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 誠品線上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作者 劉少雄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這些文章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意義,而其中若干論點,於我們探索詞學文體論時應具有啟發的作用。 而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為詞史賦予不同的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庶幾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這些文章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意義,而其中若干論點,於我們探索詞學文體論時應具有啟發的作用。 而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為詞史賦予不同的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庶幾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言假作真時真亦假──李後主詞的情意世界 一、南唐詞風的建立及歧出──由馮延巳到李煜 二、文學與人生──李煜其人其詞 三、前期詞的真實性與虛幻感 四、相對情境激化的悲情 五、活在自我世界之虛妄 六、最後的總結情感與形式──論柳永的豔詞 一、柳永詞的兩種評價 二、柳永豔詞的情意內容和表現方式 三、柳永豔詞的寫作背景和文體特色情理跌宕之間──歐陽脩詞的文體特質 一、由歷來的詞評談起 二、遇感慨處見精神──自歐文中體現詞情 三、世間何計可留春──歐詞特有的情韻 四、鬢華雖改心無改──歐詞的跌宕之姿詩賦與樂律的協奏──清真詞美典之形成 一、「體」與「姿」──周邦彥詞詮釋觀點的省察 二、敘事以抒情──詞體書寫模式的演進 三、詩情、賦筆與樂韻──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姿態 四、創新抒情美典──清真詞的渾化之境 論清詞與清代詞學的特質 一、詞為何復興於清 二、以深情多感入詞所形成的沉鬱哀豔的情韻 三、清代詞學理論的提出及其深層意義草堂詩餘的版本、選旨和影響 一、《草堂詩餘》的分類本和分調本 二、《草堂詩餘》是歌本還是讀本 三、《草堂詩餘》與明清詞學的發展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 一、破浙派之姜張詞統 二、兩宋詞風之辨 三、對白石詞情夢窗詞筆的體認 四、結語胡適的詞史觀及其詞學效應 一、尚待釐清的問題 二、詞在胡適文學史觀中的地位 三、胡適詞史觀評析 四、胡適詞史觀的內在限制性 五、簡述胡適詞學的效應

