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攝影家: 彭瑞麟 | 誠品線上

臺灣攝影家: 彭瑞麟

作者 馬國安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灣攝影家: 彭瑞麟:臺灣攝影先驅彭瑞麟出身醫學世家,前往日本學習寫真技術後回臺灣成立寫真館和寫真研究所,提升了臺灣職業攝影師整體水準。為寫真館顧客拍攝許多不同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臺灣攝影先驅彭瑞麟出身醫學世家,前往日本學習寫真技術後回臺灣成立寫真館和寫真研究所,提升了臺灣職業攝影師整體水準。為寫真館顧客拍攝許多不同於當時常見光影構圖、高品質的人物肖像。研究各種照片成相技法,如紅外線攝影、X光攝影等,希望能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呈現出一種嶄新的作品形式。開設臺灣第一間寫真研究所;臺灣第一位以「三色碳墨轉染天然寫真法」作品入選日本寫真美術展的攝影家;也是臺灣唯一一位創作現已失傳的金漆寫真作品的攝影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國安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碩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博士。曾參與夏門攝影研究工作室主持的早期台灣攝影數位資料庫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任田野資料收集、訪談與研究者。研究專長為近代東亞圖像與文化史。目前專注歷史圖像的數位人文學研究,作品包括「意象台灣」資料庫及「故事」網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部長序館長序小傳1.藝術家的誕生炸不碎的底片從畫師到畫家被遺忘的攝影家?2.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的「臺灣第一名」日本寫真界的新風景「藝術寫真」的成立與職業寫真家的訓練從旁聽生到寫專第一名職業寫真師的畫家夢3.寫真界的革命兒Apollo,藝術之神以寫真做為啟蒙「廣東時代」和紀實寫真風潮1930年代的臺灣寫真與藝術風景4.觀看的科學醫師,畫師,攝影師附錄注釋彭瑞麟大事紀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灣攝影家: 彭瑞麟
作者 / 馬國安
簡介 / 臺灣攝影家: 彭瑞麟:臺灣攝影先驅彭瑞麟出身醫學世家,前往日本學習寫真技術後回臺灣成立寫真館和寫真研究所,提升了臺灣職業攝影師整體水準。為寫真館顧客拍攝許多不同於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571745
ISBN10 / 9860571740
EAN / 9789860571745
誠品26碼 / 2681690432005
頁數 / 1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2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臺灣攝影先驅彭瑞麟出身醫學世家,前往日本學習寫真技術後回臺灣成立寫真館和寫真研究所,提升了臺灣職業攝影師整體水準。
為寫真館顧客拍攝許多不同於當時常見光影構圖、高品質的人物肖像。研究各種照片成相技法,如紅外線攝影、X光攝影等,希望能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呈現出一種嶄新的作品形式。

試閱文字

自序 : 1. 藝術家的誕生

炸不碎的底片
1945 年5 月20 日,41 歲的彭瑞麟坐在新竹二重埔老家裡的桌前,拿著一張照相館櫥窗的照片,在燈下默默寫作。曾經,家鄉的風景也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然而,在這一年,他選擇暫時把創作,或是攝影藝術,轉化為回憶中的風景。
1944 年,日軍在二戰中節節敗退,隨著西太平洋占領地的失守,盟軍直接進逼此時日本在東亞和南亞的主要根據地,臺灣也首當其衝,開始面臨美軍轟炸的威脅。1945 年5 月,彭瑞麟經營了14 年的「Apollo 寫場」被日本政府劃為防火空地,預定拆除。從此,彭瑞麟再也沒有回到這個見證了臺灣攝影史無數「第一」──第一間開班教授攝影技術、由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畢業生主持的店面,重新打開寫真館的大門。
但是,40 歲出頭,正要迎接第7 個孩子出世的彭瑞麟並沒有打算就此放棄攝影或藝術事業。雖然早在1944 年底,寫真館就已經休業了,不過在彭瑞麟書桌案頭上這本題名為《回想的寫真》(回想の写真)的相片回憶錄中,對於寫真館結束後的計畫,他如此寫道:「等到士林的房子完成後,就可以著手照相部以外的中醫部、X 光部及工藝部的發展了。」在他的想像中,這幢結合了中醫治療、X 光攝影、人像攝影和工藝美術服務的店面,也會是「臺灣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座綜合了尖端藝術與科學的「寫真館」吧!
《回想的寫真》中記載,「Apollo 寫場」的名字因曾被指為是「外來語」,因此改名「亞圃廬」,後又改為「瑞光」。戰爭期間,相館的櫥窗必須貼上紙張,以防止被轟炸時玻璃破碎,彭瑞麟怕「X」字型的貼法破壞櫥窗美感,特別設計戰艦、探照燈等與戰爭情境有關的紙片貼上。
彭瑞麟當時並不知道,短短3 個月後,日本天皇就會透過玉音放送向所有「帝國」的子民宣布日本戰敗的消息。最終,彭瑞麟夢想中的新店面並沒有開張。1950 年代以後,彭瑞麟的顧客只有來求醫的民眾,曾經的攝影家身分,彷彿也被逐漸淡忘了。彭瑞麟沒有再拿起相機的原因,多樣複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對藝術的求索從未從他的心中消失或遺忘。證據就是彭瑞麟從1930 年代開始訓練出的那群臺灣新一代男女職業攝影家,以及靜靜躺在二重埔老家,直到70 年後還完整地封存在不同大小的木櫃裡,那些並沒有被炸碎或是丟失的底片、相片、畫作、甚至玻璃底片。這一批藝術家的個人收藏,如今見證了臺灣攝影史,甚至是文化史上最關鍵的一頁。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但也許,透過藝術家的故事,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攝影藝術世界。

