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臺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一直相對平靜的小島,隨即像是被傳送進一個為疫情所包圍,在物理世界中人與人頓失連結,充滿未知的新日常。
在本次專題「疫異時代」中,王順德以「病毒起源陰謀論」以及科學名詞在通訊軟體中,流傳出「歧義」的事件為例,探問當科學知識與大量數據也無法提供標準答案時,藝術能否提供人們另一條重新認識病毒、疫情與新世界的途徑。陳安捷則在人們被視訊會議軟體重新連結的新日常裡,以藝術創作提醒我們,在人與科技間的依存關係中,既有著關係失衡後的宰制與監控風險,但也有著開創出不同行動策略的「縫隙」。
然而,在未知中總被賦予「創造」與「發現」厚望的藝術,又該如何面對疫情對自身的系統所帶來的動盪?陳佳蘭以鳳甲美術館、竹圍工作室以及數位媒體平台「數位荒原」主持的藝術進駐計畫為例,展現三種不同行動位置上的藝術機構/單位,如何以彈性的策劃思維面對封閉的跨境航線,依舊回應、支持著藝術社群與異地交流的不變需求,以及面對新世界蠢蠢欲動的創作能量。(專輯企畫|孫以臻)
在本次專題「疫異時代」中,王順德以「病毒起源陰謀論」以及科學名詞在通訊軟體中,流傳出「歧義」的事件為例,探問當科學知識與大量數據也無法提供標準答案時,藝術能否提供人們另一條重新認識病毒、疫情與新世界的途徑。陳安捷則在人們被視訊會議軟體重新連結的新日常裡,以藝術創作提醒我們,在人與科技間的依存關係中,既有著關係失衡後的宰制與監控風險,但也有著開創出不同行動策略的「縫隙」。
然而,在未知中總被賦予「創造」與「發現」厚望的藝術,又該如何面對疫情對自身的系統所帶來的動盪?陳佳蘭以鳳甲美術館、竹圍工作室以及數位媒體平台「數位荒原」主持的藝術進駐計畫為例,展現三種不同行動位置上的藝術機構/單位,如何以彈性的策劃思維面對封閉的跨境航線,依舊回應、支持著藝術社群與異地交流的不變需求,以及面對新世界蠢蠢欲動的創作能量。(專輯企畫|孫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