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的六○年代 | 拾書所

也斯的六○年代

$ 603 元 原價 670

「1960 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研究計劃源於也斯,他生前帶領大家走進香港1950 年代的快樂與哀愁,現在我們沿着前人的路線,繼續開拓1960 年代的研究。1963 年,年僅十四歲的也斯開始創作,他的作品本身就是研究1960 年代香港文學的重要材料。
本書收錄也斯1960 年代初進文壇的近二百篇文藝短評,以發表於《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時報》「文藝斷想」、《星島日報》「大學文藝」的文章為主,內容涵蓋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設計、翻譯,並有少量隨筆和新詩,大多從未結集。出版這批作品既能便利研究者,也能使喜愛也斯的讀者得以欣賞名家少作,對也斯的文學成就有更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著名文學家、文化評論家及比較文學學者,生前任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1963 年開始發表創作,他寫詩、散文、小說和評論,亦從事翻譯。一生喜歡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多才多藝。他的創作曾翻譯成多國文字,是代表香港文化的重要作家。也斯的詩集包括《雷聲與蟬鳴》(1978)、《形象香港》(1992)、《游離的詩》(1995)、《食事地域誌》(1997)、《東西》(2000)、《蔬菜的政治》(2006)及《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等。散文集包括《灰鴿早晨的話》(1972)、《山水人物》(1981)、《山光水影》(1985)、《越界書簡》(1996)、《人間滋味》(2011)及《浮世巴哈》(2013)等。小說集有《養龍人師門》(1979)、《剪紙》(1982)、《島和大陸》(1987)、《三魚集》(1988)、《布拉格的明信片》(1990)、《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1993)及《後殖民食物與愛情》(2009)等。也斯的文學及文化評論對香港研究有深遠的影響,重要論著有《香港文化》(1995)、《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1996);編著有《香港的流行文化》(1993)、《香港都市文化與都市文學》(合編,2009)、《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合編,2010)、《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合編,2010)、《劉以鬯評論集》(合編,2012)、《香港文學與電影》(合編,2012)及「1950 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叢書六冊(合編,2013)等。


編者簡介
黃淑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碩士課程主任。活躍於文化界,熱心推動讀書風氣。中文學術專著有《女性書寫:電影、文學與生活》及《香港影像書寫:作家、電影與改編》。編著有「1950 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叢書六冊(合編)、《香港文學與電影》(合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合編)及《香港‧一九六○年代》等。曾任「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系列之《1918:劉以鬯》及《東西:也斯》的文學顧問及聯合監製。創作方面,曾出版三本散文集及一本小說集,詩作散見於香港詩刊。
劉汝沁,嶺南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