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代,台灣原住民主體意識覺醒了。
八○年代,原住民相關政策、法律一一制定。
九○年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政治,終於在部落中日益紮根。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
請看孫大川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
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
經歷了二十年,台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合和解的境界嗎?
本書以歷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線索,
討論台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
反映了台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
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這本書記錄了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別二十世紀的紀念。
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志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只是原住民己身之事,它隱涵整個台灣在歷史、空間、族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歷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動力和可能性。
無論固守在任何位置,仍只是單純地答覆對原住民黃昏處境的焦慮。是一種不甘心,驅策自己、不容自己的「大力入世」的情調。
八○年代,原住民相關政策、法律一一制定。
九○年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政治,終於在部落中日益紮根。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
請看孫大川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
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
經歷了二十年,台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合和解的境界嗎?
本書以歷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線索,
討論台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
反映了台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
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這本書記錄了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別二十世紀的紀念。
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志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只是原住民己身之事,它隱涵整個台灣在歷史、空間、族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歷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動力和可能性。
無論固守在任何位置,仍只是單純地答覆對原住民黃昏處境的焦慮。是一種不甘心,驅策自己、不容自己的「大力入世」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