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球植物迷最想收藏的經典!
與英國皇家植物園合作,205幅館藏植物手繪圖曝光
從食用、醫療、經濟、科技、地景到神話崇敬,
80種改變世界的特種植物,娓娓解讀數千年的植物演化與文明史。
|植物,如何書寫人類文明?|
.用紫杉製作的長弓,竟幫助英國人在十五世紀的阿金庫爾一役,以寡擊眾大敗法國。
.胡椒、肉豆蔻和丁香背後的經濟利益,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不惜爆發香料戰爭,只為爭奪這些寶貴商品的控制權。
.在廣島原爆的兩年後,有六棵銀杏樹從燒焦的大地中發芽,距離原爆點還不到一哩。
.隨處可見的香蕉,你知道在一八七○年以前,根本不會出現在溫帶地區嗎?
.在某些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紅杉樹上,竟蘊藏著180幾種從未接觸過地面的植物!
.讓印度聖雄甘地撐過漫長絕食期的神祕力量,其中之一竟然是蘆薈?
作為專家級的植物嚮導,海倫與威廉.拜能彙整了80種非凡植物令人好奇的歷史、重要性和用途,從糧食作物到景觀花卉,從香料與藥用植物到森林巨木,揭露人類和這些植物在實用與美學上的複雜關係。每一種植物充滿了文化、歷史、植物學和象徵意義上的聯想,其背後更有一番令人嘖嘖稱奇的來歷與故事。
全書從八個面向探討了人類和植物每一個層面的依存關係。為文明發展奠定基礎的食物——小麥、稻米和玉蜀黍;讓人類飲食超越基本需求變得豐富的香料——番紅花和丁香;協助人類建立物質世界的植物——竹子和雄偉的橡樹;或是為人類賺取財富的作物,特別是茶、咖啡和甘蔗。某些植物甚至同時成為人類迷戀和崇敬的對象——鬱金香、玫瑰和蓮花。
透過上百幅精美圖片與畫作,深入了解人類長久以來如何跟植物打交道,改變歷史並影響未來。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考古學家/李作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尚仁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泛科學專欄作者/黃貞祥
「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謝金魚
序跋:
導論
實用與美感
《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是一首禮讚,寫給妝點我們這個星球的植物世界,稱頌它們的效用、美感、多樣性及無與倫比的神奇。數千年來,我們的食物、棲身之所、服裝、交通和醫藥,都仰賴植物甚深。在大地漫遊的人類祖先和其他覓食的動物一樣,在野外尋找食物,可是在上一個冰河期結束之後,我們和某些植物開始了協力合作的關係,植物受到人的栽培,加上人類養成了新的習性,一個新時代就此展開。雖然今日擁有現代石化業產品帶來的種種便利,但我們對植物的需求依舊強烈。植物是整個食物鏈的基礎,我們偉大的發明才華至今仍未改變這一點。在一個越來越都市化的社會,植物既是都市的綠色肺臟,又是都市居民靈魂的慰藉,其地位無可取代。
像現在這樣融合了實用與美感,其實由來已久,反映出人類長久以來是怎麼和植物打交道的,從欣賞它們純屬實用面的好處,到回應它們對感官的刺激,以及對情緒的影響。植物對文化甚至帝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植物受到人類敬拜和神化;它們的形態、顏色和氣味,引發了人們想擁有和栽種某些植物的渴望,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想想鬱金香、玫瑰和蘭花。有的植物把食物從單純的糧食提升為令人陶醉的珍饈美饌。精油和樹脂令身體芳香,某些化學成分已經證明具備卓越的醫療效果,或是把我們體內的神經化學反應帶往奇異、甚至令人恐懼的方向。
