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 拾書所

翻轉既有的概念疆域
為心理治療理論和實踐展開新的視野
本書收錄的 13 篇文章,作者雖然來自不同文化及國家,其書寫位置和案例討論各異,但席拉.邁可納米和肯尼斯.格根二位學養深厚的編輯者以「社會建構」取向作為各篇章共享的脈絡,使各篇章的反思實踐回應了實證取向心理治療危機,並作為解除標準化治療程序的策略,呈現了重視語言、經驗和社會脈絡的心理治療。
「社會建構」的反思,使得心理治療既有的概念疆域得以不斷消解、重建。作者們挑戰傳統的知識框架,帶領我們看到關係裡的自身處境――看見一己寓居其中的語言體系如何引導和限制我們的現實,思索文化中的故事如何影響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解釋。然而個案和治療師可以成為一起探索的合作夥伴,聯合致力於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新故事;我們不只是被鑲嵌在關係裡,更是我們自己的作者。讀者透過此書各篇章所提供的思考能量與行動資源,或許也能鬆動解消固化的疆域,繼而開顯自身的可能性,走上重塑自我多樣性的實踐之路。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出版之時,社會建構論在心理諮商領域才剛萌芽;然而本書中譯本的問世,仍能接引台灣當代臨床治療的人文渴望,促成異地轉化的在地實踐。

「一部好的著作,需要好的譯文作為中介。本書中譯本的出現,可使讀者與原作者直交;社會建構的行動透過以文會友、彼此共創,進入一種關係的存有,或可帶來在地改變的社會建構。」
——丁興祥

「本書中文版的出版,仍是介入當代心理治療所面臨難題,可予以積極回應、激發思考的重要讀本。」
——林耀盛

•許多讀者在這幾年已漸漸熟悉社會建構論,但很少人知道社會建構論和家族治療的淵源。本書還原當年社會建構思想萌芽之時、幾位最頂尖的家族治療助人者走向後現代反思理論與實務革新的分水嶺。極具啟發性。
•當代台灣正面臨思想轉型的關口,本書試圖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思索極能呼應我們現下本土的語境脈絡。

〔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鍾 年(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