從畫師到畫家
在20 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攝影界,彭瑞麟的身影雖然隨時間逐漸模糊,但從來不曾真正消失。他的「Apollo 寫場」自1931 年開業,是臺灣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開設有「攝影研究所」(或「研習班」),招收攝影研習生的照相館。他的彩色照片作品於1930 年就入選「東京寫真研究會」畫集,他的「金漆寫真」作品則是臺灣僅見。攝影史研究者吳嘉寶曾經將彭瑞麟定義為「被歷史遺忘的臺灣攝影先驅」,但其實,彭瑞麟除了是臺灣攝影先驅,還是臺灣攝影新時代的重要開創者。
彭瑞麟出生於西元1904 年(明治37 年)11 月4 日,日本時代的新竹州二重埔庄。父親彭夢蘭從事中醫(當時稱為漢醫),由於日本政府對臺灣的漢醫普遍抱持「不夠科學化」的不信賴態度,當時能夠拿到合法的行醫執照、不被刁難地持續經營事業的漢醫,可說是占少數。5 彭瑞麟父親的中醫事業是否也有受到影響,目前較難確知,不過彭家的家境因父親投資土地失利且在彭瑞麟進入中學前逝世而進入艱難時期,則可以肯定。
15 歲時就遭逢父喪的彭瑞麟,放棄投考醫專,選擇進入有公費可領的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畢業前,母親也去世。當時的師範學校正好剛剛正式開始建立「圖畫科」(即美術)教育,身為臺籍生的彭瑞麟雖然畢業後除了擔任公學校教師並沒有其他職業可選,不過在師範學校時,他對藝術的興趣和天份就已透過對「圖畫科」的主修逐步展露。從師範學校一畢業,他除了在家鄉二重埔公學校(國小)任圖畫科教師,也開始兼職炭精擦筆肖像畫師。他的職業藝術生涯,由此默默展開。
1920 年代,臺灣的民間社會才剛剛開始適應「攝影」這個新科技,新式的照相館也還是相當罕有的新興產業,所謂「人被攝相會變瘦」的老一輩說法,也才剛剛開始被對新式影像科技的好奇取代。
也因此,當時最普遍、一般家庭最能夠負擔也最常使用的肖像館服務,還是比傳統肖像更具寫實感、效果類似攝影的「炭精肖像畫」。炭精肖像畫使用的不是水彩或水墨,而是炭精粉,對人像五官的輪廓、明暗的描寫也揉合肖像攝影的風格,有時並使用九宮格、放大鏡、放大尺等工具以素描方式放大肖像照。因此一位成功的炭精肖像畫師的成品,其所呈現出的立體感和與人物的肖似度,一般民眾的接受度可能甚至高過當時技術不佳、沒有細緻「後製照片」功夫的攝影師作品。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攝影術風行以後,許多臺灣第一代的攝影師如大師羅訪梅(至今相館仍屹立臺北市中山北路)和鹿港「二我寫真館」的施強,其實原來就是從事炭精肖像畫的畫師。
彭瑞麟成為兼職畫像師的選擇,固然是為了幫助家計,不過卻也為他步上藝術家道路的選擇增加了不少助力。1924 年,當時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在關東大地震後離日二度返臺,在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任教的同時,也成立了臺灣青年畫家的重要交流團體「臺灣水彩畫會」。身為師範學校美術科校友的彭瑞麟很快就加入了以石川為首的藝術圈,並迅速地成為石川門下的得意門生。
彭瑞麟在畫像師時期的經驗,無疑使他對於西洋畫基礎的素描技法有深入的掌握,而他對水彩畫的學習,則使他培養出了對色彩的敏銳感知。石川承襲19 世紀英國水彩畫的傳統,擅長以水彩的濕潤筆觸描繪他口中的臺灣「南國風光」,而他的畫家弟子們──如藍蔭鼎、倪蔣懷、李澤藩筆下的水彩臺灣風景,則構成了20 世紀臺灣畫壇中,最創新的西洋風景畫派。如此強調「地方色彩」和西洋水彩特性的藝術呈現方式,成為了彭瑞麟日後藝術創作的基本養分,而這位畫師出身的畫家,似乎也注定了將展開與眾不同的藝術事業。

