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艘跨越歐、亞,命運多舛的帆船,從印度洋漂至中國海
一群離鄉背景的落難者,在命運牽引下登上這艘貨船,
乘著擾攘的時代浪潮,航向一場即將改變世界的戰爭……
二度入圍曼布克獎!
繼 V. S. 奈波爾、薩爾曼‧魯西迪 後
最備受矚目的印度作家 ── 艾米塔‧葛旭
21世紀最精采、最迷人的史詩式大河小說
宛如狄更斯與梅爾維爾共筆的絕妙混搭傑作!
以全新觀點審視東亞殖民史與鴉片戰爭的史詩小說!
本書入圍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s)決選
榮獲:
印度沃達丰字謎圖書獎最佳小說(Vodafone Crossword Book Award)
泰戈爾文學獎(Tagore Literature Award)
印度廣場金鵝毛筆獎(Indiaplaza Golden Quill Award)
丹‧大衛文學獎(Dan David Prize)
讀者票選獎(Indiaplaza Golden Quill Popular Vote Award)
英國圖書設計獎
入選:
紐約雜誌年度十大好書╱舊金山紀事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出版家週刊╱經濟學人雜誌 年度選書
在這片海域,只要你還想當海員,鴉片就關你的事:你會裝載它、運送它、販賣它……
雙桅帆船朱鷺號,原本是販運奴隸的「人肉貨船」。在英國廢奴後,被改裝成鴉片貨船以投入熱火朝天的鴉片貿易,準備前往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前往中國前,它還要履行橫越印度洋前往模里西斯的最後一趟航程。在這儼然是十九世紀東方殖民史剪影的乘員身影中,朱鷺號的傳奇故事,就在四個船員、苦力、流刑犯與偷渡客之間展開:
船員:被誤認為白人而升上二副的黑白混血船工賽克利,在種族界線森嚴的殖民地與海上社會,為保住得來不易的好運,小心翼翼保護著自己的真實身世……
苦力:逃過火葬殉夫命運的寡婦狄蒂,為躲避家族追殺,與情人卡魯瓦自願登上朱鷺號成為移民工,並成為苦力群中的領袖。
流刑犯:溫文儒雅的拉斯卡利領主尼珥本是最親英國的印度貴族,卻不幸遭人陷害破產,被判流放模里西斯七年……
偷渡客:孤女寶麗是法國植物學家之後,她為了逃出格格不入的寄養家庭,喬裝偷渡登上朱鷺號,準備逃回母親的故鄉模里西斯。
現在大家都成了親人,在這艘船的子宮裡重生,共同組成一個大家庭……
在孤立無援的大洋上,前途未卜的惶恐加上殘酷的剝削凌虐,使這些流離失所的命運傀儡開始將彼此視為患難與共的親人。而一個難以想像、泯滅人際敵意、種族差異及隔膜代溝的家庭,就此誕生在這片「黑水」上……
在充滿動亂和恐懼的殖民年代,命運把印度人和西方殖民者攪和在一起。當賽克利、狄蒂、尼珥、寶麗失去了家園的照拂後,開始相互視為患難的兄弟,一個原本不能想像的家庭就此在顛簸的大洋上誕生,超越人與人之間的敵意、種族的差異以及隔膜的代溝。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霾之河》(River of Smoke)、《烽火狂潮》(Flood of Fire),小說所寫足跡遍及恆河岸邊茂盛繁密的罌粟花田、波濤怒吼的汪洋深海,以及廣東人頭攢動的後街小巷。它更是一副芸芸眾生的全景圖,把每一個流落在他方的異鄉者栩栩如生地縮寫在這東方殖民地的風景中。
人類學家出身的作者艾米塔‧葛旭,在這套史詩三部曲中,將蛛網般的人物與線索牽引編織到同一條命運之船上。他們之間的愛情、陰謀、罪行、無知、湮沒的理想與無畏的勇氣,起伏洶湧一如變幻莫測的大洋。作者則藉此真實生動地還原了鴉片戰爭的背景與緣起。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在《罌粟海》中,葛旭在一塊更巨大的畫布上,以眾多角色與史詩視野揮毫……這部小說顯然同時兼具文學與政治意圖,從他筆下可看出所投入的龐大研究心力,無須透過書末的驚人參考書目,光是書中豐富的時代細節便足以令讀者懾服。他的敘事手法讓一個逝去的時代重生……透過這部小說,能看出身兼人類學家與歷史學家的葛旭從第一部小說的魔幻寫實風格至今走過的漫漫長路……葛旭作品背後的歷史無情,但讀他的小說則是一大樂事。我已等不及想看到這些契約工、水手、失勢王公及跨性別神袐主義者在下一集中會發生什麼事。
