東省廣州市的高等學校廣雅中學就讀,沒多久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少年組織,也就是社會主義青年團,擔任書記(編按:在社會主義政黨中,書記是指主持日常事務的領導人)一職。隔年1926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社會主義青年團也跟共產黨一起加入了國民黨。
  1927年春天,我的父親以18歲的年紀,被任命為廣東的共產黨組織祕書之後,除了於廣東區委員會的事務所進行相關活動,也跟譚平山、陳延年、惲(音同「運」)代英等這些廣東共產黨的指導們私交甚篤。關於長輩譚平山,父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常對著桌子寫東西的身影,以及偶爾交臂、閉眼沉思的模樣。對我提起這些事的父親,在2001年4月6日以91歲高齡過世,如今已是令人懷念的回憶了。
  我在蒐集資料的當時,不光獲得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狹間直樹先生(日本的中國現代史權威)、京都大學教授石川禎浩先生及江田憲治先生、神戶大學教授緒形康先生等人諸多協助,甚至長時間仔細的給予指導,我對此深感謝意。
  本書的出版,也受到文藝春秋社文春新書編輯部的宇田川真先生當時的全面支持,同樣致上感謝之意。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官方正史多寫神話,外史更能一窺真相

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志宇

  「政府為團結抗日,允其(中共)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共軍改編後,初計3萬人,表面服從政府,暗中擴張勢力。羽毛既豐,故態復萌,竊據地盤,襲擊國軍。民國29年10月,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調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襲擊國軍……。」

  這是舊版國立編譯館所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中的描述。

  「中日戰爭以1937年7月的『盧溝橋事變』為開端全面爆發,日軍以勢如破竹的態勢進攻;相對的,國民政府軍的最高司令官蔣介石,卻只把共產黨軍送往前線,把國民黨軍部署在後方,努力保存勢力。儘管如此,懼於日軍猛烈攻勢的國民黨軍卻喪失士氣,不斷出現戰前逃脫者,因此,日軍十分輕鬆的掌握了廣大的區域。」

  這是本書第191頁的描述。
  內容看起來是完全相反的兩段文字,而海峽兩岸的華人,各自被迫相信其中之一。大家心中多半知道這些記載並非真相――至少不是全部的真相,現代中國關於國共之間的歷史,猶如迷濛濃霧中的景象,只有一些模糊的輪廓,似乎誰也說不清楚。
  其實,不只中國國民黨不談這些事,其中的許多部分,中國共產黨也不談。
  嚴格說來,本書不是一本書寫嚴謹的歷史著作,也並未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它很好看。好看的地方在於:在充滿了迷霧的歷史氛圍下,海峽兩岸的著作都充滿了意識形態,即使沒有刻意扭曲,卻也不至於誠實書寫。
  因此,每當有什麼「揭祕」、「真相」、「祕辛」,或者是大人物的書信、日記、傳記出版時,往往大受歡迎,而且,更令人覺得諷刺的地方在於,人們通常認為這些出版品的內容,比官方正史更可信。
  本書便具有這樣的特質。
  譚平山和譚天度在臺灣的知名度極低,只有極少數研究現代史的學者,曾經在某些討論中國共產黨或國共衝突的著作中,看過這兩個名字,不過恐怕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地位。這當然是受到傳統歷史著作觀念的影響所致,人們通常會相信,一個先知式的英雄,才是歷史發展的關鍵,他們的睿智與決心帶領人們走出災難、迎向光明――英明的蔣總統與偉大的毛主席,就曾在海峽兩岸長期扮演這個角色。當然,在偉大先知的領導下,會有一群忠誠的追隨者,於是就形成了大家熟悉的「歷史神話體系」,而這種神話,正是我們的正統歷史教科書中的基本架構,不只在中國如此,在其他國家或文化中,同樣如此。