試閱文字

內文 : 1. 藝術家的誕生

炸不碎的底片
1945 年5 月20 日,41 歲的彭瑞麟坐在新竹二重埔老家裡的桌前,拿著一張照相館櫥窗的照片,在燈下默默寫作。曾經,家鄉的風景也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然而,在這一年,他選擇暫時把創作,或是攝影藝術,轉化為回憶中的風景。
1944 年,日軍在二戰中節節敗退,隨著西太平洋占領地的失守,盟軍直接進逼此時日本在東亞和南亞的主要根據地,臺灣也首當其衝,開始面臨美軍轟炸的威脅。1945 年5 月,彭瑞麟經營了14 年的「Apollo 寫場」被日本政府劃為防火空地,預定拆除。從此,彭瑞麟再也沒有回到這個見證了臺灣攝影史無數「第一」──第一間開班教授攝影技術、由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畢業生主持的店面,重新打開寫真館的大門。
但是,40 歲出頭,正要迎接第7 個孩子出世的彭瑞麟並沒有打算就此放棄攝影或藝術事業。雖然早在1944 年底,寫真館就已經休業了,不過在彭瑞麟書桌案頭上這本題名為《回想的寫真》(回想の写真)的相片回憶錄中,對於寫真館結束後的計畫,他如此寫道:「等到士林的房子完成後,就可以著手照相部以外的中醫部、X 光部及工藝部的發展了。」在他的想像中,這幢結合了中醫治療、X 光攝影、人像攝影和工藝美術服務的店面,也會是「臺灣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座綜合了尖端藝術與科學的「寫真館」吧!
《回想的寫真》中記載,「Apollo 寫場」的名字因曾被指為是「外來語」,因此改名「亞圃廬」,後又改為「瑞光」。戰爭期間,相館的櫥窗必須貼上紙張,以防止被轟炸時玻璃破碎,彭瑞麟怕「X」字型的貼法破壞櫥窗美感,特別設計戰艦、探照燈等與戰爭情境有關的紙片貼上。
彭瑞麟當時並不知道,短短3 個月後,日本天皇就會透過玉音放送向所有「帝國」的子民宣布日本戰敗的消息。最終,彭瑞麟夢想中的新店面並沒有開張。1950 年代以後,彭瑞麟的顧客只有來求醫的民眾,曾經的攝影家身分,彷彿也被逐漸淡忘了。彭瑞麟沒有再拿起相機的原因,多樣複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對藝術的求索從未從他的心中消失或遺忘。證據就是彭瑞麟從1930 年代開始訓練出的那群臺灣新一代男女職業攝影家,以及靜靜躺在二重埔老家,直到70 年後還完整地封存在不同大小的木櫃裡,那些並沒有被炸碎或是丟失的底片、相片、畫作、甚至玻璃底片。這一批藝術家的個人收藏,如今見證了臺灣攝影史,甚至是文化史上最關鍵的一頁。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但也許,透過藝術家的故事,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攝影藝術世界。