── 華盛頓郵報
精采極了……葛旭透過一群多元且吸引人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掙扎與內在衝突來說這故事……他對十九世紀印度的透徹研究,讓這塊被遺落的歷史片段得以重生:從簡陋的鄉村泥屋、宛如實景重現的加爾各答街道,到暗潮洶湧的緊繃政治局勢,以及利益與道德間的衝突。而使葛旭的書頁充滿活力的還包括語言──特別是舊時代的印式洋涇濱英語及船工行話,書中對話因語音學的精確而更添韻味……本書波濤洶湧而危機四伏的結尾,更使讀者宛如書中角色般緊抓住船舷欄杆,期待著之後未知的旅程。
── 今日美國報
偉大的史詩……在《罌粟海》中,葛旭洗練地將一八三○年代的經濟學辯論與英倫帝國主義的算計,和眾多設計巧妙、徒然想控制自身命運的角色編織在一起……《罌粟海》全面式地呈現出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印度東北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時也觸及被這波帝國主義漩渦捲入之獨立個人的希望與恐懼……迷人的背景故事外,葛旭亦利用語言來描繪書中角色之間的差異……令人著迷。
── 密爾瓦基前哨報
想像一下,若是梅爾維爾所在的皮夸德號捕鯨船水手艙中也有狄更斯一席鋪位會如何。如今,我們就在艾米塔‧葛旭看似蕪雜但極精采的歷史小說《罌粟海》中看到兩位小說大師的絕妙混搭結果。
── 舊金山紀事報
野心十足……《罌粟海》這部來勢洶洶、背景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不久前的作品中頗有狄更斯與馬克‧吐溫之風,並讓人聯想到盧卡斯──就是星際大戰三部曲那個喬治‧盧卡斯。是的,葛旭的這本書與史詩電影的相似處要多過現代小說。── 紐約觀察家週報
艾米塔‧葛旭的新小說不可思議地捕捉到其筆下角色的多元語種本色。這部動蕩不安的長篇鉅作同時也是一部關於英式禮儀與印度種姓制度及榮譽觀念的喜劇……豐富的哲學思辯、鮮活的文字風格,閱讀《罌粟海》,讓你在拓展心智的同時,心跳也隨之加速。
── 克利夫蘭信實報
葛旭在這部古裝文學劇中,用眾多角色帶出一座喧囂的巴別塔……這趟風狂雨驟的探險旅程,直可媲美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史詩傑作。
── Vogue雜誌
以大海為背景的小說在知識圈中有著長遠歷史:想想《奧德賽》、《金銀島》與《白鯨記》,現在可以在這名單上再加一部《罌粟海》……他筆下的角色對操作船隻十分?熟,而他亦是在紙頁上操縱這些角色的好手──得知還有兩部續集將要面世,本書讀者想必歡欣鼓舞。
── Time Out 雜誌 紐約版
《罌粟海》不是反殖民的憤怒咆哮或一味說教的道德劇,而是關於一群包括各個種族與種姓的男女,在一趟橫越「黑水」的航程中被剝奪尊嚴並遇上風暴的故事……深刻感人。
── 泰晤士報
葛旭筆下推展開的,是個關於暴虐與背叛、揭示與轉變的故事。在狄更斯與梅爾維爾的敘事風格下,葛旭的史詩小說圍繞著懸疑與諷刺、邪惡的殘酷與深刻的慈悲。
── 書目雜誌
葛旭以作曲家的巧思,精心編排這個多聲部史詩小說……這部令人驚豔而迷醉的三部曲首作很難有人能夠超越。
── 寇克斯書評雜誌
超乎尋常的角色設定,壯闊曲折的情節,但難得如此鮮活生動的英語,才是本書的真正英雄。
── 出版家週刊
葛旭截至目前最棒也最富野心的作品……展現出無懈可擊的控制力,以及栩栩如生、甚至可說驚天動地的想像力。
── 紐約客雜誌
葛旭在這題材迷人的作品中用上了全景式描摩的全部功力。
── 紐約雜誌
《罌粟海》讓讀者在語言,或者該說兩種語言中醺然……兩種語言的交雜形成了喬伊斯式的不諧和音,從而證明了英語自邊緣向外發展的豐厚能量。
── Salon電子報「必讀好書」專欄
不同凡響的精采史詩……有許多大仲馬式的動作與冒險情節,也有托爾斯泰式的敏銳洞察片段──並不時穿插狄更斯式的感傷
── 倫敦觀察家報