揭露歷史真相的,往往是小事件

  然而,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是無數的小人物及小事件,而這些「揭祕」、「真相」、「祕辛」之類的著作,所揭露的也正是這些小事件。當然其中有些想要推翻舊權威而另建新權威,例如近年來在中國出現關於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重新評價,甚至直接動搖了偉大毛主席的歷史地位。但藉著這些小小的事件,歷史的輪廓漸漸變得清晰,我們也比以往更可能看到一些歷史的真相。
  譚平山和譚天度所代表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壯闊無比的救國運動,面對長期積弱的中國,面對清末以來從來未曾減削的苦難與恥辱,在各地都有這種知識青年奮起救國圖存,他們組織社團、發動宣傳、訓練演講員、介紹新思潮、聯絡有共同理想的同志共同努力。他們彼此的理念雖然未必相同,手段亦各異其趣,但目標則是一致的。
  作者以宛如懸疑小說般的筆調,描述一群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如何在面對國民黨掌握大權、全面捕殺的情況下,努力爭取生存的空間,如何利用國內外的局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如何在對抗國民黨的同時,還得遭受來自蘇聯的干涉。
  當然,譚平山與譚天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無疑被刻意的強調,不過,本書的寫作目的正是在補充(或是糾正)原本歷史寫作對他們的不公。連帶的,由於周恩來對譚平山的一貫肯定態度,對照毛澤東的冷漠(作者甚至暗示毛可能曾做出對不起譚天度的行為),書中始終對周保持高度的肯定與推崇,對毛則負面得多。而書中談到譚天度那段離奇的婚姻及結果時,那種淡淡的無奈與哀傷,可能是本書最具詩意的一段文字。
  作者終究沒有能夠讓那段模糊的歷史變得清晰,甚至其本人的史觀,明顯具有中國與日本觀點的雙重性,但藉著描述兩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我們可以更貼近的看到某些真相。
  撇開國民黨與共產黨宿命般的對立性觀點,我不禁想到民國64年(1975年)念高中的時候,衡陽路騎樓下那個私下販賣禁書的老頭。那是一個熾熱的午後,讀夜間部的我習慣性的在上學途中繞經那個攤子,看看有沒有「好看的」書。
  老頭那天一如既往的對我眨眨眼,四下看了看,確保沒有危險後,從一疊雜誌底下拿出一本書――是香港出版的吧,我記得。綠色的封面,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當時心中的疑惑與震撼。書名是《周佛海日記》,封面上印著一行大字:「其實,他們也想救中國。」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國共產黨綱領?最高機密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全大會),至今仍被當作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第一頁,是值得紀念的重要大事。當時召開大會的地點,現在也成為觀光聖地,但事實上,會議本身日後卻招來爭議。
  首先,是參加成員以及參加人數並不確切,連舉辦的時間也不甚清楚。再者,就連應該已經在會議中完成的《中國共產黨綱領》,至今仍尚未被發現。至於為何無法確定與會成員是誰,除了因為沒留下會議紀錄跟會議速記以外,儘管有不只一份與會當事人的回憶錄,但不管是哪一份,主觀記憶都過於強烈,且欠缺客觀性。
  參加人數方面,以往就有「13人」與「12人」的說法,其中以香港的民間歷史研究家鄧文光所指出的「12人」說法最有力。此外,會議日期方面,除了中國政府公布的「1921年7月1日」,以及海外專家之間主張的「7月20日」兩種說法之外,由於鄧文光「1921年7月23日」的說法公認最為合理,一度成了會議日期的定論。
  一位民間學者提出的研究結果,竟被視為最有力的論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國共產黨綱領》有兩份現存史料:其一是陳公博於1924年1月,在哥倫比亞大學用英文撰寫的版本;以及蘇聯解體後,解密公開的俄文版。兩個版本一起比較之後,內容幾乎一致,但兩份都是外文資料,不能說是「定案版」。然而,中文資料到現在尚未被發現。
  抑或是明明在中國國內已經發現、但由於內容對現行體制會帶來什麼不利的影響,因而被阻止公開也說不定,更何況中國政府甚至阻擾公布全體成員的名單。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以來,政府發行刊物中通常只留下毛澤東、周恩來等少數4、5人的名字於其中,就連前面提及的會議日期,也有不少全盤接受毛澤東的發言、著作這種缺乏客觀性的內容。所謂中國近代史,就是這麼祕密主義,就連一件基本的事情,到今天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從此大權在握

