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美, 純茶道冊 | 誠品線上

茶之美, 純茶道冊

作者 蔡榮章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茶之美, 純茶道冊:生活風格/飲食/茶: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侘」與「寂」「茶」之「禪」飲下的不僅是一盞茶,更是一盞寧靜深遠的空寂之美茶之「美」,以苦澀做為起始繼茶之「造」,茶之「別」與茶之「湯」後,茶道思想家蔡榮章,要與讀者分享的是--茶之「美」。茶之「美」,美在哪裡?是它的香,還是它的甘?如果說到苦,都說它是先苦後甘,甚至認為「甘」應該在「苦」之上;蔡榮章卻說,苦與澀,才是茶的各種香、味與特質的起始。只有甘甜,怎麼算是「道」?茶之「美」,反映的是「禪」要談與「禪」結合的茶,就要談茶的「侘」與「寂」,及其空寂之美。有些人或許會問:茶味甘甜、茶香怡人,為什麼茶之美、茶禪一位,其精神會與「侘」與「寂」有關?蔡榮章老師說,這是茶道在藝術領域上很特殊的一種特質。因為茶的特質,也就是其主味,是在前面提到的「苦」與「澀」。拿掉這兩項成分,茶幾乎也就不成其為茶。而製作精良的茶,苦澀等味與香氣搭配得恰到好處,不但隱藏苦澀的銳氣,且形成耐人追尋的茶味,這樣的香與味,幾乎就是許多茶人與茶癡纏一生的因由。癡纏之外,也因為喝茶使人沉靜,「苦」與「澀」也進一步帶茶人進入空寂的境界。身體放鬆了,情緒也沉澱了,我是我,我亦不是我。物我兩忘之下,便進入陸羽提到的「精」與「儉」,只餘下我,與寧靜深遠「侘」與「寂」。茶之美,便也油然而生。要談茶之「美」,先把茶泡好蔡榮章老師說,要談茶之美,要從技能、思想、藝術三部分談論。技能,基礎當然就是先將茶泡好。具備這樣的能力,才有餘裕去談對茶湯的評鑑與欣賞,以及茶席設置與品茗環境構建。思想,也就是泡茶喝茶推進到有想法、有主張的地步,這個時候就必須讓泡茶、喝茶的人理解茶文化發展的歷史,瞭解歷史的長河中,茶事有過什麼樣的轉變,喝茶的人自然會產生想法,會豐富自己的精神,深究到宗教、哲學與美學,甚至突破到藝術層面。藝術,是審美能力達到可以創建作品的階段,參與茶會者體會到的是宗教般的、玄想般的純美境界。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以「苦」「澀」為起始,以「禪」為其內涵,習得、精熟茶道的三大要件。本書中,透過茶道思想家蔡榮章的引導,你我喝的將已經不再只是茶,而是一盞寧靜深遠,一盞浸透了「侘」與「寂」的空寂之美。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跋 許玉蓮許玉蓮簡介「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吉隆坡)負責人、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推選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審評師資班」畢業。出版書籍:《約會中國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中英雙語版 1999年《喝茶慢》正體版 2000年《茶人的第三隻眼》簡體字版 2012年《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正體版 2013年《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簡體字 版2014年《我就要讓這世界香》簡體字版 2015年《喝茶慢》簡體字版 2016年《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合著.簡體字版 2016年《純茶道》合著.簡體字版 2021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蔡榮章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家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向,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蔡榮章的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家。目前職務:1.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05.27~3.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11.13~經歷:1.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04.01~2022.06.303.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榮譽:2020年百名「傑出中華茶人」(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主辦)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茶之美》《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茶之美》序茶之美第一章 美學概念一 茶之美1「欣賞」茶,不只「喝茶」2口鼻之與茶湯3口鼻的藝術、視覺的藝術、聽覺的藝術4從空寂之美談禪茶5只是泡茶給人喝還是大家共賞6美、藝術、茶道藝術7美學與藝術是茶道藝術的基石8茶,永遠有其苦澀的一面9茶與抽象藝術10茶文化裡有茶道、茶道裡有茶道藝術11茶文化裡的美與藝術12茶道不是看的藝術13茶道空寂之美14茶道裡的美學概念15茶道精神對現代生活的啟發和影響16茶道藝術裡的美在哪裡17草庵式茶席的意義18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19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20深談空寂21談茶道的「空寂」22飲茶引發的生活情趣二技術與藝術1支撐茶文化的三根支柱2有對錯之分與無對錯之分的茶道3技術與藝術,茶藝與茶道四者的糾結4每次都是精準的茶湯與動作5其他藝術項目在茶文化上的應用6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7泡好茶的涵義8泡茶師檢定怎麼考9泡茶精準的意義10品茗藝術11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家的「音樂生活」12茶藝的專業性13茶室不是茶具陳列室14茶席, 