從畫師到畫家
在20 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攝影界,彭瑞麟的身影雖然隨時間逐漸模糊,但從來不曾真正消失。他的「Apollo 寫場」自1931 年開業,是臺灣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開設有「攝影研究所」(或「研習班」),招收攝影研習生的照相館。他的彩色照片作品於1930 年就入選「東京寫真研究會」畫集,他的「金漆寫真」作品則是臺灣僅見。攝影史研究者吳嘉寶曾經將彭瑞麟定義為「被歷史遺忘的臺灣攝影先驅」,但其實,彭瑞麟除了是臺灣攝影先驅,還是臺灣攝影新時代的重要開創者。
彭瑞麟出生於西元1904 年(明治37 年)11 月4 日,日本時代的新竹州二重埔庄。父親彭夢蘭從事中醫(當時稱為漢醫),由於日本政府對臺灣的漢醫普遍抱持「不夠科學化」的不信賴態度,當時能夠拿到合法的行醫執照、不被刁難地持續經營事業的漢醫,可說是占少數。5 彭瑞麟父親的中醫事業是否也有受到影響,目前較難確知,不過彭家的家境因父親投資土地失利且在彭瑞麟進入中學前逝世而進入艱難時期,則可以肯定。
15 歲時就遭逢父喪的彭瑞麟,放棄投考醫專,選擇進入有公費可領的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畢業前,母親也去世。當時的師範學校正好剛剛正式開始建立「圖畫科」(即美術)教育,身為臺籍生的彭瑞麟雖然畢業後除了擔任公學校教師並沒有其他職業可選,不過在師範學校時,他對藝術的興趣和天份就已透過對「圖畫科」的主修逐步展露。從師範學校一畢業,他除了在家鄉二重埔公學校(國小)任圖畫科教師,也開始兼職炭精擦筆肖像畫師。他的職業藝術生涯,由此默默展開。
1920 年代,臺灣的民間社會才剛剛開始適應「攝影」這個新科技,新式的照相館也還是相當罕有的新興產業,所謂「人被攝相會變瘦」的老一輩說法,也才剛剛開始被對新式影像科技的好奇取代。
也因此,當時最普遍、一般家庭最能夠負擔也最常使用的肖像館服務,還是比傳統肖像更具寫實感、效果類似攝影的「炭精肖像畫」。炭精肖像畫使用的不是水彩或水墨,而是炭精粉,對人像五官的輪廓、明暗的描寫也揉合肖像攝影的風格,有時並使用九宮格、放大鏡、放大尺等工具以素描方式放大肖像照。因此一位成功的炭精肖像畫師的成品,其所呈現出的立體感和與人物的肖似度,一般民眾的接受度可能甚至高過當時技術不佳、沒有細緻「後製照片」功夫的攝影師作品。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攝影術風行以後,許多臺灣第一代的攝影師如大師羅訪梅(至今相館仍屹立臺北市中山北路)和鹿港「二我寫真館」的施強,其實原來就是從事炭精肖像畫的畫師。
彭瑞麟成為兼職畫像師的選擇,固然是為了幫助家計,不過卻也為他步上藝術家道路的選擇增加了不少助力。1924 年,當時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在關東大地震後離日二度返臺,在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任教的同時,也成立了臺灣青年畫家的重要交流團體「臺灣水彩畫會」。身為師範學校美術科校友的彭瑞麟很快就加入了以石川為首的藝術圈,並迅速地成為石川門下的得意門生。
彭瑞麟在畫像師時期的經驗,無疑使他對於西洋畫基礎的素描技法有深入的掌握,而他對水彩畫的學習,則使他培養出了對色彩的敏銳感知。石川承襲19 世紀英國水彩畫的傳統,擅長以水彩的濕潤筆觸描繪他口中的臺灣「南國風光」,而他的畫家弟子們──如藍蔭鼎、倪蔣懷、李澤藩筆下的水彩臺灣風景,則構成了20 世紀臺灣畫壇中,最創新的西洋風景畫派。如此強調「地方色彩」和西洋水彩特性的藝術呈現方式,成為了彭瑞麟日後藝術創作的基本養分,而這位畫師出身的畫家,似乎也注定了將展開與眾不同的藝術事業。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