書中的海上情節足與梅爾維爾和康拉德媲美,但陸地上的部分也一樣引人入勝,並在讀完這麼一部大長篇後希望還有續集……《罌粟海》是部超讚的小說……「朱鷺號三部曲」勢必躋身二十一世紀經典傑作之列。
── 文學評論雜誌
史詩之作……每一幕都極吸引人,而將這些突出片段連結起來的,是葛旭充滿純粹能量與氛圍的說書技巧。
── 每日郵報
極具娛樂性……壯觀的巴別塔式小說……敘事方式充滿能量……《罌粟海》讓人極度專注,戲劇張力不斷累積直到結尾。
── 泰晤士報週日版
令人眩惑……我們全都飢渴地等著續集面世。
── 獨立報
沉浸在豐富方言行話中的《罌粟海》……充滿精采的場景、滑稽的離題片段(特別是英式禮儀相關笑話)、愛的追求、詭計及背叛。我們還想要更多。
── 新政治家雜誌
這是小說版的巡?劇團,當故事結束,你會心懷感激這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就是說,後面還有更多故事值得期待。
── Time Out 雜誌 孟買版
葛旭顯然想用小說來進行文學上的考古探勘,挖掘出遺落在歷史中的人物所屬的故事。
── 紐約時報,書評 Gaiutra Bahadur
《罌粟海》是用密集且多語種的方言行話寫就,因此多少陷入前後脈絡自我辯解的情形,但也因此讓本書帶有某種惡作劇式的語言學魅力……《罌粟海》可當一部獨立作來看待,但它也為葛旭先生更大的寫作計畫鋪陳了故事背景,在本書結束時,讓讀者陷入狄更斯式的故事羅網之中。
── 紐約時報,書評 Janet Maslin
葛旭精準而低調的文字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力量,竟能讓急切的讀者時不時恨不得一次讀過三頁,好弄明白故事到底走向何方。
── 波士頓環球報
一本了不起的書,一部充滿企圖心的鉅作……《罌粟海》不能快速略讀……這是一本需要品味的書,每一頁都可見到葛旭對語言的愛。
── 落磯山新聞報
在本書中葛旭對於小說寫作的藝術做了許多嘗試,除了他對確切歷史的追尋模糊了小說與非小說的界線,而他用洋涇濱方言來追求多聲道效果也是一大巧思……《罌粟海》是名副其實的小說技巧大融爐。
── 芝加哥太陽報
葛旭的這部新作絕對擔得起他的最佳作品這塊招牌……這部小說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重現失落的船工語──一座融合了英語、葡萄牙語、馬來語、印度語及其他語言的海上巴別塔。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國內外專家學者、作家出版人同聲推薦
甘耀明(知名作家)
伊格言(知名作家)
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何致和(知名作家)
李永平(知名作家)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柯裕棻(知名作家)
張貴興(知名作家)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黎紫書(知名作家)
駱以軍(知名作家)
目次
第一部:陸地
第二部:河流
第三部:海洋
附錄1:譯後記:迷宮中的生字表
附錄2:航行在語言之海:與朱鷺號的創造者對談
附錄3:朱鷺號字詞選註
內文選摘(節錄)
那天午後,卡魯瓦的牛車終於看到了目的地:中央鴉片廠。工廠面積廣大:佔地四十五英畝,分成兩個相連的廠區,每一區都闢有許多天井、水塔和鐵皮屋頂廠棚。像自古俯瞰恆河的大城堡一樣,這家工廠既享有河運之便,位置也夠高,不用擔心季節性的河水氾濫。但作坊可不像丘納和布克薩等古堡早已雜草叢生、泰半荒廢,它怎麼看都不像個風景如畫的廢墟;砲塔裡有多隊哨兵駐守,胸牆裡也配備大批步兵和武裝警衛。
雖然中央鴉片廠規模龐大、防守嚴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不知內情的人從外觀絕對看不出它是維多利亞女王冠冕上最珍貴的寶石之一。反而工廠周圍好像總是籠罩著昏昏欲睡的氣氛。比方住在工廠附近的猴子吧,牛車轆轆駛近圍牆時,狄蒂指出幾隻猴子給凱普翠看。牠們跟別處的猴子不一樣,不會吱吱對話,也不打架或偷路人的東西,每次從樹上爬下,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工廠排廢水的水溝裡喝水;需求滿足後,牠們又爬回樹上,昏沉地盯著恆河和河裡的水發呆。