綠色王國本身就令人嘖嘖稱奇。植物能夠捕捉太陽的能量,藉此激發細胞裡的化學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結合,一面製造糖分,一面釋放氧氣。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光合作用。植物能夠展現這種魔力,是因為在古代的某個時候,有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占據了另一種單細胞有機體——一種會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然後在新的宿主身上變成了具有葉綠素這種化學分子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既然葉綠素是一種綠色的色素,植物自然是一片綠油油。
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以漫長的地質紀元為分野的時代,事實證明在旋轉的星球上演化的各種不同植物,絕對不只是被動的過客而已。如今認為是包括植物在內的各種作用力,塑造並且再處理地球上的淡水和礦物,促使地球更適宜人居,據此打造出大氣層和地球表面。兩億九千萬年前左右,有些植物開始產生種子,帶來了有性繁殖的益處。到了一億四千萬年前,開始演化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接下來,在一個相當短的地質時代裡(大約六千到七千萬年),開花植物的型態和棲息地變化萬千,如今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植物。
花開就有顏色。綠色現在有了多到令人目不暇給的各種色調點綴,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賞心悅目。早在受我們鍾愛之前,開花植物就和其他有機體共同演化,協助花粉的傳送,通常是從一株植物傳送到另外一株,達到受精作用。儘管植物看似逃過了導致恐龍毀滅、哺乳類興起的那種大滅絕,世界的植物族群倒也經歷過幾次重大變動。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地球的大陸板塊就在相互擠壓之後,大致形成目前的位置,接著地球的溫度先升後降,形成比較晚近的地質時代中幾個連續的冰河期,乾燥的陸地植物越長越多,野草似乎成了贏家,森林節節敗退。
這是我們在上一個冰河期結束時繼承的遺產,時間大約是一萬兩千年前,本書介紹的正是在人類從狩獵和採集轉移到農業生活之際,地球上繽紛多彩的植物世界。自此之後,我們如何利用其中的某些植物,而人類和植物世界的各個面向又建立了什麼樣的關係?植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又如何影響了植物的生存?本書包含一系列分類,雖然收錄的每一種植物都被歸到其中一個類別,但植物世界的一項奇觀,就在於這些植物可以是高效率的多工作業者,大可被列入好幾個章節中。
第一類〈改變世界〉的植物,介紹的是讓人類在全球許多不同地方展開定居生活的植物,包括小麥、玉蜀黍和稻米等主食。〈味道〉探討的是令我們的飲食變得活潑豐富的植物,從基本、好用的蔥屬植物到香料和番紅花的奢華口味。〈解藥與毒藥〉提醒我們,植物中的活性物質往往會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在不同的劑量下,可以是救命仙丹,也可能是危險毒藥。本單元介紹的植物及其產品,說明了各種不同的治療體系,以及許多現代藥典的重要植物基礎。〈科技與力量〉描述是哪些植物幫忙創造了我們的物質世界——船隻、房屋、服裝和家具,甚至是武器——都是堅固的人工製品,既實用又美觀。
〈經濟作物〉檢視的某些植物的產品,例如茶葉、咖啡、棕櫚油或橡膠,在全球的需求量龐大。剷平土地來耕作這些植物,每一種植物當然帶來了一連串的環境變遷,如同這些植物的產品改變了我們的栽種、購買、交易、販賣和消費型態,對世界市場和財富仍然有強大的影響力。〈地景〉所思考的植物以獨特的方式,彷彿覆蓋了部分地表,甚至成為一種標記——加州高聳的紅杉、澳洲的桉樹、熱帶海岸耐鹽的紅樹林。每一種在歷史上和當代都扮演了一角。其中某些植物在當代的角色,是帶來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外來入侵種。
〈崇敬與仰慕〉和〈大自然的奇觀〉,讓我們得以歌頌出類拔萃、令人刮目相看、不再以實用性為主的植物。這樣的植物也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視覺紀錄。椰棗樹和蓮花花苞出現在亞洲西南部和南部的石刻浮雕上。藥草必須要附上識別的圖像,圖像的藝術卓越性與日俱增。蘭花、鬱金香和玫瑰具有鮮明的視覺美感,啟發了不同文化的藝術家,把大自然短暫的時刻化為永恆。因此本書包含大量精美的植物插圖,藉以歌頌植物的歷史、人類的歷史,以及植物存在本身的偉大意義。
