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代的經學發展,面臨趨新疑古的重建局面。將中國學術納入世界學術的一部分,借重西方民主、科學的方法態度,以世界眼光及學術標準來觀照及重估中國治學的內容題材及方法,是當時學人亟待迫切與國際接軌,也是學術演進破舊立新必然的努力。本書集結林義光、聞一多、于省吾運用古文字訓詁《詩經》的實踐情形,郭沫若援《詩經》考古證史,避難沈潛、自勵堅貞的研究,蔣善國《三百篇演論》在新型文化產業出版等線索的環境下,提出概論式的詩經學專著等四篇論文,以及從宏觀的角度,述評香港學者對《詩經》名物研究,如以民俗學論《詩經》名物之增殖文化的陳炳良;或借用民族音樂學理論,闡述《詩經》分類的陳致;或承傳統經注互證方式,論列《詩經》婚期正時的盧鳴東;以及吳長和博物稽古的《詩經服飾資料通詮》與《詩經飲食資料通詮》等,並與臺灣、中國的《詩經》名物研究合觀,提出《詩經》名物研究既是物質文化之接受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建立、改變、修正、再建立期待視野的過程。掌握《詩經》名物研究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價值觀,既是生發《詩經》名物研究綿延不絕的課題,也是多元視域及跨學科的《詩經》研究是必然的趨勢。
作者簡介:
邱惠芬
一九六七年生,高雄市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任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從事《詩經》學、經學史、韓國詩經學研究。教授閱讀與寫作、東亞儒學與戲劇演繹、敘說與生命書寫等課程。近著有:〈朝鮮正祖賓興選才之經義問對研究——以《詩經》為例〉、〈朝鮮正祖經講義問答內涵研究〉、〈毛奇齡《詩經》學域外傳播研究的反思──以朝鮮正祖《詩經講義》為例〉等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