狄蒂獨自走向工廠入口。這兒有個秤重的廠棚,每年春季,本地農夫都會把包裝用的罌粟葉紙餅運來秤重,並分出或精緻或粗糙等級。狄蒂自己做的葉餅累積到值得跑一趟的份量後也會拿到這兒來賣。收穫季總有一大堆人擠在這裡,但今年的收成晚,人數相對也顯得少了。
一小隊制服警衛在門口值班,狄蒂看到他們的隊長便鬆了口氣,這個相貌威嚴、蓄白色八字鬍的長者是她夫家的遠親。她走到他面前,低聲說出胡康的名字,他立刻知道她的來意。他把她帶進工廠時說:妳丈夫狀況不好,趕快帶他回家吧。
狄蒂正想進去,但她朝隊長身後的秤重棚看了一眼,心頭猛然一驚,反而退後一步。那棚子極長,以致另一頭的門看起來就像遠處一個幽幽發光的小針孔;其間成雙成對排列著許多巨型磅秤,周圍的人因此被襯得渺小;每台磅秤旁都站著一個戴高帽的英國人監督著秤重員和記帳員。戴頭巾的辦事員抱著一大疊紙張,圍腰布的記錄員捧著厚厚的記錄冊,在英國老爺身邊忙得團團轉。到處是赤身露體的男孩,成群結隊扛著堆疊到難以想像高度的罌粟花瓣包裝紙。
狄蒂用紗麗遮臉走了進去,穿過堆得柱子般高的罌粟花餅,花了好長時間才走到對面那扇門口,對面又是一扇門,通往另一個龐大的鐵皮屋建築,而這棟建築比秤重廠棚更大更高。她一路喃喃禱告走進去,再次為眼前景觀停下腳步。面前的空間大到讓她頭暈,必須靠著牆才不至跌倒。從地板直達屋頂的細窄窗戶射入一道道光線,巨大的正方形立柱從這頭延伸到另一頭,屋頂距夯實的地面非常之遠,所以室內空氣清涼,幾乎像是冬季。帶有泥土味的生鴉片汁怪味縈繞地面,令人不適,就像冷天裡燒木柴的煙味。這棟房子也沿著牆邊擺著巨大磅秤,卻是用來秤生鴉片的。每一組天平周圍都堆著幾十個圓底陶罐:每一個可裝一蒙德生鴉片膠,黏稠程度得達到將一球鴉片放在手心後翻轉向下,張開手掌時也暫時不會落下。狄蒂忍不住好奇地四下張望,對那些罐子搬上搬下天平的速度與敏捷驚奇不置。它們秤完就貼上紙標,送到一個坐著的洋老爺面前,他會先挑挑戳戳,嗅嗅罐子的內容物,然後蓋章,有些通過去加工,有些則淘汰,去做較沒價值的用途。送容器來秤量的農夫站在不遠處,被一排手持棍棒的衛兵攔住;他們或緊張或憤怒,或瑟縮或絕望,等著看今年的收成能否達到合同的要求──如若不能,明年一開始,他們就得背上更高的債務。
狄蒂加快腳步穿過像個沒有盡頭的山洞似的大廳,直到又走到外面的陽光下才敢停下。這時只有一個方向可走──進入右側的廠棚。她毫不猶豫,提起紗麗下襬,很快衝進門內。
再一次,眼前的空間讓狄蒂感到震撼,但這次不是因為空間遼闊,正相反──這兒像個光線黯淡的隧道,牆上只挖了幾個小洞。室內空氣又熱又臭,像間封閉的廚房,只不過這兒的氣味不是香料和食用油,而是液態鴉片──臭味濃到她得摀住鼻子才不致作嘔。她一鎮定下來,就看到一幕驚人景象──許多具沒有腳的黑色軀體正繞著圈轉來轉去,像群受奴役的魔鬼。這景象──加上中人欲嘔的臭氣──嚇得她兩腿發軟,為了不讓自己昏倒,只好慢慢向前走。等她的眼睛更適應黝暗,就發現那些繞圈子軀體的祕密:原來都是裸體的男人,站在深度及腰的鴉片桶內,一遍又一遍踩踏,讓鴉片膏軟化。他們的眼神空洞呆滯,但仍能保持動作,就像蜂蜜上的螞蟻,慢吞吞踩著踏著。直到再也動彈不得,他們就坐在桶子邊緣,只用腳攪拌那黑黏的膏狀物。這些坐著的男人比她看過的任何活物更像食屍鬼。他們的眼睛在黑暗中發出紅光,而且看起來全身赤裸,他們的裹腰布(如果有穿的話)浸透了鴉片,與他們的皮膚已無法區別。一個監工向她走來,她不由得放聲尖叫;她根本不想知道他說什麼,光是這麼一個人對她說話造成的驚駭,就足以讓她急忙沿著隧道往前衝,從另一頭跑出去。
衝到門外,她正努力吐清肺裡那股攪拌生鴉片的怪味時,聽得有人問:大嫂嗎?妳還好吧?那是她親戚的聲音,她費了好大力氣才不至倒在他身上。幸好他似乎不需解釋,就能理解那條隧道對她的影響。他帶她穿過一個院子,來到一口井邊,從水桶裡倒出一些水,讓她喝下並洗把臉。
他說:所有人通過混合室後都需要喝水
一艘跨越歐、亞,命運多舛的帆船,從印度洋漂至中國海
一群離鄉背景的落難者,在命運牽引下登上這艘貨船,
乘著擾攘的時代浪潮,航向一場即將改變世界的戰爭……
二度入圍曼布克獎!