巧克力
Theobroma cacao
神的食物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許多古文化當中,可可樹擁有特殊的地位。可可樹出現在馬雅創世神話中,阿茲特克人則把可可豆(種子)當作一種貨幣。可可樹在阿茲特克人眼中十分珍貴,令他們不惜大老遠進口。比阿茲特克人更古老的奧爾梅克(Olmec)文明也很重視可可樹的豆子,而「cacao」這個字最初的起源可能就是奧爾梅克語,只可惜現在失傳了。馬雅人把這種植物、它的種子和產品稱為可可,中美洲的其他語言也有同源字。現在的植物學名Theobroma cacao是愛吃巧克力的林奈取的:代表「神之食物」的Theobroma和原住民的用語cacao。
可可樹非常挑剔,不會在超過赤道南北二十度的地方自然生長。這種植物需要遮蔭、高溫和濕度。在現代的果園,通常由橡膠或香蕉的植株提供樹冠層。豆莢直接從樹幹和莖長出來(這種現象叫作「莖生花」),完全仰賴蠓(這些蟲子確實有點用)使花受精。只有一小部分的花能繼續長出豆莢,一棵好的可可樹,每年會長出大約三十個豆莢。在豆莢裡,種子周圍的果肉是甜的,但生果仁的味道很苦。必須先發酵、乾燥、烘焙和揚殼(去除薄薄的外殼)之後,才能產生可可「液」。關於可可樹起源於何方——可能是亞馬遜河流域——至今仍無定論,不過是在中美洲馴化的。從墨西哥南部到巴西一帶,栽種了另外一種可可屬的植物(白可可樹〔T. bicolor〕),製成的產品叫白可可(pataxte),可以直接飲用,或是和比較昂貴的可可種子混合。
美洲原住民直接食用多汁的果肉,或是把磨碎的可可豆做成飲料,加入包括辣椒和香草在內的各種調味。既然這種物質的地位如此崇高,自然應該在典禮儀式上使用。馬雅人定期以慶典祭拜可可神。古代喝巧克力的精緻器皿留了下來,重要人物的墳墓也有陪葬的容器和可可豆。有一批陪葬品原本被認為是真正的可可豆,竟然奇蹟似地度過了中美洲的高溫和濕氣,後來才發現是依照可可豆的形狀,用黏土巧手製作的模型。一向昂貴的可可豆是菁英和富有階級的專用品。巧克力被認為有致醉效果,會危害婦女和兒童。這種豆子確實蘊含一系列複雜的生物鹼,包括咖啡因和可可鹼,現在應該算是興奮劑,而非致醉劑。
哥倫布第三次前往新大陸時,在一艘被俘虜的獨木舟上看到可可豆,但直到西班牙人登陸墨西哥,歐洲人才品嚐到這種異國飲料。他們沒有立刻喜歡上它,但很快學會用香草和其他香料調味。最後把糖加進去,成了現在喝的這種甜飲料。可可豆在一五四四年傳入西班牙,到了一五八五年,已經成為一種商品,而不只是貪圖它新奇有趣。這裡的巧克力價格和原產地一樣高不可攀,只有皇室和菁英階級才能放肆飲用。巧克力逐漸傳入歐洲其他地方,包括義大利在內。法國在十七世紀初期發現巧克力,到了一六五七年,倫敦已經有人販賣巧克力,這種飲料很快打進茶館和咖啡廳。歐洲人普遍偏好加糖的熱巧克力,不過西班牙人繼續加辣椒。
這種商品變得更加普及之後,廚師也設法將其入菜,只不過巧克力主要還是做為藥用或社交用途。由於歐洲的需求增加,包括千里達和牙買加在內的幾個加勒比海島嶼種植了更多可可樹。英國一六五五年從西班牙手中奪下牙買加之後,當地成為英國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可可園種的是中美洲的原生品種,克里奧羅(Criollo),製造出的巧克力品質優良,但很容易感染疾病。一場枯萎病把千里達的可可園摧毀殆盡,後來改種韌性比較強的品種,佛拉斯特羅(Forastero)。佛拉斯特羅是巴西的一種野生可可樹。如今全球將近百分之八十生產的都屬於這個品種,不過現在也有人在研發雜交種,結合佛拉斯特羅的韌性和克里奧羅比較優質的風味。廣大的國際市場使可可屬植物的栽種持續不斷,只要是氣候適宜的地方,都有可可園的蹤跡。現在西非是全球最大的產地。
豆莢的處理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產品,每一種都有用處。可可的種子和果肉必須進行日曬發酵,才能發揮出可可的風味,並且產生一種全脂的烈酒,在十九世紀初以前,人們食用的是這種酒。後來在一八二八年,荷蘭人科恩拉德.凡.豪頓和他的父親為一種製程申請專利,這個作法可以將可可膏濃縮大約三分之二,產生一種叫作可可粉(cocoa)的產品。此時可以把一部分先前萃取出的可可脂重新加入剩餘的可可中,產生我們稱之為巧克力的固體(入口即融)。才不過幾十年,巧克力糖就上市販售了。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巧克力甜點名稱,都是十九世紀留下來的:英國的吉百利、瑞士的瑞士蓮、美國的好時。和其他大量製造的產品一樣,巧克力的成品種類繁多,而且關鍵因素通常是可可固形物的百分比。「牛奶巧克力」的發明者是瑞士一位甜點師傅,他是亨利.雀巢的同事,在一八七六年加入奶粉。現在巧克力的口味應有盡有。