  1926年3月發生的「中山艦事件」,其實是起謎樣般的事件。軍艦「中山艦」艦長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航行到黃埔地區的時候,蔣介石卻說不記得曾發布這樣的命令,於是宣稱此乃共產黨以暗殺自己為目的所策劃的陰謀,接著立刻頒布戒嚴令,並逮捕了李之龍(中山艦艦長,是中共在國民革命軍中軍銜最高的軍事將領)等五十多名共產黨員。
  這事件在往後引起各種揣測,但最後仍不了了之。
  其中一種臆測是,明明不存在任何陰謀,是蔣介石以為自己是共產黨狙殺目標而反應過度;另一種說法則大膽主張,這起事件是蔣介石一手策劃的。目前則大致上歸納出這是蔣介石意圖剷除左派、反共產黨發動的無血革命。
  如此推測是因為「中山艦事件」發生後沒多久,蔣介石就掌握國民黨、國民政府以及國民革命軍等所有重要單位。他打著繼承孫中山遺志的響亮招牌,以統一全國的名義開始向北方進軍──北伐。但綜觀北伐一事,相對於抱持贊成立場的廣東區委,以陳獨秀為首的上海共產黨中央卻投反對票,引起大規模的爭論。
  再者,1926年以後,共產黨中央遵照第三國際的方針,下達「與國民黨左派協調、設法奪取國民黨權力」的指示,但平常就和國民黨共事因而討厭此做法的廣東區委,提出「真左派並不存在」的反對論點。
  在這個反對論點之後,不可思議的事情又再添一樁。第三國際在中國共產黨設立當初,援助的資金竟然高達90%,但不管資助多少,似乎都沒有流通到廣東區委這裡來。
  根據陳公博的著作《我與共產黨》,裡面甚至有「廣州共產黨沒用過蘇聯的一毛錢,連(資金送達處的)地點都沒有,也無法拿到人事費用……我、平山、植棠都有工作,在學校授課,把每月剩餘的薪資撥做黨費,刻苦經營卻也過了一年」這樣的陳述。
  廣東相關的史料中,也留下很多譚平山為了獲得活動資金而提出的募款委託書。這是因為在獲得「革命的發源地」這樣高度讚譽的廣東,整體社會都深入了解革命思想,所以容易募集到資金的關係。要是當初接受第三國際的資助,對第三國際的忠誠,感覺也會如同上海的共產黨中央那麼強烈。
  就這樣,即便幾度維持不和諧的關係,隻手掌握軍隊的蔣介石抱持統一全國的野心,開始了北伐。
  汪兆銘等人組成的國民政府和黨機關,在保留國共合作的情況下轉移到武漢,組成了由左派主導的國民政府,而共產黨也跟著把黨中央遷到武漢。因為蔣介石強烈要求把國民政府跟黨機關移到設置總司令部的南昌,更加深了雙方的對立。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想讓蔣介石解職,並一舉奪取權力,但汪兆銘手無兵權,蔣介石便無視中央的命令,試圖在南京建立另一個新的國民政府。
  美國等列強擔心由共產黨主導的民族運動,怒濤會越漲越高,於是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跟日本五國發表共同聲明、挑戰蔣介石的新政權:「要讓列國撤銷承認南京國民政府嗎? 還是要消滅由共產黨指揮的『紅色暴徒』? 」
  面對這個恐嚇,蔣介石斷然選擇了後者,1927年4月時,為了掃蕩共產黨,發起了「清黨」的軍事攻擊。
  「就算錯殺千人,也不放過一個共產黨員。」基於蔣介石項至高命令,不光是共產黨,連左派勢力、勞動者、學生也遭到大量檢舉,不分青紅皂白就被殺害了。
  事後,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並迅速獲得列強的正式承認。
  就這樣,中國同時存在汪兆銘帶頭的左派――武漢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率領的右派――南京國民政府,形成一幅奇妙的政治勢力劃分版圖。

「長征」造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於1927年9月8日在長沙發動「秋收起義」,卻慘遭滑鐵盧,逃往位在江西省西部的井崗山。雖然有些山賊把井崗山周邊一帶當作自己的巢穴,不過毛澤東已先和山賊的首領拜過碼頭、稱兄道弟,而得以確保自己的棲身之所。
朱德則轉為游擊隊,和陳毅一起帶領殘存的部隊,在廣東、江西、湖南等地轉戰,一邊流浪。第二年,便抵達毛澤東所在的井崗山。而逃往香港的周恩來也先回到上海,再前往井崗山與他們會合。之後,賀龍也趕來會合。
逃進井崗山的共產黨集團持續躲在山裡。然而,蔣介石所發動的第一次到第四次「赤匪圍剿作戰」,也就是包圍共產黨、阻斷其糧食的作戰已經到了第四年,共黨集團也越來越撐不下去了。
在此期間,也在1931年9月爆發「柳條湖事件」(臺灣稱為「九一八事變」),翌年的1932年發生「上海事變」,日軍不斷進攻中國;不過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比起對日的抗戰,其實放了更多心力在討伐共產黨上。
第五次包圍共產黨作戰是從1933年開始實行,歷時一年。1934年10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賀龍等人最後打算捨棄井崗山,展開逃亡的旅程。沒多久,逃亡之旅就轉為以「朱毛紅軍」之名所展開的「長征」!
逃亡旅程的最初,共產黨的指揮權是掌握在以張聞天、秦邦憲為中心,稱作「28個布爾什維克」的親共產國際派,以及共產國際的顧問奧托.布勞恩(Otto Braun,中國姓名為李德)。不過,隨著逃亡之旅的時間一長,與國民黨的多次交戰中,共產國際派的作戰屢次敗北,而毛澤東則巧妙利用中國山野的戰法並得以獲勝,漸漸獲得認同。有一說認為,毛澤東最愛的書是《三國志》,而他也參考了許多蜀國軍師諸葛孔明統一蜀國的戰略。193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貴州遵義舉辦的會議上,從共產國際派手中奪得總指揮權,掌握全權。
「長征」歷經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各省,最後到達陝西省延安的時候,發表長征結束的宣言;實際上的行軍距離,達到12,500公里。其中,朱德的部隊是南昌起義軍當中,唯一一支生存下來的部隊。
以南昌起義的敗北為分水嶺,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多數被掃蕩一空;經過「長征」的試煉後,中國共產黨也搖身一變,成為全身帶著土味的戰士之黨。隨著這次的長征,中國共產黨的動員對象,從勞工轉變為農民。