不要四藝混在一起15茶席、品茗環境、品茗空間16茶席設置與茶席設計 17茶席設計與茶會舉辦18茶席裝扮與泡茶內涵19茶道、茶道藝術、美、藝術四者的關係20茶道藝術只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嗎21茶道的藝術內涵23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24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25茶道藝術家與茶湯作品26茶道藝術裡的藝術如何形成27茶道藝術整體觀28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義29評鑒泡茶法與品飲泡茶法30學會削皮才能吃到肉31藝術創作與審美挑選32標準濃度+泡得精準=茶湯藝術性三純茶道1從一次茶會看當今茶道的軟肋2四個大小不同的茶文化3我們這樣歌頌茶人4品茗者喝茶的態度5是「撐船漢」還是「弄潮人」6種茶難製茶更難喝茶難上加難7純茶道不能被解釋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也可以泡茶8茶文化的課程是要以泡茶課為核心9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10茶葉品飲上的一些觀念11茶道之美概念圖之12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13茶道之美總目錄14茶道伴樂的問題15209 茶道的重心是在修身而不在茶嗎?16茶道表演要看些什麼17茶道藝術應歸為口鼻的藝術18茶湯呈獻給您的途徑19製茶泡茶喝茶都在無何有之鄉20蔡榮章茶道思想體系表21專精喝茶與生活喝茶22純茶道解剖圖第二章 茶道之美在哪裡一泡茶之美1 勿走錯茶席設計之路2我與茶如此相伴3泡好一壺茶的信念4泡壞了,不改茶的真面目5泡茶、評鑑、品賞三者的關係6泡茶的藝術7泡茶者的服裝8泡茶席是施展茶道之美的場所9泡茶席設置的演變10泡茶阶段的美在哪里11泡茶階段解析圖12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說詞13品茗藝術14客觀存在的茶葉品質15茶,它的面部表情16茶,新生命的誕生17茶文化比較的論壇18茶會時品茗者的心思19茶道之美的踪迹—1.泡茶阶段20茶道之美的踪迹—1.泡茶阶段b 221談茶席風格的表現二奉茶之美1奉茶的細節2奉茶的美在哪裡3奉茶藝術4奉茶階段解析圖5忠實傳遞一杯茶湯6茶會的用杯與奉茶方法7茶會結束時將杯子送回三茶湯之美1不能老是當茶的法官、作茶的醫師2什麼時候喝茶不可以說話3水的欣賞 4用以口鼻訓練的茶香茶味罐頭5如何引導大家重視茶湯6我如此欣賞茶湯7我知道,那個樣子就是在喝茶8把茶湯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徑9沒評茶基礎的人可以賞茶嗎10波動影響著茶湯11品飲階段解析圖12茶, 讓人深思的一杯茶13茶,它的生死辯14茶,它的茶湯表情15茶杯與茶湯的心事16茶湯,這件泡茶者的藝術作品17茶湯由哪些元素形成18茶湯在口鼻感官上的記憶19茶湯味覺與視覺間的轉換20茶湯欣賞會時不說話21茶湯的美在哪里22茶湯是茶道的靈魂23茶湯裡的故事24茶湯標準濃度的界定25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26茶道之美的蹤跡— 茶湯階段b 227茶道之美的蹤跡—茶湯階段a 228茶湯、茶具等「內在的品茗空間」29茶湯有好壞之分嗎30茶湯品飲之內涵分析31茶湯香.味.性的認識欣賞與介紹32細數茶湯品飲的元素33聞香杯之使用34講話乃品茗之大病《茶之美》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茶之美, 純茶道冊
作者 / 蔡榮章
簡介 / 茶之美, 純茶道冊:生活風格 飲食 茶: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98152
ISBN10 /
EAN / 9786267298152
誠品26碼 / 2682398398006
頁數 / 38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茶之美>(上下册)序
1980年茶文化復興之後,大家忙著設計與生產茶具、忙著研究各種泡茶法、忙著編寫泡茶原理、忙著建構各種茶會。我從2000年開始,心中就一直耿耿於茶道的審美與它的藝術性,因為缺少了這兩塊元素,茶道就失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喪失了成為一門學科的條件。
這一耿耿於懷就讓我思考了20年,茶道的美應該是屬於怎樣的美?只是泡茶者的美還是動作的美,只是賞心悅目的美還是另有不同美的種類?茶道的藝術性應該是講道理的哲學思想,還是要往純藝術的抽象境界發展呢?
在整理這本<茶之美>的稿件時,依內容將資料分離成美學概念、茶道之美在哪裡、茶道藝術的呈現等三部分。就要繳稿的時候,又往下將第一章「美學概念」細分成茶之美、技術與藝術、純茶道,將第二章「茶道之美在哪裡」細分成泡茶之美、奉茶之美、茶湯之美,將第三章「茶道藝術的呈現」細分成茶道藝術概論、茶道藝術形式、茶道藝術內涵。這是不是就是我日夜思念的茶道之美與藝術呢?
我在茶之美的體系裡極力區分「茶」與「非茶」的部分,一定要從茶衍生出的美與藝術才是討論「茶之美」的對象,其他非茶的部分只是作為養分而已。<茶之美>還特別強調美學上的美,期擴大「美」的意義與範圍,我們追求的茶之美,事實上多的是「美學上的美」而不是世俗上的美,突不破這一層藩籬,茶道讓人揮灑的空間就不大了。<茶之美>還從「學科」的角度強調學校的茶文化專業要將茶道的美與藝術加入到課程裡面,不能只考慮到就業與茶葉流通的需要。<茶之美>還特別描述了茶道的藝術型態與內容,如果不具體地指出茶道的藝術在何方,是長成什麼樣子,茶道藝術就會顯得空洞。美與藝術還要特別提出它被人體接受的管道,否則我們經常會撐開耳朵但卻是努力用眼睛看著(例如音樂欣賞),<茶之美>一書強調茶道藝術是屬於口鼻的藝術,我們享用茶道藝術的時候,不要閒置著鼻子與口腔,而一直努力用眼睛看著茶葉與茶湯,用手撫摸著茶壺與茶杯。