番紅花
Crocus sativus
炫耀性消費的香料
番紅花(Crocus sativus)是一種不怎麼好看的小型球莖植物,開出纖細的紫色花朵,有著近乎紅色的深橘大柱頭盪來盪去。這些柱頭——在其他方面派不上用場的植物器官——製造出全球數一數二的昂貴食品:一種叫作番紅花的香料。由於已經成為飲食、染料、神話和醫藥的一部分,金黃色的番紅花非常搶手。從佛教徒用番紅花染色的僧袍,到古羅馬為了迎接皇帝尼祿而用番紅花鋪滿的街道,長久以來,番紅花一直和神聖及權貴脫不了關係。然而,不管是整朵或磨成粉的番紅花,它的味道辛辣,氣味鮮明,加上顏色鮮豔,使用時只要放一點就夠了。
在波斯的原生地,番紅花讓傳統的米飯料理——香料飯和綠豆燉飯——增色。腓尼基人沿著地中海的海路從事番紅花貿易,往西一路運到西班牙,即使穆斯林在伊斯蘭帝國的全盛時期重新引進番紅花。印度的蒙兀兒人擴大了它的用途。據說隨十字軍東征的騎士和虔誠的朝聖者從聖地帶回球莖,儘管沒有證據說明是用什麼方法引進的。無論如何,番紅花進入歐洲,開始在義大利、法國和德國生長。當大規模生產的番紅花(saffron)成為沃爾登(Walden)的重要產業,這個東英格蘭的羊毛城市就把「Saffron」加在它原本的名稱前面。
歐洲中世紀的廚師把番紅花視為宮廷美學的基本要素,所謂的宮廷美學,就是以誇耀的方式用食物展現財富。貴族家庭的潮流不斷變遷,但番紅花一直是普羅旺斯的馬賽魚湯和米蘭燉飯最重要的食材。瑞典在聖露西亞節做的露西亞麵包,是當地食品難得一次使用番紅花。成本高、貨源少,自然會有人用假貨充數。可以用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花朵和完整的柱頭混合,磨成粉的薑黃(Curcuma longa)根則用來頂替粉狀的番紅花。德國人在十五世紀開始打壓這種以假亂真的作法——他們可不是說著玩的,把偽造番紅花列為重罪,可能被處以火刑或活埋。
成本居高不下,是因為收割和處理的方法至今仍未機械化。每個球莖會長出三朵花,綻放期會持續好幾天;每次開花會長出三個寶貴的柱頭,是雌蕊構造的一部分,呈細繩狀,是這種寶貴香料的來源。整朵花割下來之後,必須把柱頭——底部和花朵連結——摘下來乾燥脫水。生產一磅(○﹒四五公斤)的乾燥番紅花,必須消耗七萬朵花,占地面積約十分之一英畝(四○四平方米)。採花的時間最好在日出之前,此時空氣中的濕氣含量剛剛好。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伊朗,採收番紅花的時間是十月和十一月,為期二十天密集進行。
香蕉
Musa acuminate × balhisiana
世人至愛的水果
現在香蕉已經是隨處可見的便宜水果,因此我們很難瞭解在一八七○年代以前,香蕉根本不會出現在溫帶地區,大多在產地就吃掉了。香蕉源於東南亞,但野生的香蕉有種子,而且可吃的部分寥寥無幾;可食的無籽香蕉恐怕是一種自然雜交種,長久以來,一直深受亞洲大陸和亞洲諸島的喜愛。這種植物需要溫暖的天氣和充足的水分(只有在赤道南北三十度左右才會自然生長),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上長得非常茂盛。香蕉只有一枝莖,體積碩大,長出獨一無二的巨大葉片。雄花沒有繁殖力,而雌花(或雌雄同花)會長出果實。
由於這種大型草本植物的果實缺乏種子,必然是透過側芽(吸芽或側生枝)繁殖,透過這方法,香蕉遍布亞洲和馬來群島各地。最遠甚至傳到了夏威夷,可能再由穆斯林商人引進非洲(也許在更早的時候經印尼傳入),成為當地的主要食物。既然採用這種繁殖方式,自然長不出新的栽培品種,雖然有好幾個自然品種,最常見的商業性華蕉(Cavendish),是十九世紀英格蘭的得文郡公爵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溫室研發出來的。香蕉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