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拾書所

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379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急重症外科出身的柯文哲,以開刀般銳利的方式剖析自己;

這本書,是柯文哲之所以成為現在柯文哲的故事

過去的柯文哲,在科學醫療中斟酌人性;

現在的柯文哲,在人性政治中運用科學。

-----------------------------------------------------------------

 

成就你的,也可能毀掉你;挫敗你的,轉念即是重生。

世俗的成敗,在死亡面前,不過放下而已。

 

我是柯文哲。三十年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我看過無數生死;

我經常穿梭在一床床病患間,問自己︰怎樣才算活著?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你被生死折磨過,你的邏輯會跟別人不一樣,你會懂得勇敢,你會看淡挫折!

 

我的人生很簡單。前半輩子在台大醫院裡做了三十年,每天看到的不是病人就是家屬,說話對象總是醫護人員。如果沒有後來的波瀾轉折,這輩子應該都是醫生。

二○一四年二月十七日早上八點,我值完大夜班,脫下白袍掛在牆上,下定決心離開。在那之前,我是頂級的醫學專家;那一刻之後,我把一切歸零,走向政治。

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從生死之間走向是非之辨」,這是我一路走來的反省和紀錄。

本書特色︰

最多故事、最善感、最真實的柯文哲

穿上白袍的第一天,第一個病例就讓我終生難忘。一對新婚夫妻,先生碰上工安意外腦死,妻子淚眼汪汪坐在旁邊……忽然間我發現,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要治療到什麼程度為止,才算夠了?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更是責任。

急診室與加護病房裡體悟的生死智慧

二十幾歲剛當醫師時,我只看到病患;四十歲時,我看著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查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不必也不用看到病人;過了五十歲,我又看到病患了,我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病患旁邊的家屬。我慢慢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只能盡力,但求問心無愧。

將「生命邏輯」帶入「政治邏輯」的柯文哲市長

是人生的種種遭遇和行動,證明了我是誰,決定了我是怎麼樣的人。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我深深體悟,許多醫療問題出在,當醫生不再對病人的痛苦覺得不安;種種社會不信任則是源自,當為政者不再對人民的痛苦覺得愧疚。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目錄

【出版序】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何飛鵬
【推薦序】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推薦序】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推薦序】教我如何面對生死的柯P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紹勛
【推薦序】柯文哲的變與不變台北市政府顧問蔡壁如

第一部生死之間︰那些病患教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1.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
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

2.說到底,醫療是一種抉擇
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求活,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

3.醫生救病人也會救到抓狂
最不能接受病人死亡事實、最沒辦法放棄病人的,往往是主治醫生。

4.安寧照護照顧的不只是將死之人,還有活著的家屬
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事?

5.「醫生說他死了,他就死了」
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也是責任。

6.最沒有發言權的枕邊人
法律最優先,往往不是社會最優先。

7.即便死亡如此接近,我們依然無法準確估計
不要讓病人和家屬覺得他們被放棄。
 

自序/導讀

 

☆☆

對於生死,柯文哲向來有他獨特的看法,或許是因為他在外科加護病房裡看盡了生死。在我看來,生死是自然之事。人啊,比起在意能活多久時間,趁活著的時候,盡量去做一些你想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不留遺憾更重要。這樣的體悟,和我們在醫院裡待久了有關。

我們這些做醫師的人,經常看到已經病入膏肓,靠著呼吸器、葉克膜等儀器維持生命跡象,勉強保持「還活著」的病人。你說他活著,但他已經無法思考、不能溝通,然而因為家屬不捨,還想要繼續救治,花費很多金錢和無效醫療,結果依然徒勞,最後不得不放手。

柯文哲的葉克膜技術雖然在醫療上貢獻良多,但不諱言,奇蹟的背後有許許多多失敗的案例,那些失敗,意味著死亡。許多醫師面對病患將死的難關,經常選擇後退,因為畏懼承擔壓力,不願意去說清楚講明白。但柯文哲不一樣,他面對醫療上的生死困境,發展出一套屬於他的解決方法:透過器官捐贈的制度,讓想要求生的病人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推動安寧療護制度,協助末期病人善終,也幫助病患家屬接受失去;為了讓醫師更能夠面對病人生死的兩難,他推廣醫療倫理學、生死學。這些都是他面對生死課題,試圖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人會說,台大醫院少了柯P,損失很大,但我並不覺得。不談醫術,人與人之間,精神、情懷、信念、想法,都是會互相影響傳承的。柯P離開台大,當然是台大醫院的損失,但他已把很多經驗傳承給台大很多後輩醫師。後來他去了市政府,幾年下來一切所作所為,或許正是想要留點什麼給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柯文哲早就應該出一本談生死的書,因為他的故事很多很多。

我跟柯文哲兩人的交集,在外科重症、器官移植、安寧照護、全人關懷。我們都是接受了完整的外科訓練之後,就投入加護病房。一般對外科醫師的認知是像怪醫黑傑克那樣,手術刀法俐落。我們不走傳統路線,而是全心投入重症醫療,用生命在照顧病人,幾乎二十四小時守著加護病房,病人從送進來到轉出或死亡,我們全程參與,不只照顧病人,還要顧及家屬、整合各式各樣的醫護專業,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一般醫生看不到的事情。