蔡榮章
2023年6月3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試閱文字

內文 : 「欣賞」茶,不只「喝茶」
「小壺茶法」是茶道基本禮法中很重要的部分,這部分我們訂有「小壺茶法二十四則與三十則」。其中有關欣賞茶、喝茶的動作就有「識茶」、「賞茶」、「聞香」、「奉茶」、「賞葉底」諸項,表達了我們對茶之享用是「欣賞」與「飲用」並重的。
欣賞與飲用並重的首要意義是「尊重茶,與之為友」,如果只是「泡了」、「喝掉它」,未免太物質、太自私、太煞風景了。沖泡前泡茶的人要先「識茶」,了解該茶發酵、揉捻、焙火、老嫩等性向,以便以最適當的置茶量、水溫、時間與沖泡器材質沖泡它。等待喝茶的人則觀賞它的外形、欣賞它的「湯前香」。浸泡後,茶湯的色相、彩度、明度,茶湯的香氣、滋味、風格,更是另外一番茶與人的對話。喝過茶湯,茶的老友、茶的知己還會欣賞茶葉浸泡後舒展開的身軀:茶青老嫩適當、身材佼美、走水良好、透光性佳,或是發酵恰到好處、片片綠葉鑲金邊……。以上這些不都是朋友間、愛人間相互尊重、相互呵護、相互欣賞的態度?愛茶人、茶道中人理當如此。
有些人總是喝一兩種茶,其他的茶類說是喝不慣,而且以不屑的語氣批評那些陌生的茶。這些人也比較容易以自己習慣的泡茶方式與濃度要求所泡的茶葉。若是懷抱有前述的那種純「喝茶」態度,經過認知、體察與欣賞的茶道洗禮後,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到「茶」也是一種「個體」,只要尊重它、發揮它的個性,泡它的人,喝它的人就會得到更多、更多重的享受。
再說,也只有抱持「欣賞」、「尊重」的心情,才能從識茶、賞茶、聞香、觀色、嘗味、看葉底,一路完整地欣賞、享用一壺茶。