繼 V. S. 奈波爾、薩爾曼‧魯西迪 後
最備受矚目的印度作家 ── 艾米塔‧葛旭
21世紀最精采、最迷人的史詩式大河小說
宛如狄更斯與梅爾維爾共筆的絕妙混搭傑作!
以全新觀點審視東亞殖民史與鴉片戰爭的史詩小說!
本書入圍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s)決選
榮獲:
印度沃達丰字謎圖書獎最佳小說(Vodafone Crossword Book Award)
泰戈爾文學獎(Tagore Literature Award)
印度廣場金鵝毛筆獎(Indiaplaza Golden Quill Award)
丹‧大衛文學獎(Dan David Prize)
讀者票選獎(Indiaplaza Golden Quill Popular Vote Award)
英國圖書設計獎
入選:
紐約雜誌年度十大好書╱舊金山紀事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出版家週刊╱經濟學人雜誌 年度選書
在這片海域,只要你還想當海員,鴉片就關你的事:你會裝載它、運送它、販賣它……
雙桅帆船朱鷺號,原本是販運奴隸的「人肉貨船」。在英國廢奴後,被改裝成鴉片貨船以投入熱火朝天的鴉片貿易,準備前往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前往中國前,它還要履行橫越印度洋前往模里西斯的最後一趟航程。在這儼然是十九世紀東方殖民史剪影的乘員身影中,朱鷺號的傳奇故事,就在四個船員、苦力、流刑犯與偷渡客之間展開:
船員:被誤認為白人而升上二副的黑白混血船工賽克利,在種族界線森嚴的殖民地與海上社會,為保住得來不易的好運,小心翼翼保護著自己的真實身世……
苦力:逃過火葬殉夫命運的寡婦狄蒂,為躲避家族追殺,與情人卡魯瓦自願登上朱鷺號成為移民工,並成為苦力群中的領袖。
流刑犯:溫文儒雅的拉斯卡利領主尼珥本是最親英國的印度貴族,卻不幸遭人陷害破產,被判流放模里西斯七年……
偷渡客:孤女寶麗是法國植物學家之後,她為了逃出格格不入的寄養家庭,喬裝偷渡登上朱鷺號,準備逃回母親的故鄉模里西斯。
現在大家都成了親人,在這艘船的子宮裡重生,共同組成一個大家庭……
在孤立無援的大洋上,前途未卜的惶恐加上殘酷的剝削凌虐,使這些流離失所的命運傀儡開始將彼此視為患難與共的親人。而一個難以想像、泯滅人際敵意、種族差異及隔膜代溝的家庭,就此誕生在這片「黑水」上……
在充滿動亂和恐懼的殖民年代,命運把印度人和西方殖民者攪和在一起。當賽克利、狄蒂、尼珥、寶麗失去了家園的照拂後,開始相互視為患難的兄弟,一個原本不能想像的家庭就此在顛簸的大洋上誕生,超越人與人之間的敵意、種族的差異以及隔膜的代溝。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霾之河》(River of Smoke)、《烽火狂潮》(Flood of Fire),小說所寫足跡遍及恆河岸邊茂盛繁密的罌粟花田、波濤怒吼的汪洋深海,以及廣東人頭攢動的後街小巷。它更是一副芸芸眾生的全景圖,把每一個流落在他方的異鄉者栩栩如生地縮寫在這東方殖民地的風景中。
人類學家出身的作者艾米塔‧葛旭,在這套史詩三部曲中,將蛛網般的人物與線索牽引編織到同一條命運之船上。他們之間的愛情、陰謀、罪行、無知、湮沒的理想與無畏的勇氣,起伏洶湧一如變幻莫測的大洋。作者則藉此真實生動地還原了鴉片戰爭的背景與緣起。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在《罌粟海》中,葛旭在一塊更巨大的畫布上,以眾多角色與史詩視野揮毫……這部小說顯然同時兼具文學與政治意圖,從他筆下可看出所投入的龐大研究心力,無須透過書末的驚人參考書目,光是書中豐富的時代細節便足以令讀者懾服。他的敘事手法讓一個逝去的時代重生……透過這部小說,能看出身兼人類學家與歷史學家的葛旭從第一部小說的魔幻寫實風格至今走過的漫漫長路……葛旭作品背後的歷史無情,但讀他的小說則是一大樂事。我已等不及想看到這些契約工、水手、失勢王公及跨性別神袐主義者在下一集中會發生什麼事。
