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 誠品線上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作者 史作檉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釐清中國哲學基本觀念,在文化與文明歷程間,辨明哲學與現實立場之經典。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釐清中國哲學基本觀念,在文化與文明歷程間,辨明哲學與現實立場之經典。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採穿線裱布精裝裝幀。內容有八大篇六十小節,首篇為基本觀念之釐清,深入淺出地釐清字詞與思維之錯覺與迷失;接著,從文字前文化開始往下,推自文字後文明之各時代演變,細究中國哲學觀之天人地的「三劃」演化開展,綜觀春秋諸子各家並辨明。在形上之辨證之外,最後亦說明了哲學在當世現實與理想間的位置。縱橫立論間,清晰洞見,難怪絕版多年,依舊有許多讀者們尋覓收羅,也因此成就這本《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2014精裝收藏版的重新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作檉著名哲學思想家。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大學巡迴演講,現於各地舉辦長期講座,深受各方好評。著作多達五十多部,影響深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新編收藏版自序 初版序第一篇 基本觀念之釐清 前言01.一種必要的想像02.文明的演變03.死的事實與活的事實04.文字的困難05.文字與圖形06.圖形思考與文字思考07.文明之連貫性08.圖形表達與中華文化09.中國之自然智慧10.中華文明之四層次11.中國哲學智慧之困境12.尋求中國哲學智慧之五種脈絡13.自原始以至於文字理論之三轉折14.中國哲學與真自然15.三劃之來源16.天、人、地17.智慧之求18.自然與公天下19.求本求源20.形式遞增,存在遞減21.哲學智慧與文字、社會第二篇 五帝時代 22.五帝時代23.黃帝24.堯與天25.禪讓26.舜的典型27.舜的道德28.舜是有力的生命者29.圖形、天、德與禮30.天祭之成與遺失31.人文之理想何在?32.大禹33.禹之事功34.大禹事功之後 第三篇 政德與音樂 35.政德與音樂(一)36.政德與音樂(二)37.政德與音樂(三)38.政德與音樂(四)39.政德與音樂(五)40.政德與音樂(六)41.政德與音樂(七)第四篇 文字時代的來臨 42.文字時代的來臨(一)43.文字時代的來臨(二)44.文字時代的來臨(三)45.文字時代的來臨(四)46.文字時代的來臨(五)47.文字時代的來臨(六)48.文字時代的來臨(七) 第五篇 「天」之觀念的辨明 49.前哲學時代(一)50.前哲學時代(二)「天」之觀念的辨明(1)51.前哲學時代(三)「天」之觀念的辨明(2)52.前哲學時代(三)「天」之觀念的辨明(2)53.前哲學時代(五)「天」之觀念的辨明(4)54.前哲學時代(六)「天」之觀念的辨明(5)55.前哲學時代(七)「天」之觀念的辨明(6)第六篇 禮樂精神之本義 56.前哲學時代(八)禮樂精神之本義(1)57. 前哲學時代(九)禮樂精神之本義(2)58. 前哲學時代(十)禮樂精神之本義(3)第七篇 介於三劃與六劃之間 59.前哲學時代之合理化過程附錄:繫辭初刪第八篇 哲學介於理想與現實之間 60.結論—哲學介於理想與現實之間

商品規格

書名 /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作者 / 史作檉
簡介 /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釐清中國哲學基本觀念,在文化與文明歷程間,辨明哲學與現實立場之經典。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049637
ISBN10 / 9866049639
EAN / 9789866049637
誠品26碼 / 2680872486003
頁數 / 386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剛剛寫完「讀老子:筆記62則」一書之初版序,竟又接著寫《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精裝版序,心中所引起的感慨是相當多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兩本書都不是我自身內在之哲學生命或歷程中,有著完整規劃的兩本書。若和我所曾寫過有關哲學的書來比,它們儘管長長久久放在心中,卻不是我哲學規劃中按部就班要寫的兩本書。可是最後仍舊是由於時勢所需,七十歲左右時寫了「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而且又在八十歲時寫了《讀老子:筆記62則》一書。

我所謂之哲學規劃,是指我從十幾歲有志於哲學,二十歲決定放棄「哲學史」的寫作,而從事自我哲學之建立等。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在任何圖書館中,卻找不到一本所謂的「現代中國哲學」。統覽全局,果要想使中國哲學站上世界舞台,如不建立在「現代中國哲學」之基礎上,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過去就是過去,沒有全屬「現代」的哲學,就是沒有哲學。想到如此,要建立起全屬現代的中國哲學,就必須效法做為西方強勢文明或哲學中心點之「方法論」,找出屬於中國式之現代「方法論」之可能,方有建立起全屬現代的中國哲學之可能。好了,為了此事,我至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從希臘,通過中世與文藝復興,以至於近代,或現代、後現代之有關西方哲學之探討。方弄清楚做為西方文明或哲學,大異於東方或中國哲學內容與表達上之「方法性」「理論」的根本差異,其中尤其是文藝復興,其要點不在哲學,而更在科學與藝術之廣大成就與基礎的建立。從此西方哲學若不從科學或藝術上出發,就很難造就出傲視全球的近代或現代哲學。

有鑑於此,雖然花了十幾年之青春時光,「完全」瞭解了西方哲學果然在二十世紀,成功地建立起了所謂「基礎」探討之黃金成果(數學如set以後,物理如新物理之建立等)。我覺得這一切努力還是值得的,所以至於三十四歲,我覺得我果可實際地進入「哲學」的世界了。直到四十歲,雖然我不曾忘記對於中國傳統古典哲學方法性的新探討,但我卻始終無法完全專注於此,而在一直設法經營我自己要完成之形上學方法導論。直到五十歲,我對哲學之方法探討才又完全地轉換了方向,那就是我屬於「中國式」人類學或哲學人類學之有關「文字」之新探討。後來我把它叫做,屬於中國象形文字之方法性還原之「形上美學」。

好了,到此為止,我覺得我已完成了兩種屬於不同文字之方法性的新探討。一種是屬於拼音文字之方法性新探討,我把它叫做「純形式辯證」(可參考商務出版《極限與統合:新科學與藝術十六講》);另一種即我象形文字之美學性之還原法,我把它叫做「形上美學」(可參考唐山出版《社會人類學序說》)。

由於我對中西不同文字之方法性的確立,我才算真正有能力與基礎,重新來看待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問題了。其實這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可見初版序),我終於被激發,於七十歲以後而寫出了「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

如今我已八十有餘,所書老子筆記一書也已出版。孔子與老子是我國古典哲學之兩大巨石,其所探討的根本問題都在人與自然之間。當西方文明果能徹底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大於人與其所創物(即文明,尤其是技術部分)之間的關係時,中國哲學必將在人類文明中,恢復其所應有之重要意義與地位。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我,中國哲學需不需要一次改革或革命?我說:

我們所需要的是:

一切從頭來吧!

史作檉 2014、04、20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