口鼻之與茶湯
端起一杯茶,首先看到了湯色,不只是從綠茶的綠到烏龍茶的金黃、到紅茶的紅,還因發酵的細微差異(如綠茶的完全沒有發酵到一點點的發酵),或因殺青方法的不同(如蒸青要比炒青、烘青綠),造成顏色的小部分改變;茶湯裡面的成分組合、成分含量的多寡也造成顏色不同的飽和度。這些從眼睛看到的資訊己足夠我們判斷這杯茶的種類與品質了,但是茶的立體身軀長成什麼樣子,仍然無法把握,這些就得由鼻子與口腔來繼續完成了。
端起茶想要喝的時候,就會聞到茶湯的氣味。第一個印象是氣味的強度,如果強度很高,還是好的氣味,我們就會高喊:好香的茶,但是有的茶強度不高,甚至聞不到什麼氣味。
喝完茶湯, 還可以聞聞留在杯子裡面的氣味(即所謂之杯底香), 這時的氣味可以呼應剛才聞到、喝到的,但並不一致,因為氣味是隨杯子的形狀、杯子的材質、溫度的下降、氣味散發的前後在改變著的。所以前面所說的杯底香只作為香氣含量的參考而不列為茶葉風格描繪的資料。
香氣欣賞的兩個管道是鼻子與口腔上顎,香氣從鼻子進入前鼻腔,從上顎進入後鼻腔,這兩部分收集到的資訊傳到腦部做綜合解讀,就是我們體認到的香。前鼻腔聞到的是湯面散發出來的香氣,後鼻腔聞到的是溶於湯內的香氣,所以香氣的欣賞是包括聞到與喝到的,只聞不喝是得不到香氣的全貌。
聞、喝茶香時,可收集到的香氣有:一.原料香,茶樹或說是茶青帶來的香氣,包括茶樹品種的香氣(如大家所說的金萱品種帶有奶香)、土壤給予的香氣(如大紅袍的岩氣,另外“韻”的部分在“味”裡)、氣候造成的香氣(如冬片特有的高香)、海拔的影響(如高山茶冷冽的香氣)。二. 製茶香,製茶時產生的香,綠茶、黃茶等各有不同的香型,雨天時製茶香氣低沉,製茶技術欠佳,如延誤初乾或足乾的時間造成的悶氣,陳化不良造成的黴氣。三.外來氣味,如存放期間茶葉含水量超標產生的酸氣,感染了包裝材料的塑膠氣,環境的污染如櫃子的木材味、樟腦味、油漆味、海鮮味,水的金屬味、消毒劑味等。
談“味”時要將香的部分排除在外,在無香的狀況下嘗味才清楚,否則容易混雜在一起。“味”只依賴“口腔”來欣賞與享用,這口腔主要包括了舌尖、舌面、舌根、喉頭、牙齦、兩側口腔壁、口腔上顎,它們各擁有對不同味道特別靈敏的味蕾。
從味覺體認到的包括了“味”與“覺”,覺不是一種味,只是一種感覺。
從口腔體認到的各種“味”有酸、甜、甘、鮮、苦、鹹等,從茶湯體認到的味只有酸、甘、鮮、苦。酸是製作或儲存不良造成,有些品種會帶有弱果酸。甘是茶葉多少都會有的味道,在苦味減弱後較為明顯(即所謂的啜苦咽甘)。鮮在蒸青綠茶中容易發現。苦是茶的主要味道,製作精良時會與其他味道調和而減弱被感受到的強度。
從口腔體認到的各種“覺”有澀、辣、麻、刺、涼、油、稠度、強度、醇度、質感、溫度等。喝茶時澀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感覺,澀因茶的種類與製作產生不同的強度,與苦味形成茶的顯明茶性特徵。麻、刺在後發酵茶的陳化中會被發現。涼是老茶陳放後容易有的感覺。稠是食之有物的感覺,取決於“茶水可溶物”的多少(水可溶物多的往往是品質高的現象)。強度是打擊口腔的力度,苦澀重的茶強度就大(如同樣的稠度,鳳凰單叢的強度往往要大於武夷水仙)。醇和是不銳利,製作良好,又經適當的後熟處理,喝來綿延有韻。質感是口腔對茶湯分子的觸感,是粗、是細?細的茶葉品質往往較佳。溫度是指口腔感覺到的茶湯溫度,每人喜歡的溫度不同,要以自己口腔認為最適當的溫度喝茶,味覺才敏銳。
喝茶時,品飲茶湯時,欣賞茶湯作品時,讓眼睛、鼻子、口腔仔細關注那杯茶的色、香、味,獲得的資訊匯總到腦部,然後形成該茶的立體形象,那就是茶性。
清楚了這些眼、鼻、口的感觀,是不需要每次逐一分析的,感覺器官瞬間就可將資訊送達腦部形成該茶的立體形象。感觀的分析便於茶性的理解,這理解在茶的品質鑒定是屬於官能鑒定,在茶的品飲是屬於審美的享用。人們可以跳過感觀的分析而直接評鑑與享用,但理解了茶湯的各種元素,評鑑與享用會來得清楚,但不是捨本逐末,老是在做著物理與化學的分析,這樣反而不容易形成該茶的立體形象,也就是享用不到茶性。