── 華盛頓郵報
精采極了……葛旭透過一群多元且吸引人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掙扎與內在衝突來說這故事……他對十九世紀印度的透徹研究,讓這塊被遺落的歷史片段得以重生:從簡陋的鄉村泥屋、宛如實景重現的加爾各答街道,到暗潮洶湧的緊繃政治局勢,以及利益與道德間的衝突。而使葛旭的書頁充滿活力的還包括語言──特別是舊時代的印式洋涇濱英語及船工行話,書中對話因語音學的精確而更添韻味……本書波濤洶湧而危機四伏的結尾,更使讀者宛如書中角色般緊抓住船舷欄杆,期待著之後未知的旅程。
── 今日美國報
偉大的史詩……在《罌粟海》中,葛旭洗練地將一八三○年代的經濟學辯論與英倫帝國主義的算計,和眾多設計巧妙、徒然想控制自身命運的角色編織在一起……《罌粟海》全面式地呈現出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印度東北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時也觸及被這波帝國主義漩渦捲入之獨立個人的希望與恐懼……迷人的背景故事外,葛旭亦利用語言來描繪書中角色之間的差異……令人著迷。
── 密爾瓦基前哨報
想像一下,若是梅爾維爾所在的皮夸德號捕鯨船水手艙中也有狄更斯一席鋪位會如何。如今,我們就在艾米塔‧葛旭看似蕪雜但極精采的歷史小說《罌粟海》中看到兩位小說大師的絕妙混搭結果。
── 舊金山紀事報
野心十足……《罌粟海》這部來勢洶洶、背景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不久前的作品中頗有狄更斯與馬克‧吐溫之風,並讓人聯想到盧卡斯──就是星際大戰三部曲那個喬治‧盧卡斯。是的,葛旭的這本書與史詩電影的相似處要多過現代小說。── 紐約觀察家週報
艾米塔‧葛旭的新小說不可思議地捕捉到其筆下角色的多元語種本色。這部動蕩不安的長篇鉅作同時也是一部關於英式禮儀與印度種姓制度及榮譽觀念的喜劇……豐富的哲學思辯、鮮活的文字風格,閱讀《罌粟海》,讓你在拓展心智的同時,心跳也隨之加速。
── 克利夫蘭信實報
葛旭在這部古裝文學劇中,用眾多角色帶出一座喧囂的巴別塔……這趟風狂雨驟的探險旅程,直可媲美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史詩傑作。
── Vogue雜誌
以大海為背景的小說在知識圈中有著長遠歷史:想想《奧德賽》、《金銀島》與《白鯨記》,現在可以在這名單上再加一部《罌粟海》……他筆下的角色對操作船隻十分?熟,而他亦是在紙頁上操縱這些角色的好手──得知還有兩部續集將要面世,本書讀者想必歡欣鼓舞。
── Time Out 雜誌 紐約版
《罌粟海》不是反殖民的憤怒咆哮或一味說教的道德劇,而是關於一群包括各個種族與種姓的男女,在一趟橫越「黑水」的航程中被剝奪尊嚴並遇上風暴的故事……深刻感人。
── 泰晤士報
葛旭筆下推展開的,是個關於暴虐與背叛、揭示與轉變的故事。在狄更斯與梅爾維爾的敘事風格下,葛旭的史詩小說圍繞著懸疑與諷刺、邪惡的殘酷與深刻的慈悲。
── 書目雜誌
葛旭以作曲家的巧思,精心編排這個多聲部史詩小說……這部令人驚豔而迷醉的三部曲首作很難有人能夠超越。
── 寇克斯書評雜誌
超乎尋常的角色設定,壯闊曲折的情節,但難得如此鮮活生動的英語,才是本書的真正英雄。
── 出版家週刊
葛旭截至目前最棒也最富野心的作品……展現出無懈可擊的控制力,以及栩栩如生、甚至可說驚天動地的想像力。
── 紐約客雜誌
葛旭在這題材迷人的作品中用上了全景式描摩的全部功力。
── 紐約雜誌
《罌粟海》讓讀者在語言,或者該說兩種語言中醺然……兩種語言的交雜形成了喬伊斯式的不諧和音,從而證明了英語自邊緣向外發展的豐厚能量。
── Salon電子報「必讀好書」專欄
不同凡響的精采史詩……有許多大仲馬式的動作與冒險情節,也有托爾斯泰式的敏銳洞察片段──並不時穿插狄更斯式的感傷
── 倫敦觀察家報