占領香港?不如利用香港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雙方達成共識:大都市由國民黨統治,而中、小都市則由共產黨統治,也就是所謂的「隔離」。一般稱這次的會議為「重慶談判」。最後,毛澤東放棄占據香港。
  「共產黨為什麼突然會照蔣介石所說的,放棄占據大都市呢?」
  「原因之一,是因為共產黨到當時為止,都沒有管理大都市的經驗。相對於蔣介石裝備的美國現代化武器,共產黨的軍備品質真的很粗劣,與日軍正面作戰是十分不利的。」
  「之所以會和英國談判,是基於什麼理由呢?」
  「當時,國民黨和英國為了誰應該取得香港的問題而互相爭鬥。在這種狀況下,共產黨無法直接反對國民政府而取得香港。因為大家同為中國人,若是做出這種事,最後就會成了賣國賊。不過,如果把香港交到國民黨的手中,對於共產黨而言,很明顯是不利的。所以他們想出的辦法,就是和英國談判。
  「共產黨並不是要和英國爭取主權,而是暫時讓英國處置香港,並長期的利用它。如果共產黨在香港建構了穩定的地位,將來也可以充分運用。之後如果時機成熟,就奪回香港。他們判斷,這是當下最好的策略。」
  即便是英國,就算他們多麼強烈主張奪回香港,兵力還是不足,而且也有可能直接面臨國共兩黨攻擊的危機,所以走上談判的可能性很高。
  8月底,周恩來在共產黨中央的名義下,曾指示廣東區黨委員會具體的提案項目,簡單來說,主要為以下內容:

  「保障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合法地位,與新聞出版的自由、職業選擇的自由、中國與香港之間的往來自由、共產黨幹部的武裝許可,以及保證華南地方基於英國法律的民主化運動等。」

  廣東區黨委員會除了以上的內容外,又再加上幾個項目,如東江縱隊的港九大隊任務結束後,讓他們安全撤退到本土等條件,之後便上呈黨中央。
  提案項目總結之後,就以有游擊部隊中心之稱的東寶行政督導處擔任談判角色,並任命數名共產黨幹部為代表。
  中英談判自9月中旬到10月下旬為止,一共進行了十幾次。
  起初英方代表只有一位,並有數名隨員跟隨。而中方則派出數名共產黨幹部,和翻譯黃作梅。之後,英方帶了翻譯與會,黃作梅就不再參加,而是由其他港九大隊游擊隊員以隨從的身分參加。
  在第一回的談判中,共產黨方面的代表首先就說:「香港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我們現在不打算在此提出主權的問題。」接著就提出共產黨的游擊部隊東江縱隊,在戰時救出外國人的貢獻。
  「被日軍逮捕、囚禁在戰俘收容所的外國人中,有61名英國人、80名印度人,其他還有美國、丹麥、挪威、菲律賓等各國合計200人以上獲救;而在解救過程中,游擊隊員也有多名犧牲者。關於這一點,英國政府起初答應援助武器彈藥與拯救行動資金,據說一直都沒遵守約定。」
  英方代表像是第一次聽到這些話一樣,只能瞠目結舌,默默的聽著。當提到拯救行動資金的部分時,卻撇嘴緩緩的搖頭,看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抱歉。
  共產黨方的代表冷靜的繼續說明。戰時,因為與盟軍之間締結了情報工作方面的合作關係,因此游擊部隊一共派出200名情報人員協助,也得到英軍與美軍很高的評價。接著,就指著旁邊的黃作梅,補充說明:「他雖然是港九大隊的國際工作組組長,但在救出外國俘虜和情報工作雙方面都很活躍。」
  之後,共產黨代表就以嚴肅的口吻做出結論:「香港總督楊慕琦雖然向日軍投降,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游擊部隊在香港、九龍一帶與日軍堅忍作戰,用各種奇襲戰術引起敵人的不安,也已經『解放』了數個農村和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聯合國的一員。如今,既然戰爭結束了,中國共產黨也有權力得到應得的部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接著,最後打出決勝的一擊:「在中國的國土上,如果與我們同心協力,對雙方而言都有好處。不過,若是拒絕合作的話,最後吃虧的可是你們。我想,歷史會證明這一點!」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英方代表的表情突然和緩下來,臉上帶著微笑,緩緩的開口:「你說的話,我們很了解。對於中國共產黨和游擊部隊在戰時所創造的歷史性貢獻,我們表示敬意,並致上感謝之意。」
  中英談判就這樣展開了序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