從空寂之美談禪茶
如果從美學的角度看,禪學裡有空寂之美,茶道裡有空寂之美,這就是談“禪茶”很好的切入點。我們以茶道為本,談什麼是富有禪意之美的茶道,不做禪與茶之比較與互動機制,從空寂之美談起,接著談茶道的空寂之美在哪裡。
茶道空寂之美就是茶道空寂之美,是屬於茶道美學的一環,由於大家對禪學特別熟悉,所以藉用“禪茶”這個詞彙來形容茶道裡富有禪意之美的部分,禪茶在這裡要解釋為禪意之美的茶。

一. 空寂之美

空是沒有雜念,非常安靜;寂是簡單,直指本質,甚至於帶點淒涼味,“空寂”就是這樣的情景。塞外荒漠、綿延一望無際的山巒、夜晚路燈加上孤獨老人牽著一隻不聽話的小狗,都是空寂圖片。你說火車站滿坑滿谷的返鄉人潮、一根枯木也是空寂,沒有錯,跳上雲端看,是另一番空寂。
有人說住在五星級酒店沒有住在山間茅草屋來得容易進入空寂境界,有人反對,認為處在何處不重要,要看自己是否容易抓住空寂的心境。這個論調在日本茶道也發生過,千利休就說過,不能說在“書院式”的茶屋裡就體會不到在“草庵式”茶席的那股“侘”味。侘味就是空寂之味。
空寂之境心如止水,旁物驚動不了我,而且那份淒涼感鬆弛了全身肌肉,達到逍遙的狀況,這種狀況的寧靜往往勝過於單純的無聲或是歡樂與悲哀。在這個氛圍之下,一種寧靜深遠的美感自然形成,就是所謂的空寂之美。這種美感可以在心境上表現,也可以在茶席規劃或佈置時傳達出來。
茶湯喝來給人們的感受是清平,甚至於空寂的,這不是說將茶泡得清淡的意思,而是茶湯中普遍存在的苦澀味。它不一定顯現得很強烈,但在各種的茶類中多少隱藏了一些,這一些就將人們的情緒沉澱了下來,喝久了,相乘的效果,就將喝它的人帶進空寂的境界。這股茶味,這番茶情或許在陸羽的時代就被喝了出來,所以陸羽在所著的《茶經》中才特別提到“精”與“儉”兩字,精就是精煉到最本質的部分,儉就是去掉可以不要的東西。
修禪的人當然也最容易發現這個秘密,茶湯的寧靜,甚至於空寂,正是修禪所要的境界。於是喝茶、修禪就結合了在一起,“茶禪一味”之語也因此產生。茶文化被禪僧們帶到日本後,這份茶裡的空寂被日本茶人看上,並逐漸放大完善,完整地呈現在日本茶道上。現在我們聽到的“草庵式茶席”、“四疊半茶室”、“數寄屋”、“侘”等都是這個茶境具體而多樣化的應用。
茶味不只是苦澀,還有的是華麗與甘美。喝到一杯綠茶就像踏上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喝到一杯鐵觀音就像進入了一片森林,喝到一杯白毫烏龍就像到了玫瑰花園,喝到一杯紅茶就像看到秋天變紅了的楓樹林,喝到一杯普洱茶就像來到了一座深山古刹。然而這些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苦澀味的壓陣之下變得理性了,變得是與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的審美物件。這個理性就是我們所說的空寂,歡樂不會樂得生悲,悲哀不會哀得痛不欲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被司馬昭賜死,行刑之前索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三千在場為他請願的太學生歎曰:《廣陵散》從此絕矣!這是空寂。
上述的空寂之美多偏重於品茗上的感受與心境上的描繪,然而空寂也是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有人說它是淒涼美。茶席可以佈置成那樣的風格,泡茶喝茶可以舒發那種情緒。可以演這樣的一齣戲,可以唱這樣的歌、繪這樣的畫。空寂之美讓人寧靜,讓人專注,讓人理性,讓人灑脫。
茶的空寂讓它涵養了許多文化、藝術、思想的內質,是人們可以喝它一輩子的夥伴。試著除掉它的苦澀,換上甘甜,很快地許多人都將棄它而去。茶的香氣也是令人迷戀的地方,不論是不發酵茶的菜香、輕發酵茶的花香、重發酵茶的果香、全發酵茶的糖香,或是後發酵茶的木香,豐盛而多彩,但是在眾香國裡,它有不群的孤傲之氣,它的香氣再強烈,仍不膩人;它的香氣是君子,淡如水。這“不膩人”、“淡如水”就是茶性空寂使然,至今無人能以人為的方式調配出任何一種茶的香氣,這是茶“和”、“同”間的一種風骨,仍是它“空寂”審美的表現。