柯文哲大我一屆,以前在學校時就聽說系上有個學長很聰明、書念很多,他很認真,是少數可以把整本教科書從頭讀到尾的人;不過他很自負,說話又尖銳,還好有真本事,讓人不得不佩服。

我跟他是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共事時,開始變熟。他專攻心臟外科的術後照護,我則專攻腦部重症、頭部外傷、中風,有不少互動。當時外科醫生大部分都在手術室,加護病房由較資深的住院醫師負責;過去沒有專職投入加護病房的醫生,大多採輪調,由第五年的住院醫師負責,第六年他們就去開刀了,而主治醫師離照護病人更遠。除非時代有大進步,否則照護病人的能力將一直停留在資深住院醫師的層次。

然而,柯文哲投入後,一下子把整個加護病房的專業能力提升上來;後來我也加入,我們以主治醫師的身分執事,認定這是一輩子的職志,態度就不一樣了。於是我們在醫界建立起聲譽,人家很多事情都會來請教我們。

 

☆☆

在我們投身加護病房以前,對高端醫療的認知和使用沒有那麼強,延長死亡的能力也沒那麼強。自從葉克膜出現,加上我們對腦部生命中樞的了解越來越深,延長死亡的能力變強了,...

各界推薦/推薦序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朱樹勳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 何飛鵬

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徐紹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

台北市政府顧問 蔡壁如  專文推薦

內容試閱

教我如何面對生死的柯P

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外科臨床教授 徐紹勛


  柯P是我的老師,我進台大醫院時,他是外科加護病房主任,也是葉克膜團隊的leader。我研究的領域是肺動脈高壓跟肺移植;通常肺動脈高壓的病人到了疾病末期,因為肺部血管阻力升高,難以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而葉克膜可以短暫充當病人的肺部,維持病人的生命,也因此我有幸與柯P長期共事。

  在我看來,葉克膜雖然是救命的武器,但它並非全能,很多時候更像是病人通往死亡前的一個過渡。它的存在可以讓病人與家屬不至於突然面臨死亡,為他們爭取到一點緩衝的時間,讓他們在死亡到來之前有機會道別,減少遺憾。

或者,應該說,葉克膜是一座「橋梁」︰橋的一端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另一端可能是器官移植,也可能是死亡。如果病人有機會等到器官移植,在葉克膜的幫助下,可以讓病人從絕境走向生機。不過難免會碰到葉克膜失效的時候,這時醫生會面臨兩個難題:何時拔除葉克膜?如何跟病人與家屬溝通?

  我第一次面對這個問題,是一位肺動脈高壓的病人因為疾病惡化,已經長期使用葉克膜,卻遲遲等不到移植器官,最後因為全身性敗血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短期內即將因此而死亡。醫療團隊都知道,病人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機會,此時的葉克膜已是無效醫療,只要關閉葉克膜病人就會死亡。可是病人的意識都還很清楚,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柯P帶著我先跟病人家屬開了一個family meeting,讓他們了解現況;接著又陪我去向病人說明。

  通常走到這一步,其實多數病人心裡已經有數,只缺一個確認:由主治醫師向她說明狀況,告訴她生命已經走到終點,眾人都已盡力。

  我的那位病人接受了事實,找來家屬交代後事,又見了一些人。最後我們讓她進入睡眠的狀態,一切準備就緒,病人即將因為生命末期而需撤除維生系統,但此時我反而卻步了,因為必須有人去把葉克膜給關機。

  我那時候還是位年輕的主治醫師,關葉克膜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我站在病床前,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我和病人一起走過的許多治療過程,一切歷歷在目。此時我深知,如果我把機器關了,病人就死了,一切就結束了……我站在那裡半小時,怎麼都沒辦法動手。病床前的螢幕還顯示著病人的心跳、血壓,我心想:難道就是現在嗎?還是我應該再等五分鐘?十分鐘?還是明天再說?如果我現在沒關葉克膜,明天或後天她可能會因敗血症而死去,但至少不會是因為我做了這個動作而死……。

  後來,柯P走過來,對我說:「孩子,不要再想了,你還有很多病人要照顧,你離開吧。」是他幫我關掉了葉克膜。

  直到現在,我都還牢記柯P對我說的那段話。身為醫師,即使面對最壞的狀況,我們也必須整理好心情去面對和照顧其他的病人。經過那次事件,我深深體悟到,照顧重症病人的醫師是不可能讓每個病人都能痊癒出院的,事實上我們經常必須面對醫療無力回天的困境;但如果可能,至少我們能做到讓病人尊嚴地離開人世,讓家屬比較能夠釋懷。

這是我從柯P身上學到最多的地方。 老實說,柯P這個人在醫院裡評價兩極。我覺得這是他的人格特質使然,有個例子正好可以說明。

  台大醫院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做肺臟移植。肺臟移植的難度在於,病人的胸腔經常因感染而導致沾黏,手術中剝離沾黏時又會引起胸腔內的出血。以前我們的醫療都取經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