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拾書所

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360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急重症外科出身的柯文哲,以開刀般銳利的方式剖析自己;

這本書,是柯文哲之所以成為現在柯文哲的故事。

過去的柯文哲,在科學醫療中斟酌人性;

現在的柯文哲,在人性政治中運用科學。

-----------------------------------------------------------------

成就你的,也可能毀掉你;挫敗你的,轉念即是重生。

世俗的成敗,在死亡面前,不過放下而已。

 

我是柯文哲。三十年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我看過無數生死;我經常穿梭在一床床病患間,問自己︰怎樣才算活著?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當你被生死折磨過,你的邏輯會跟別人不一樣,你會懂得勇敢,你會看淡挫折!

 

我的人生很簡單。前半輩子在台大醫院裡做了三十年,每天看到的不是病人就是家屬,說話對象總是醫護人員。如果沒有後來的波瀾轉折,這輩子應該都是醫生。

 

二○一四年二月十七日早上八點,我值完大夜班,脫下白袍掛在牆上,下定決心離開。在那之前,我是頂級的醫學專家;那一刻之後,我把一切歸零,走向政治。

 

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從「生死之間」走向「是非之辨」,這是我一路走來的反省和紀錄。

 

【本書特色】

.最多故事、最善感、最真實的柯文哲

穿上白袍的第一天,第一個病例就讓我終生難忘。一對新婚夫妻,先生碰上工安意外腦死,妻子淚眼汪汪坐在旁邊……忽然間我發現,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要治療到什麼程度為止,才算夠了?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更是責任。

 

.急診室與加護病房裡體悟的生死智慧

二十幾歲剛當醫師時,我只看到病患;四十歲時,我看著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查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不必也不用看到病人;過了五十歲,我又看到病患了,我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病患旁邊的家屬。我慢慢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只能盡力,但求問心無愧。

 

.將「生命邏輯」帶入「政治邏輯」的柯文哲市長

是人生的種種遭遇和行動,證明了我是誰,決定了我是怎麼樣的人。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我深深體悟,許多醫療問題出在,當醫生不再對病人的痛苦覺得不安;種種社會不信任則是源自,當為政者不再對人民的痛苦覺得愧疚。

 

-----------------------------------------------------------------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朱樹勳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 何飛鵬

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徐紹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

台北市政府顧問 蔡壁如 專文推薦

 

 

目錄

【出版序】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 何飛鵬

【推薦序】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推薦序】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推薦序】教我如何面對生死的柯P 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紹勛

【推薦序】柯文哲的變與不變 台北市政府顧問蔡壁如

 

第一部 生死之間︰那些病患教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1.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

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

 

2.說到底,醫療是一種抉擇

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求活,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

 

3.醫生救病人也會救到抓狂

最不能接受病人死亡事實、最沒辦法放棄病人的,往往是主治醫生。

 

4.安寧照護照顧的不只是將死之人,還有活著的家屬

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事?

 

5.「醫生說他死了,他就死了」

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也是責任。

 

6.最沒有發言權的枕邊人

法律最優先,往往不是社會最優先。

 

7.即便死亡如此接近,我們依然無法準確估計

不要讓病人和家屬覺得他們被放棄。

 

8.人在焦慮時,只有敵我之分

當一個人無法接受時,他需要的不是事實,而是被安慰。

 

9.醫生必須有勇氣替病患和家屬承擔責任

醫療不應是無限制延長一個人的生命,而是讓病人得到最適當的治療。

 

10.腦死與器捐,孰先孰後?

器捐必須是安寧照護的一環,安寧照護要走在器捐前面。

 

11.跟上帝買時間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12.如果重來一遍,怎麼做會更好?

如果你有自信可以維持領先地位,你會成為規格的決定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