二. 茶永遠有苦澀的一面

茶的色、香、味、形受到很多人的談論,茶葉科技人士更是以化學的方式分析得非常透徹。我們曾從形象的差異,藉助各種圖像來比較各類茶的不同風格;在此,我們要從人文面,提出茶葉先天就具有的一種特殊性格,那就是它的苦澀味。
喝茶,一般人喜歡它的香、喜歡它的甘、喜歡不同茶葉的獨特風味;如果說到苦,都說它是先苦後甘,以苦味消退後,甘味顯露的現象激勵人們辛勤工作以求得甜美的成果。但是苦、澀一直是茶葉很重要的成分與滋味,茶的各種香、味與特質都建構在這個基礎之上,只是有些茶因為品種、製法的關係,苦味或澀感會顯得特別的重或特別的輕。也就是這樣的香、味結構,茶湯讓人喝來不覺得膩,而且可以持續一輩子,甚至隨著年歲的增長,更加深刻體會它的風骨。
茶的香是光彩、豔麗的,茶的甘是誘惑迷人的,但是自古人們就未曾將茶歸屬於華麗的飲料,因為苦澀的味道與其進入體內以後產生的效應將亮麗的一面壓制了下來,而且發揮了統合的力量,使得自古茶就被認定為精儉、空寂、清和之物。這個苦、澀基調尚能相互激蕩,擴大其能量至千萬倍,達到為「情」不惜摧毀自己的地步,這個情可能是自己的理念,可能是自身的境界。日本茶人千利休不就為了堅持自己的茶道思想而被迫切腹自殺,緊跟著還有數位具有同樣理念的茶人用同樣的方式以身相殉。飲茶好像不曾被列為「飲酒作樂」的範疇,茶人們喝得很冷靜、喝得很有個性,也喝得很勇敢。