書中的海上情節足與梅爾維爾和康拉德媲美,但陸地上的部分也一樣引人入勝,並在讀完這麼一部大長篇後希望還有續集……《罌粟海》是部超讚的小說……「朱鷺號三部曲」勢必躋身二十一世紀經典傑作之列。
── 文學評論雜誌
史詩之作……每一幕都極吸引人,而將這些突出片段連結起來的,是葛旭充滿純粹能量與氛圍的說書技巧。
── 每日郵報
極具娛樂性……壯觀的巴別塔式小說……敘事方式充滿能量……《罌粟海》讓人極度專注,戲劇張力不斷累積直到結尾。
── 泰晤士報週日版
令人眩惑……我們全都飢渴地等著續集面世。
── 獨立報
沉浸在豐富方言行話中的《罌粟海》……充滿精采的場景、滑稽的離題片段(特別是英式禮儀相關笑話)、愛的追求、詭計及背叛。我們還想要更多。
── 新政治家雜誌
這是小說版的巡?劇團,當故事結束,你會心懷感激這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就是說,後面還有更多故事值得期待。
── Time Out 雜誌 孟買版
葛旭顯然想用小說來進行文學上的考古探勘,挖掘出遺落在歷史中的人物所屬的故事。
── 紐約時報,書評 Gaiutra Bahadur
《罌粟海》是用密集且多語種的方言行話寫就,因此多少陷入前後脈絡自我辯解的情形,但也因此讓本書帶有某種惡作劇式的語言學魅力……《罌粟海》可當一部獨立作來看待,但它也為葛旭先生更大的寫作計畫鋪陳了故事背景,在本書結束時,讓讀者陷入狄更斯式的故事羅網之中。
── 紐約時報,書評 Janet Maslin
葛旭精準而低調的文字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力量,竟能讓急切的讀者時不時恨不得一次讀過三頁,好弄明白故事到底走向何方。
── 波士頓環球報
一本了不起的書,一部充滿企圖心的鉅作……《罌粟海》不能快速略讀……這是一本需要品味的書,每一頁都可見到葛旭對語言的愛。
── 落磯山新聞報
在本書中葛旭對於小說寫作的藝術做了許多嘗試,除了他對確切歷史的追尋模糊了小說與非小說的界線,而他用洋涇濱方言來追求多聲道效果也是一大巧思……《罌粟海》是名副其實的小說技巧大融爐。
── 芝加哥太陽報
葛旭的這部新作絕對擔得起他的最佳作品這塊招牌……這部小說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重現失落的船工語──一座融合了英語、葡萄牙語、馬來語、印度語及其他語言的海上巴別塔。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國內外專家學者、作家出版人同聲推薦
甘耀明(知名作家)
伊格言(知名作家)
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何致和(知名作家)
李永平(知名作家)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柯裕棻(知名作家)
張貴興(知名作家)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黎紫書(知名作家)
駱以軍(知名作家)
目次
第一部:陸地
第二部:河流
第三部:海洋
附錄1:譯後記:迷宮中的生字表
附錄2:航行在語言之海:與朱鷺號的創造者對談
附錄3:朱鷺號字詞選註
內文選摘(節錄)
那天午後,卡魯瓦的牛車終於看到了目的地:中央鴉片廠。工廠面積廣大:佔地四十五英畝,分成兩個相連的廠區,每一區都闢有許多天井、水塔和鐵皮屋頂廠棚。像自古俯瞰恆河的大城堡一樣,這家工廠既享有河運之便,位置也夠高,不用擔心季節性的河水氾濫。但作坊可不像丘納和布克薩等古堡早已雜草叢生、泰半荒廢,它怎麼看都不像個風景如畫的廢墟;砲塔裡有多隊哨兵駐守,胸牆裡也配備大批步兵和武裝警衛。
雖然中央鴉片廠規模龐大、防守嚴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不知內情的人從外觀絕對看不出它是維多利亞女王冠冕上最珍貴的寶石之一。反而工廠周圍好像總是籠罩著昏昏欲睡的氣氛。比方住在工廠附近的猴子吧,牛車轆轆駛近圍牆時,狄蒂指出幾隻猴子給凱普翠看。牠們跟別處的猴子不一樣,不會吱吱對話,也不打架或偷路人的東西,每次從樹上爬下,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工廠排廢水的水溝裡喝水;需求滿足後,牠們又爬回樹上,昏沉地盯著恆河和河裡的水發呆。