商品規格

書名 /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作者 / 劉少雄
簡介 /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63725
ISBN10 /
EAN / 9786263663725
誠品26碼 / 2682441113006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1.6
級別 / N:無
重量(g) / 約540g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詞體美典如何形成?諸家怎樣建構詞的歷史?這是我一直以來為學治詞很感興趣的兩個課題。這些年來發表了二十餘篇詞學論文,大多與此相關。
  我之研究詞體美典的形成,不是就詞這一文類作整體概括的論述,而是透過個別作家、作品分析詞學文體論中潛在的問題。譬如:由李煜前後期詞的對照分析個人與時代如何影響詞的抒情特性;由柳永的豔詞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的性情與創作表現論析其詞在情理跌宕中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音樂旋律與文字鋪敘,融會敘事與抒情的特性,觀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形成一種美的典範;由時代人情的觀點探討清詞之美和清代詞學的批評意態等。這些文章大抵是從「人」的觀點研究「文」的,其實都關係到詞作為一種獨特文體的情感問題。
  我們談論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要知道每一種文體所抒的情應有不一樣的內容和表現。而要體察詞的情感特質,必須深入辨析詞人為詞的內在動因及其用情為文的態度。源自詞心的「情」雖相似,但如何面對、梳理這份情卻因人而異,或表現為婉轉低回,或表現為超脫飛揚,或豪,或曠,在迎拒依違、抑揚跌宕之間,各具面貌,呈現出多種姿態,成就了不同的美感。李煜、柳永、歐陽脩、周邦彥皆婉約詞名家,我所撰作與之相關的詞學論題,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而其中揭示的若干論點,於我們重探詞學文體論時也應具激發思考的作用。
  至於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清代和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的需要為詞史賦予不同的內容及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一集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
  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希望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論語》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詞乃小道末技,為何詞人卻耽溺於此,甚至成為時代的文學、復興的體類?詞家和一般的論者何嘗不知詞體的制限,他們之尊體,特別強調詞的比興寄託的特質,不斷提出清空、沉鬱、境界之說,似乎皆是「為詞而辯」的舉措,適足以反映他們內心的憂懼。我們研究詞家、詞史,是不能不正視詞的幽暗意識及其與時代個人的關係的。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問:詞所抒發的是怎樣的情?作家為何要選擇詞體創作?論者為何提出緣於尊體的理論?詞為何成為宋代的文學代表?清詞為何復興?學者怎樣建構詞史以強化他們堅守的理念?我在大學教詩詞、做研究,在家裡寫古體、作新詩,認真地生活,感受人情世界的悲喜,出入於不同的界域,深切領會到「體」(形於外者)、「性」(凝於內者)的深沉意義。小至一詩一詞,大至個人和時代,即因即果,內外表裡都是有關聯的。這裡所收的文章,或明或暗的,都在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這樣的文體論述,不純然是客觀事理的探尋,其實更關係到主觀的因素──藉此梳理一己的情思,作一學理的體證。我之愛詞,本身就有許多可以敘說的故事。我深信,言為心聲,文學研究若能回到內心探問,會有更深刻的生命意義。而在讀寫之間,情理交涉之際,能入其內,又能出其外,回歸生活,反省而有所開創,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
  文章寫了,發表了,本來不想再回顧整理。但學生不時向我抱怨,不容易找到我散在各處的論文。後來想想,彙集這些作品,重新出版,既方便讀者參閱,順便反省過去的思路,為自己留個紀念,未嘗不好。撰述這些論文期間,常常得到國科會的獎勵,參考了許多評審先生的意見,使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幫助,在此,致上我誠摯的謝意。尤其感謝內子玟玲,平時欣賞詩文,疑義相析,彼此激發並加深了許多想法。她最懂我為文的用心,這書中有不少論見是與她商討後才得出來的。我在臺大中文系接受完整的大學、研究所教育,老師的提攜和指引,我銘感於心。除了詩詞老師(如鄭騫老師、張敬老師、吳宏一老師)的啟迪,張亨老師的學養與寬厚、廖蔚卿老師的嚴謹與任真、樂蘅軍老師的專注與深情,都給予我深遠的影響。我從他們開設的思想史、先秦道家、批評史、文心雕龍、散文與小說等課程,學會如何進入轉益多師、融會古今、兼重情理、具通變史觀的治學門徑,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知道:做人要踏實真誠,對學問要存一份敬意;全心的投入,是可以做出有生命的學問來的。詞學,對我來說,豈只是做詞的學問而已?
  這八篇文章,有舊稿,也有新作,共同見證我這些年來的學思歷程。這裡收錄的論柳永、歐陽脩、清詞、《草堂詩餘》、周濟和胡適等篇章,都屬舊作,皆刊載於之前出版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2010)。該書另有論蘇軾和姜夔二文,因題材性質的關係,則編入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的《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2020)和《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2022)二書中。至於該書〈鄭騫先生的詞史觀〉一文,將會結合其他論述鄭騫詞學的相關文章,另外結撰成書。本書新收的是論李煜和周邦彥兩篇長文,又於論胡適詞史觀一文中補寫其詞學效應一節,這些都是近期的研究心得。對於舊稿,我的態度是儘量保持原貌,不作更動。人生過處,如路上偶然留下的指爪,記痕已在,毋須著意塗改。寫下這篇序文,畫上句號,就是新的開始。好像休息過後正待起飛的鴻雁,留泥印在人間,一趟新的旅途即將展現眼前。

試閱文字

內文 : 假作真時真亦假──李後主詞的情意世界

一、南唐詞風的建立及歧出──由馮延巳到李煜

  五代時的西蜀和南唐代表兩種文化,在詞的創作上明顯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定都四川成都的西蜀,其代表性詞集《花間集》是延續晚唐豔情詩的發展,風格偏於濃豔雅麗;而定都江蘇金陵(後改江寧府,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南唐,則延續江南小調和唐代抒情短詩的傳統,詞風較為清俊淡雅。西蜀詞人多是宮廷豪門的清客,而南唐作者則大都是統治階層的人物,如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馮延巳,他們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略高於一般的花間作家。因此,南唐詞雖多為娛賓遣興之作,配合歌舞宴樂而填寫,大部分是寫男女相思怨別、傷春悲秋的題材內容,但整體來說,格調比花間詞高雅,遣詞造句則更清新俊秀,也較能顯現作者的性情。
  南唐將近四十年的國祚(937-975),中主李璟以及馮延巳執政的時期,正是由盛轉衰的階段,後主更是亡國之君,因此他們的詞多帶有時代的烙印,充滿著「好景不常,人生易逝」的哀感。詞既融合了個人的身世之感,無疑便深化了詞的情感境界,而富有詩人興發感動的質素,容易觸動讀者的情緒,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點。
  李璟(916-961)天性儒懦,素昧威武,在位後期,國勢危如累卵,初則屈服於周,自去帝號,改稱國主,後又奉宋正朔稱臣,抑鬱而終。他的詞寫男女情事,清麗詞句中別有幽怨情思,不獨流連光景而已。所謂知人論世,如果能多了解當時南唐的處境、中主的心情,應可體認這些作品或也隱含著詞人感時憂國之思。可惜李璟留存下來的詞只有四首,無法充分顯現他的才華,也不足以反映整個時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