三. 純粹之美

談「茶道」,是可以把範圍縮小到「茶湯」本身的,茶湯所表現的各種風情已足以傳達茶道的大部分境界,如茶湯的色、香、味以及茶性、風格等等,當然如果再包括一些泡茶的動作與品飲的感受就更清楚地襯托了。這樣的茶湯世界是較為抽象的純藝術境界。
自從1980年代初期,茶道在臺灣復興之後,我們在茶學講座上就一直強調「把茶泡好」的重要性,因為茶道是建構在泡茶(含品飲)的基礎之上,如果基礎不穩固,建構在上面的茶藝術與茶思想是粗糙的。
上面這段話很容易讓人誤將「泡茶」只當作手段,或只是表現茶藝術、茶思想的媒介。所以後來在提出「泡茶師箴言」的時候,我們在「泡好茶是茶人體能之訓練、是茶道追求的途徑」之後,又提出了「是茶境體悟之本體」。
事實上,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品飲之間求得的,除了茶、器與技術、經驗之外,可以無需額外的東西,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含抹茶的攪擊)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屏除了繁複的環境景物與聲響,反而更能專心於「茶」的本身。這樣的「單純」性,我們稱之為「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上述的「單純」尚包含了泡茶與品飲,有人會認為「泡茶」不夠抽象,所以在談論這個理念之時,我們只用了「純品茗的抽象之美」。但在宣導這個理念之時,我們必須把「泡茶」也加進來,讓茶湯變得更完整一些。
音樂也談「純音樂」,指純就樂聲來欣賞者;相對的是「標題音樂」,則是以樂聲來表現如春天、流水、命運等具象之事物。就音樂的抽象性,純音樂是強於標題音樂的。反觀茶道,僅就茶湯的品飲,已足以悠游於茶界,若加上主題茶席的茶道表演,那就是要說一段故事了。
上述提到「茶道的美感與思想境界可以單純從茶湯獲得」的這個觀念,在一次韓國茶人組團來訪的時候(2005年3月14日)提出與大家分享,玄鋒法師當場就稱呼這樣的茶道思想模式為「純茶道」。

四. 茶道與抽象藝術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與聲音,我們一看一聽就知道那是什麼,如果遇到不曾認識的形象或音響,我們就不容易理解了。茶道就是包含了許多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項目,如果我們理解何謂抽象藝術,就比較容易知道茶道在說些什麼了。
茶道是以泡茶、喝茶為載體,以茶湯為本體所呈現的文化性行為,並不是說「泡茶」、「喝茶」不夠具象,而是說茶者是借著有形、具象的泡茶、喝茶行為來表達一些抽象的意念,而這些意念若要透過泡茶、喝茶來傳達,必須授受雙方對「抽象」有所認知。
我們不能只會欣賞具象的美感,如物件是一個人、一隻老虎、一條街道、一間教堂、一段描寫鳥叫的樂器聲音、一首耳熟能詳的民歌。當一幅畫只是一些線條與色塊的組合、一件雕塑只是一個不明事物的形象、一段音樂只是一些聲音的呈現,這就進入了抽象的領域,若這些抽象的圖像與聲音都完善地表達了作者所要述說的美感與意念,那就是所謂的「抽象藝術」。
對抽象藝術的理解與應用是必須教育的,我們常看到老師帶領同學到校外教學,望著群山解釋著第一座像獅子蹲坐著,所以叫獅頭山,隔壁的山脊像一尊佛像側臥著,前端是頭部,臉部是不是很像觀音?接下來的山頭說不上像什麼,就略掉不說了。聽音樂的時候,也是要大家追思曲子像不像孩子哭泣的聲音,像不像過年熱鬧的鑼鼓聲?這樣的教育方式,等到人們看不出畫家在畫哪件自己熟知的事物、音樂家在演奏哪種自己熟悉的聲音或調子,就說看不懂或聽不懂了,這就是對「抽象」不瞭解的結果。但抽象占了藝術、思想、美學的一大部分,缺少了這部分的理解與享受,人生會從彩色的變為黑白的。
所以在茶道的進修上,必須對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繪畫、雕塑、純音樂等方面多多接觸;對茶之色香味形與風格的欣賞也要超越具象事物的羈絆,如此才容易操控茶道諸如精儉、清和、空寂的精神,並於需要的時候,借著泡茶與茶會的形式將之表現出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飲下的不僅是一盞茶,
更是一盞寧靜深遠的空寂之美

茶之「美」,以苦澀做為起始

繼茶之「造」,茶之「別」與茶之「湯」後,茶道思想家蔡榮章,要與讀者分享的是--茶之「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