狄蒂獨自走向工廠入口。這兒有個秤重的廠棚,每年春季,本地農夫都會把包裝用的罌粟葉紙餅運來秤重,並分出或精緻或粗糙等級。狄蒂自己做的葉餅累積到值得跑一趟的份量後也會拿到這兒來賣。收穫季總有一大堆人擠在這裡,但今年的收成晚,人數相對也顯得少了。
一小隊制服警衛在門口值班,狄蒂看到他們的隊長便鬆了口氣,這個相貌威嚴、蓄白色八字鬍的長者是她夫家的遠親。她走到他面前,低聲說出胡康的名字,他立刻知道她的來意。他把她帶進工廠時說:妳丈夫狀況不好,趕快帶他回家吧。
狄蒂正想進去,但她朝隊長身後的秤重棚看了一眼,心頭猛然一驚,反而退後一步。那棚子極長,以致另一頭的門看起來就像遠處一個幽幽發光的小針孔;其間成雙成對排列著許多巨型磅秤,周圍的人因此被襯得渺小;每台磅秤旁都站著一個戴高帽的英國人監督著秤重員和記帳員。戴頭巾的辦事員抱著一大疊紙張,圍腰布的記錄員捧著厚厚的記錄冊,在英國老爺身邊忙得團團轉。到處是赤身露體的男孩,成群結隊扛著堆疊到難以想像高度的罌粟花瓣包裝紙。
狄蒂用紗麗遮臉走了進去,穿過堆得柱子般高的罌粟花餅,花了好長時間才走到對面那扇門口,對面又是一扇門,通往另一個龐大的鐵皮屋建築,而這棟建築比秤重廠棚更大更高。她一路喃喃禱告走進去,再次為眼前景觀停下腳步。面前的空間大到讓她頭暈,必須靠著牆才不至跌倒。從地板直達屋頂的細窄窗戶射入一道道光線,巨大的正方形立柱從這頭延伸到另一頭,屋頂距夯實的地面非常之遠,所以室內空氣清涼,幾乎像是冬季。帶有泥土味的生鴉片汁怪味縈繞地面,令人不適,就像冷天裡燒木柴的煙味。這棟房子也沿著牆邊擺著巨大磅秤,卻是用來秤生鴉片的。每一組天平周圍都堆著幾十個圓底陶罐:每一個可裝一蒙德生鴉片膠,黏稠程度得達到將一球鴉片放在手心後翻轉向下,張開手掌時也暫時不會落下。狄蒂忍不住好奇地四下張望,對那些罐子搬上搬下天平的速度與敏捷驚奇不置。它們秤完就貼上紙標,送到一個坐著的洋老爺面前,他會先挑挑戳戳,嗅嗅罐子的內容物,然後蓋章,有些通過去加工,有些則淘汰,去做較沒價值的用途。送容器來秤量的農夫站在不遠處,被一排手持棍棒的衛兵攔住;他們或緊張或憤怒,或瑟縮或絕望,等著看今年的收成能否達到合同的要求──如若不能,明年一開始,他們就得背上更高的債務。
狄蒂加快腳步穿過像個沒有盡頭的山洞似的大廳,直到又走到外面的陽光下才敢停下。這時只有一個方向可走──進入右側的廠棚。她毫不猶豫,提起紗麗下襬,很快衝進門內。
再一次,眼前的空間讓狄蒂感到震撼,但這次不是因為空間遼闊,正相反──這兒像個光線黯淡的隧道,牆上只挖了幾個小洞。室內空氣又熱又臭,像間封閉的廚房,只不過這兒的氣味不是香料和食用油,而是液態鴉片──臭味濃到她得摀住鼻子才不致作嘔。她一鎮定下來,就看到一幕驚人景象──許多具沒有腳的黑色軀體正繞著圈轉來轉去,像群受奴役的魔鬼。這景象──加上中人欲嘔的臭氣──嚇得她兩腿發軟,為了不讓自己昏倒,只好慢慢向前走。等她的眼睛更適應黝暗,就發現那些繞圈子軀體的祕密:原來都是裸體的男人,站在深度及腰的鴉片桶內,一遍又一遍踩踏,讓鴉片膏軟化。他們的眼神空洞呆滯,但仍能保持動作,就像蜂蜜上的螞蟻,慢吞吞踩著踏著。直到再也動彈不得,他們就坐在桶子邊緣,只用腳攪拌那黑黏的膏狀物。這些坐著的男人比她看過的任何活物更像食屍鬼。他們的眼睛在黑暗中發出紅光,而且看起來全身赤裸,他們的裹腰布(如果有穿的話)浸透了鴉片,與他們的皮膚已無法區別。一個監工向她走來,她不由得放聲尖叫;她根本不想知道他說什麼,光是這麼一個人對她說話造成的驚駭,就足以讓她急忙沿著隧道往前衝,從另一頭跑出去。
衝到門外,她正努力吐清肺裡那股攪拌生鴉片的怪味時,聽得有人問:大嫂嗎?妳還好吧?那是她親戚的聲音,她費了好大力氣才不至倒在他身上。幸好他似乎不需解釋,就能理解那條隧道對她的影響。他帶她穿過一個院子,來到一口井邊,從水桶裡倒出一些水,讓她喝下並洗把臉。
他說:所有人通過混合室後都需要喝水